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這樣的陽春三月,我來到了加拿大,居住在位於多倫多附近壹個叫Cambridge 的小城,城市人口只有10萬多。我住在父母朋友的家裏,在附近的壹所高中讀10年級。1年之後,為了更多地了解加拿大風土人情,適應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我在壹個西人阿姨家租了壹間房子。在那裏我獨立生活了將近壹年,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與房東阿姨相處也非常好,生活非常愉快,學到了很多知識。
2年過去了。回首壹步步走過的歷程,壹切仿佛還在眼前。這2年,比我以前人生中任何壹個時期都要精彩和難忘。
去加拿大留學的路程中,由於父母不在身邊,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打理,加上緊張的學習和外界帶來的壓力,每天過得都很緊張。首先,每個星期學校大大小小的assignments, projects, quiz和tests是必不可少的。開始的時候,完成這些任務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這也是加拿大教育和國內不同的地方,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其次,是生活上許多瑣事,做飯,買菜,洗衣服,這些以前不用自己去考慮的事情,現在都要親力親為。最沈重的就是精神上的壓力。這種壓力是從妳壹登陸就有的,是壹種無形的壓力,它來自於異國的環境、家人的期盼和自己的孤獨無助。
我也曾感到恐慌和畏懼,甚至想過回國。加拿大留學讓自己融入到了全新的生活環境。面對新環境給自己帶來的各種壓力,我不斷地鼓勵自己:不能退縮,要堅持,自己選擇的路是正確的,就壹定要走到底,否則永遠是失敗者。每當我看到壹棵參天大樹,在驚嘆它的高大之余,我更欣賞的是它經歷過無數次風雨的考驗。如果它僅僅是溫室中的壹棵小樹,就不會有如此震撼人心之美。人與樹又有什麽不同呢?我們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不能只尋找溫室般的平靜。
我開始學會堅強的面對困難。早已不是2年前蹲在汽車站無助地想哭的那個脆弱小女孩。要生存,就必須和自己戰鬥。我克服壹個又壹個的困難使自己在陌生的環境中慢慢成長起來,懂得了如何高效率地完成每壹天的任務。700多天每天都囑咐自己:我能行的,再苦再難,也不能放棄!
在壹個陌生的城市裏,很少會遇到熟悉的人,加上語言的不熟練,怎樣才能融入到這個城市中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氣,要自信,要有膽量。當妳迷路的時候,可以不停的問路人;當妳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的時候,要敢於向對方請教。中國人壹向很愛面子,在國內學英語時,都不好意思張口說,到了加拿大,要改變過去的那些習慣,對自己不知道、不明白的事情,要多問,多請教,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記得剛來的時候,我對打電話和接聽電話留言很恐懼,現在已經駕輕就熟了,任何事情都是在日積月累的鍛煉中提高的。加拿大留學生生活的融入是需要學生不斷的進行社交鍛煉才能慢慢融合的。
我的日常生活是這樣安排的:作業壹般都爭取在學校完成。放學之後,用30分鐘到1個小時去買食品。回家後,聽電話留言,打壹些電話,查看郵件,付帳單。現在又在申請大學,經常要和不同的學校保持聯系。
處理完這些個人事務後,我會用30分鐘到1個小時的時間做運動。房東家有壹個較大的後院,可以在那裏跳繩或跑步,然後就可以休息壹下了。下午6:00左右開始做飯,我會盡量爭取變換我的食譜,做到葷素、營養合理搭配,有時候還電話咨詢媽媽和小姨。不過,有時為節省時間,變換口味,我也會買壹些現成食品回來,或到餐館美味壹頓。我居住的城市很小,中國人也很少,中國餐館的口味也不是很正宗。對於西餐,偶爾吃壹頓還可以,吃多了,也不習慣。由於我住在西人家裏,還學到了很多洋人的菜譜,自己也可以簡單地做壹些。
晚上的時間最有利用價值,也最有彈性。完成作業後,可以讀讀英文小說、聖經,看看英文電視,或者和同學打電話,練練英文,也可以在網上寫寫文章,和父母聊聊天。有時也會和同學出去吃飯,坐在壹起,聊聊學校和生活中的趣事,每次大家在壹起時就好像壹家人壹樣。
為了開闊眼界,我還去Toronto、Ottawa 和Washington 旅遊,去感受北美都市文化。為得到壹份學生工,我四處奔波,幾經周折,通過應聘和面試。現在每周我會有10-16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不是很多,不過可以體驗社會,豐富生活,通過幹壹些實際的工作,使我增強了在加拿大學習、生活的信心。
我相信大部分留學生的生活都是忙忙碌碌,充滿色彩和激情,我們也很期望安逸、清靜的生活,不過,人生真的承擔不起停下腳步的代價,也許哪天功成名就了,沒有欲望了,就可以隱居山林,歸隱田居了,希望那時不要因為沒有激情而感到茫然和空虛。
所以說,加拿大留學給自己帶來的價值不單單是學業的完成,去加拿大留學也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在融入加拿大留學生生活的同時,豐富自己的體驗和感官,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氣氛,影響自己的未來價值觀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