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好客的菜單和實踐

好客的菜單和實踐

川菜以重慶和成都的菜為代表。使用的調味品復雜多樣,富有特色;尤其是素有“三椒”之稱的花椒、辣椒、胡椒、蔥、姜、蒜、醋、郫縣豆瓣醬,使用頻率之高、數量之大,遠非其他菜系可比。特別是“魚腥味”和“怪味”都離不開這些調味品。如果用了替代品,味道會打折扣。川菜有“七味八味”之說,即甜、酸、麻、辣、苦、香、鹹;“八味”是魚味、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紅油、姜汁、家常。烹飪方法多達38種。在口味上,川菜特別講究“壹菜壹式”,色、香、味、形俱佳,所以國際烹飪界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說法。有300多種著名的川菜,如鄧英牛肉,張槎鴨,毛肚火鍋,夫妻肺片,東坡墨魚和清蒸醬團。

其中,“鄧英牛肉”的制作方法與眾不同,風味獨特。將牛後腿的魚子肉切片,撒上炒幹的鹽,將魚子肉包入缸中晾幹,平鋪在鋼絲架上,放入烘箱中烘幹,放入蒸籠中蒸熟,取出後切成小塊,蒸透。最後在炒鍋裏炒透,加入調料,起鍋晾涼,淋上香油。這道菜半透明,薄如紙,紅色有光澤。當放在燈下時,牛肉片的紅色影子可以映在紙上或墻上,仿佛是壹場燈展。“夫妻肺片”是成都有名的風味菜肴。相傳在20世紀30年代,有壹個叫郭朝華的小販,他和妻子壹起做冷牛肉和肺片,走街串巷,提著籃子去賣。人們戲稱之為“夫妻肺片”,沿用至今。

東坡墨魚是與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有關的美味,在四川樂山。墨魚不是海中的墨魚,而是樂山市淩雲山、五龍山腳下岷江中的壹種嘴小、身長、肉多的墨魚,又稱“墨魚”。相傳蘇東坡到淩雲寺讀書時,常去淩雲巖洗硯。河裏的魚吃了它的墨水,它的皮膚顏色像墨水壹樣厚。人們稱之為“東坡墨魚”。而且它和江團、飛環並稱為川江三大名魚,已經成為川菜的壹道特色菜。“蒸江團”被稱為嘉陵的美味。抗日戰爭時期,四川澄江鎮劉蕓酒家的名廚張世傑、鄭祖華等,烹制過“叉燒包”、“蒸餃”等菜肴。馮玉祥將軍在赴美考察水利之前,還去劉蕓飯店品嘗過醬團。吃完後稱贊“四川江團,果然名不虛傳”。

正宗川菜各有特色,以味取勝,與所用的調味品密切相關。比如四川郫縣豆瓣和泡椒,如果不用它們來做川味豬肉和魚香肉絲,就很難體會到“正宗”的味道。壹些外省市的廚師學習川菜,雖然掌握了壹些烹飪和調味技術,但回到當地,因為沒有烹飪川菜的必備調味品,做出來的川菜總是不“正宗”。可見,做川菜,川鹽、花椒、郫縣豆瓣、泡椒等重要調味品是絕對不能少的。四川的川菜館,開在川外的,也是從四川運特別的主料、輔料、調味品。其目的是保持真正川菜的真實性。

香辣蝦原料:活蝦

食材:土豆、冬筍、芹菜、大蔥。調料:蟹醬、蟹油、味精、雞精、糖、幹辣椒。

生產流程:

第壹步:土豆去皮切丁,冬筍切丁,芹菜切條,大蔥切段,各少許,備用。

第二步:將活蝦清洗幹凈,然後在每只蝦背上切壹刀,以備後期制作。

第三步:炒鍋放入適量蟹油,然後放入少許幹辣椒翻炒兩次。將蝦仁、土豆、冬筍、芹菜桿、大蔥放入炒鍋,來回翻炒。

第四步:炒幾下,食材差不多熟了,加入蟹醬,再加入少許味精,雞精,糖,繼續翻炒。

第五步:翻炒至蝦身卷曲,變成橙紅色,即蝦已被切下,即可出鍋。

菜品口味:醬香鮮微辣,蝦肉鮮嫩可口。

特色:這道菜是地道的川菜。對蝦含有高蛋白,可以滿足人體的需要。還含有大量的鈣,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鈣。秋冬季節食用,可以增強抗寒能力。

註意:首先蟹醬不能炒,蟹醬是店家秘制的,所以要做的話可以用甜面醬和海鮮醬的混合醬來代替,盡量做壹個香辣蝦!

適合人群:老少皆宜,但壹般是女性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