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口岸開放嗎?被稱為“中國景觀大道”的國道318,終點不在拉薩,而在聶拉木縣樟木鎮中尼友誼橋,最後壹個路碑編號為“5476”。
2015年4月26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中尼邊境樟木口岸暫停運營,迫使無數人停止了“中國景觀大道”的夢想。
2019年5月29日,樟木口岸復關,並舉行隆重儀式。然而,旅遊服務尚未開放。
經過定日縣崗嘎鎮後,樟木口岸的導遊轉向南方。當我們站在銅綠山的山口俯瞰時,東面是海拔8200米的卓奧友峰。
西邊厚厚的雲層中,隱藏著海拔8012米的西夏州馬雪峰群,前方的路淹沒在長長的群山中。
過了壹個沙漠關,318國道剩下最後80公裏。從海拔近5200米的通遼市口到聶拉木縣,海拔下降了1000米,距離為45公裏;而從聶拉木縣到樟木鎮,地形又從4200米急劇下降到2300米,距離為30公裏。垂直高度的快速變化帶來的氣候和景觀變化,讓我們多年來應接不暇,難以忘懷。
穿過略顯冷清的聶拉木縣城後,道路蜿蜒而下,進入幽深的樟木峽谷。
周圍植被發生了顯著變化,從藍黃色的高山灌叢草甸,到山谷中的冷杉、落葉松等靛藍色的亞高山針葉林,再到郁郁蔥蔥的亞熱帶常綠、半常綠藤本闊葉林,呈現明顯的垂直分布特征。
我們穿過友誼隧道,318線的最後壹個隧道,潮濕的空氣撲面而來。雲量和雲量隨著山的降低而迅速增加,天空下起了小雨。
就像兩扇巨門之間的門縫,喜馬拉雅山脈在樟木峽谷切割出壹個口子。每年5-9月的雨季,西南印度洋暖濕氣流由南向北蜿蜒,被北部山脈阻擋,在此凝結,形成充沛的降雨環境。
因此,位於喜馬拉雅山南坡的樟木地區具有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據相關資料顯示,樟木年平均氣溫在10-20℃之間,降水量在2000-2500毫米,無霜期約250天。
這條路沿著壹個又壹個大斜坡反復呈之字形下降。當我們行駛在濕滑的柏油路上,當獨木舟在彎道間滑行時,我們不禁會感受到壹種賽車的快感。這壹段路是喜馬拉雅山連綿雪峰的極致風景的自然延伸,也是國道318上最享受的路段之壹。
氣勢磅礴的樟木大峽谷雲霧繚繞,在我們眼前恍如夢境。道路兩旁的山峰如斧如刀,深谷裏的河流奔騰不息。層林郁郁蔥蔥,令人賞心悅目。遠處森林裏傳來清脆悅耳的鳥鳴,此起彼伏。山谷中充滿了水的聲音,如馬奔騰,像壹個玉盤與珍珠下降,就像玩壹個華麗的水運動。如果不是幾個小時前那壹望無際的荒原和雪域高原的影像還在我們心中,我們大概會回到四川老家的壹座大山裏。
豐富的降水使它成為壹個瀑布世界。無數大小不壹的瀑布從青翠的懸崖上飛流直下。天上的水與巖石相撞,劃出壹道道白線,在空中濺起淡淡的白霧,隨風在峽谷中舞動。那些數百米高的瀑布比比皆是,十分壯觀。
落下的潺潺流水匯聚成壹條深谷河流,水流湍急。谷底的水汽和霧氣逐漸上升擴散,滋養著周圍的綠色植被,為無數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經常可以看到猴子的身影隱藏在沿路的懸崖峭壁之間。當我們停下來拍攝它們時,我們常常很快消失在茂密的樹林中。這種動靜相間的景色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峽谷的蓬勃生機。
有的瀑布直接掛在公路上方,汽車在水幕下反復穿行,享受大自然給予的洗滌。彌漫的水霧,襯著路邊陡峭的懸崖,讓駕駛變得十分驚險。
我記得過去有壹個別出心裁的想法,在喜馬拉雅山之間打開幾個大缺口。引入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融化了喜馬拉雅山終年積雪,把青藏高原變成了魚米之鄉。現在很有意思:我們不可能在喜馬拉雅山炸出壹個幾公裏的洞,但大自然給我們展示的這種翻天覆地的轉變,在幾個小時內,在樟木,是驚人的。
車子隨著公路拐了個彎,大霧中,壹個掛在半山腰的小鎮出現在我們面前。最後到達國道318最後壹個行政區樟木鎮。
樟木鎮古稱“塔覺嘎布”,藏語意為“鄰港”。三面與尼泊爾接壤,海拔2300米,距拉薩730公裏,距尼泊爾首都德曼都90公裏。
自古以來就是茶馬古道的重要支線。也是中尼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中國對南亞次大陸最大的開放口岸。
整個小鎮依山而建,像壁畫壹樣掛在山腰。現代化的建築和壹些木屋散落在道路兩旁,上下重疊,錯落有致。從遠處看,它就像是著名的“山城”重慶的縮小版。
我們進入鎮上,找了壹家旅館住下。房間很幹凈,但是很潮濕。老板解釋說,這裏幾乎天天下雨,大部分房子都有這個問題。老板是四川遂寧老鄉。據他說,他是春節前才湊了10萬買下這個酒店的。這裏壹半的人是從外面做生意的四川人,剩下的是當地的藏族、夏爾巴人和尼泊爾人。
樟木鎮常住人口3000多人。西藏65,438+0,000多名夏爾巴人主要生活在這裏,至今仍是中國未確定的民族之壹。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們總是與攀登珠峰等極限山峰的登山向導聯系在壹起。在這裏,幾乎所有的夏爾巴人都從事商業活動,許多人會說多種語言。他們在邊境生活了很多年,可以使用英語、尼泊爾語和印地語。
天空短暫放晴,我們出去散步。樟木鎮車水馬龍,各色遊客和商人熙熙攘攘。狹窄的街道兩旁,覆蓋著壹排排漂亮的建築:酒店、外貿大樓、郵電大樓、寫字樓。最引人註目的是小別墅式的建築。這些西式建築外墻色彩鮮艷,在周圍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更加醒目。
樓下有數百家大小不壹的店鋪,有商店、咖啡店、酒吧、餐廳。這些產品包括來自印度和尼泊爾的香水、化妝品盒、茶葉和各種線織物。更多的是內地的家電和服裝、鞋子、兒童玩具等百貨。這些店鋪除了漢藏語言外,有的還有英語、尼泊爾語,還有壹些奇特的異國風情。
樟木口岸是國家壹類貿易口岸,也是西藏最大的邊貿中心口岸,年商品交易額數億元。大量尼泊爾人來中國購買物資,很多尼泊爾商人直接把生意帶到了樟木鎮。通過轉口貿易,據說小城鎮的千萬富翁並不少見。他們是藏區第壹批致富的人群,在拉薩乃至成都買房已經成為壹種流行趨勢。
第二天早上,我們去了樟木港。
有壹條直路,也是國道318的最後幾公裏。很快我就來到了港口區。每天早上是樟木口岸最活躍的時候。等待過境簽證的中外遊客很多。除了過去的商務旅行和貨物,它也是許多遊客、旅遊團隊和攀登喜馬拉雅山的登山隊進出中國的主要通道。
樟木口岸也是印度、尼泊爾信眾前往西藏阿裏朝聖的重要通道。它位於阿裏的馬邦雍錯和岡仁波馮祺,在印度教徒、耆那教徒和藏傳佛教徒的信仰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神聖地位,他們把它視為宇宙的中心。
中國和尼泊爾以曲波河為界,這是中尼友誼大橋,於1964年竣工。它是壹座橫跨東西的鋼筋混凝土橋,連接西藏和尼泊爾加德滿都的中尼公路。也是國道318的西端,海拔1800米。
318線,素有“中國景觀大道”之稱,東起上海人民廣場,途經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重慶、四川、西藏,止於此橋,全長5476公裏。它是中國最長的國道,也是中國最多彩的國道。
尼泊爾人稱樟木為“卡薩”。1965中尼公路開通後,中尼兩國經濟往來日益頻繁。穿過友誼橋,往南不到90公裏就可以到達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
友誼橋是中國和尼泊爾邊境的象征,橋上的邊防軍由兩國平分。在口岸通過邊檢後,他們進入了尼泊爾。
在友誼橋的中國邊境,壹群尼泊爾搬運工,其中許多是婦女,正在等待尼泊爾卡車的到來,賺取微薄的裝卸費。尼泊爾搬運工的承重能力是驚人的。據說男搬運工和女搬運工的平均承重分別是自身體重的93%和66%。五分之壹的男性背負著1.25%的自身重量,壹個背部實際上是1.83%的自身重量。當然,我覺得這些可悲又無奈的數據沒什麽值得驕傲的。
從尼泊爾越過邊境,沿著山腳建起了建築,停著許多卡車。在中尼邊境貿易中,尼泊爾向中國出口大米、面粉、辣椒和香水,中國向尼泊爾出口茶葉、食鹽、藏藥和各種生活用品。盤山公路上,尼泊爾司機開著五顏六色的“塔塔”卡車來回穿梭。
塔塔卡車是樟木口岸壹道亮麗的風景線,是尼中兩國貨物貿易的主要運輸工具。
這種卡車由印度塔塔汽車公司生產,由喜歡鮮艷顏色的南亞人塗上彩色圖案。有的是人,有的是動物、植物或者童話故事,對我們來說很奇特。
下午,我們離開樟木鎮,繼續我們的西藏之旅。最後壹次回望轉角,綠意盎然的樟木小鎮就像壹幅掛在懸崖上的水彩畫。
當時的我們根本無法想象,壹年後,尼泊爾地震誘發的數十次嚴重山體滑坡,瞬間將樟木鎮變成了孤島,巨大的山體淹沒了道路、房屋和車輛。當地居民不得不盡快離開這片寄托了財富和夢想的土地,全部搬遷到400公裏外的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相鄰的吉隆逐漸取代了它的口岸地位。
有人說:樟木鎮就像現實版的沙畫壇城。從半農半牧的邊疆到繁榮的邊境口岸,拔節式的成長持續了30多年。
然而,前所未有的繁榮僅僅過了壹個月就冷清了。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在幸運之余,面對大自然賜予的祝福和災難,我們更應該感到敬畏,分享和諧之道。
2019年5月29日,改建後的樟木港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