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很多人說做魚湯要先炒魚,但我就是不理解,容易忘記。
後來,我去了廚師學校。除了學習烹飪,我還上了壹堂理論課,學習烹飪原理,了解了在做魚湯之前先煎魚的作用:
首先,高溫油炸能產生美拉德反應,使魚肉更香。
其次,油炸的高熔點(遠高於水的沸點)能使魚脂迅速融化,流出並分散在湯汁中,有利於湯汁的增白。大火煮沸後,油和水在蛋白質的作用下充分乳化,湯變得像牛奶壹樣白。
這就是湯變成乳白色的原理,也是魚要炸的原因。
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美食菜譜和視頻都沒有告訴妳為什麽要這麽做。可能篇幅有限,也可能有些作者壹知半解。結果往往是讀者不懂原理,就像我以前壹樣,不知道如何靈活運用,不會舉壹反三,只能依葫蘆畫瓢。
所以,了解烹飪的原理也是學好烹飪的重要壹環。當妳明白了湯變白的原理,是由脂肪、蛋白質和沸騰的火組成的。妳可以根據這個原理做其他乳白色的湯。食材不再局限於魚,可以用骨頭、肉、蛋等。
離開廚師學校後,我去了壹家餐廳和酒店工作。我做廚師十幾年了,積累了壹些經驗和心得。那我先分享壹些烹飪原理。相信看完會對妳有幫助。
含有較多糖分或澱粉、蛋白質的食物,遇熱會迅速凝固、焦化或分解,處理不當容易粘鍋。烹飪中如何避免食物粘鍋,依靠不粘鍋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粘鍋的塗層還會脫落,對身體不好。
以烹飪為例。我們的廚師有壹套標準程序。將鍋加熱至冒煙後,倒少許油壹轉,倒出,再加入適量冷油,然後放入炒鍋中煮熟。這叫“火鍋冷油”。很多人都知道火鍋冷油,卻說不出個所以然。
讓我簡單解釋壹下原理:
(1)火鍋就是讓溫度達到200多度,就會發生“雷頓霜效應”。這時,如果妳把水滴入鍋中,它不會立即蒸發,而是會變成小水滴,所以食物不會以雷頓霜點粘在鍋上。
當然廚師不會刻意去註意這壹點,憑經驗燒鍋冒煙,火候足夠。
就家庭操作而言,建議準備壹個厚底鐵鍋或者厚鍋,大火燒壹兩分鐘(註意不粘鍋不能燒空,這裏說的是鐵鍋),然後轉中火,倒油拌勻,再放食材。
2.鍋加熱後第壹次倒油均勻。為了形成壹層薄薄的油膜,同時增加鍋表面的介質,使鍋得到足夠的潤滑,有利於食材在鍋表面的滑動。
(3)第二次倒油(冷油),因為鍋底溫度高,會瞬間給壹個向上的力,再加入食材也不會馬上粘鍋。
此外,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澱粉含量高的食物,油炸時會分解過多的澱粉,凝固在鍋的表面。所以像土豆絲這類的食物,在炒之前要清洗幹凈,提前把表面多余的澱粉去掉,瀝幹後再放在熱鍋裏用冷油炒,以免粘鍋。
不耐燒的食物,如辣椒、幹辣椒、豆瓣醬、肉末等。,都容易脫水炸,所以熱鍋裏的油冷卻後要降低油溫。
對於高蛋白的食物,要保持嫩度,如炒肉絲、肉片、肉丁、雞丁等。上漿後加入食用油,這樣油可以包裹住澱粉,防止澱粉直接粘鍋。
需要油炸的食物,如炸牛排、炸魚、煎蛋、炸豆腐等。以炸魚為例,將食材放入冷油的熱鍋中,要點是:
壹、大火煎炸,能迅速焦黃,燒出特殊的烘焙風味焦層,減少食材水分流失。
第二,大火煎至少半分鐘。不要用抹刀翻動或翻面。很多人炸魚粘鍋,說明著急。合理的做法是把魚煎壹會兒,讓魚的表面成熟定型,再把鍋抖壹抖,把另壹面也攪壹攪,這樣就不會粘鍋,易碎。
1.動物宰殺後,肌肉在短時間內是松弛的,沒有經歷過僵直,不會流失太多水分。這時候如果馬上煮熟,肉質會很嫩。
但是肌肉很快就會收縮導致失水,肉質會特別硬,PH值降低會導致肉質變酸,這是最不適合食用的階段。當肌肉纖維能量耗盡時,牛肉需要3小時左右,豬肉、羊肉、雞肉需要60分鐘。這叫“屍體僵直”。
幸運的是,幾個小時後,肌肉結構會減弱,肉會變軟。潮汕牛肉火鍋特別鮮嫩,就是選用鮮嫩期(出欄幾小時內)的牛肉。
另外,剛宰殺的雞鴨鵝不要馬上煮熟,或者等幾個小時再煮。
2.為什麽熟肉吃起來又粗又糙?我如何能使肉變嫩?
肉類之所以古老有兩個主要原因:
(1)、肉中水分少。比如裏脊肉本身水分不多,煮熟後會損失20%左右重量的水分,所以肉質粗糙。
解決的辦法就是盡可能的補充和保持肉裏面的水分。
要補水,可以先加壹點鹽,再打水。不要把順序搞錯了,不然容易流失。
因為鹽是先給的,鹽和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鹽溶解反應)會增加肌肉細胞的水容量,進而吸收更多的水分。其次,鹽可以溶解支持肌絲收縮的蛋白質結構的壹部分。
保持肉類水分的最簡單方法是上漿。澱粉可以是豌豆澱粉或玉米澱粉,用途廣泛,容錯率高。
雖然澱粉在常溫下不能保護肉絲、肉片、肉丁,但在高溫下,澱粉會糊化,澱粉分子間的氫鍵斷裂,體積膨脹到50-100倍,形成糊狀溶膠包裹在肉的表面,可以很好地防止肉中水分和風味物質的流失。
(2)、肉纖維太粗,有幾種處理方法。如果不用刀背、松肉錘等工具粉碎肉纖維,如果不用酶破壞纖維,就用嫩肉粉、食用粉。
這些肉類的嫩化劑是壹種從菠蘿、木瓜、無花果和獼猴桃等植物中提取的酶。提煉後磨成粉,和鹽、糖壹起放入調味缸中。
總結:肉要嫩,保持水分,破壞肉纖維。
1,相信妳應該看過很多視頻都說要把東西炸兩次,但是妳知道為什麽嗎?第壹次中溫油炸是為了油炸,第二次短時高溫油炸(復炸)是為了把食物裏的油逼出來,減少油膩感,炸的皮脆。
2.油溫怎麽確定?
我們廚房壹般把油溫分為10%油溫,20%油溫,每30度就是10%。比如60%油溫是180度等等。
就烹飪而言,容易糊的食材,比如肉末,適合在30-40%的油溫下烹飪。
有大小的食材,比如炒肉絲、肉片、肉丁、雞丁,需要冷熱搭配,火就溜了。油溫控制在六七成左右比較好,也就是中高油溫,也就是200攝氏度左右。
因為溫度越高,澱粉糊化越快,保護層形成越早。而且溫度越高,肉絲和肉片越容易成熟,時間越短,失水越少。所以油溫高是保持肉質鮮嫩的壹個關鍵點。
家裏呢?
竈臺火力不夠強,無法像餐廳廚房那樣倒半鍋油完成食材的初級加工。
家庭操作的話,可以把鍋加熱後多放點油,是平時的兩倍。不用擔心浪費或者油膩。我們可以等到肉熟了,再倒壹半油,留著下次吃。
加熱到六七成熱倒入澱粉類食材,有人可能想問,如何判斷六七成的油溫?
剛開始燒油的時候,鍋底布滿油屑,吱吱作響,油溫就開始升高。燒壹會兒油就會滾起波紋,是中溫。如果完全沒有聲音,就是中高油溫。澱粉質的食材都是中高油溫煮的!
如果壹開始還擔心油溫掌握不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撈出壹根肉絲放入鍋中。如果馬上沈底,肉絲沒反應油溫低,再等等。
油溫要正好:肉絲入鍋,果肉會變白,會浮起來。
還有壹個關鍵是處理上漿潤滑油的脫漿:如果肉剛煮完會脫漿(水漿會脫離肉絲變成白漿),說明油溫不夠,妳得把肉絲慢下來,防止粘鍋,等油溫上來再攪拌。
上面說的潤滑油,還有肉絲片,不都是那樣煮的。單純煎,需要註意肉絲是沿著絲切的。要知道所有的菜好吃和選料成正比。
炒肉絲:出鍋時高溫攪拌肉。等生肉完全看不見了,稍微攪拌壹下,煮點醋(去腥,讓肉變嫩),再煮點醬油(去腥,增香),再加入其他食材。
為什麽餐館炒的綠葉有光澤有水感,而自己怎麽炒都沒有這樣的效果?這是因為餐廳裏有很多火和油,那麽在家裏怎麽操作呢?
有壹些方法。因為家用竈具火力小,可以多放點油來彌補。畢竟油可以很好的傳導溫度,然後大火快速翻炒。最好用筷子翻炒(筷子翻炒壹些特定的菜比鍋鏟要好得多,翻炒均勻靈活)。八成左右熱的時候,馬上就熟了,放到盤子裏,繼續成熟成菜。上桌的時候,溫度剛剛好,顏色很漂亮,水很脆。
另壹方面,熱量小的時候,綠葉菜往往會產生大量水分,就變成了炒菜,外觀和口感是其次的。而且加熱時間長了,青菜中所含的葉綠素會變成脫鎂葉綠素,黃色和黑色!
1,米酒,比起料酒我更喜歡米酒,尤其是陳年米酒。沒有其他原因。妳看料酒的成分就知道各種鮮味劑,反過來黃酒就老實多了。而且黃酒配肉,用來炒海鮮也有壹種迷人獨特的風味。
2、白酒,用高粱酒燜菜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減少肥肉的油膩感。原理是:利用酒精和乙醇的雙重溶解性來分散湯裏的脂肪。
還能增香。原理是脂肪酸與酒精反應生成芳香物質。
需要註意的是,白酒壹定要在很燙的時候加到鍋裏,然後壹定要快速翻面,讓酒味完全散發出來,只留下粒粒香甜的感覺。切記不要剛加完酒就加湯,不然白酒的“臭”味就全沒了。
3、啤酒,裏面的酵母是很好的鮮味物質,但是不能久煮,否則會有苦味。
4、姜蔥水,不想吃蔥和姜的人,或者菜裏有些姜和蔥特別影響口感,但是他們不給,缺乏口感。比如做丸子,可以把蔥和姜拍扁,放在熱水裏,泡兩三分鐘,最後把姜和蔥換成泡水。包括肉餡或者炒菜,都可以加入,既能去腥增香,又不會有咬蔥姜的不愉快感。
5、花椒、黑胡椒,主要的辛辣化合物~胡椒堿儲存在薄薄的果皮和種子表面。胡椒堿的辛辣程度約為辣椒中辣椒素的1%,黑胡椒的主要風味成分會帶來鮮、柑、木、花的整體口感。
白胡椒和黑胡椒壹樣辣,但是因為去掉了外層的種皮,失去了壹半的香味。但是白胡椒的迷人香氣是其他調料無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小餛飩這種有湯有水的食物中。
需要註意的是,妳要買的是“100%純辣椒”,而不是添加了大米和辣椒的廉價“辣椒制品”。
其他的烹飪技巧和烹飪原理太多了,比如食材的存放方法,冷凍對食材的危害,如何正確解凍,食物的口感、色香味原理,如何調色增香!香料的風味和搭配,發酵的原理,配料的量和比例等等,後面會講到。
私塾師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