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廣西的三月三習俗

廣西的三月三習俗

包五色糯米,搶煙花,打扁擔,打銅鼓等等。

1,五色糯米。節日前,各家各戶都準備了五顏六色的糯米板和雞蛋。人們采集紅蘭草、黃米花、楓葉、紫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制成紅、黃、黑、紫、白糯米。相傳這種食物是贏得仙女們的欣賞後流傳下來的;有人說,這是對宋仙女劉三姐的祭祀。吃了這種飯,人就旺了,健康了。雞蛋是歌圩中青年男女用來交流和傳遞感情的物件。壯族人喜愛色彩鮮艷的大米,認為這是幸福和好運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還有人在社交日、中秋節甚至過年的時候煮五色糯米飯。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也要煮五色飯分發給鄰居。壯族人也喜愛楓葉,認為楓葉可以“驅邪”,給人們帶來好運和平安。所以在農歷三月初三煮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插上壹片精心挑選的楓葉。即使是煮五色飯的染料殘渣,也要撒在屋外的墻腳,以便驅邪保平安。

2、搶煙花。農歷三月初三和秋收後,廣西壹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協會自發組織了搶花炮活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壹亮就趕往活動地點。贏得煙花的人被認為是來年最受女孩祝福和青睞的人。每隊有8人參加搶花炮。球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沖刺等方式沖入對方的電池。,並把煙花放入樂譜。規則與西式橄欖球相似,故稱“東方橄欖球”。傳統的“煙花”是壹個鐵環,直徑約5厘米,用紅布或紅綢包裹。比賽場地壹般設在河堤或山坡上,人數和隊伍不限。每槍必搶,第三槍結束。

3.扛壹根桿子。玩鋼管舞是壹項傳統的自娛活動。每壹個莊家人都是大廳裏的演員。女子動作輕盈優美,男子動作有力有力。自娛自樂的“戲堂”寄托了壯族人民對豐收的渴望。扁擔的舞蹈形式有二人轉、四人戴花、多人戴花等。舞者多為偶數。表演者手握扁擔,圍著板凳或翻米槽,有節奏地敲打板凳,有時還互相擊打扁擔。扁擔可在手中自由使用,或敲正面、背面或側面,聲音清脆或沈重,聲音不壹,形成節奏明快、跌宕起伏的節奏。當桿子不停地互相撞擊時,表演者就不停地在花叢中旋轉,更加耀眼。嫻熟的動作可以在扁擔的聲音中輕松完成。

4.打銅鼓。廣西壹些少數民族歷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時敲銅鼓的習慣。這壹習俗壹直延續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的壯族每年三月初三、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的瑤族過節。南丹的瑤族舉行喪葬祭祀,南丹鮑忠的苗族在過春節或逢年過節時敲鑼打鼓進行慶祝或哀悼。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它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還被用作傳達戰爭信號、陪葬祖先和驅邪的工具。壯族人民有在婚喪嫁娶、喬遷新居、重大節日時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成為壯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