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有沒有知道湖北仙桃有什麽特產的呀?

有沒有知道湖北仙桃有什麽特產的呀?

沙湖鹽蛋

老革命家、作家、書法家李爾重在《毛主席二三事》壹文中,述說了毛主席視察湖北,品嘗沙湖鹽蛋的軼聞,現摘抄壹段如下:“1954年冬,他老人家(指毛主席)來了,要聽我們匯報……我們想彌補以前的招待不周,給老人家擺了壹大桌。他嚴肅地說話了:‘妳們 以為越多越好,其實是浪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吃不在多,適口則行……’他不喜歡什麽山珍海味,卻喜歡吃沙湖鹽蛋。”

沙湖鹽蛋究竟與尋常鹽蛋有何不同?原來,沙湖地處沼澤之區,溝壑縱橫,水草茂盛,蝦肥螺密。沙湖水網之地,還生長壹種別處沒有的奇草——麥黃角草。這種草桿粗壯,葉闊大,結的籽實濃密而甘甜,成熟的麥草角籽是鴨的最佳飼料,鴨吃了它,生的蛋黃中漪多壹滴朱砂般的油坨。故有“沙湖鹽蛋壹點珠”的美稱。鴨生長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實乃得天獨厚。個大味美、兼有雙黃名馳中外的沙湖鹽蛋就產生在這裏。

“壹點珠”這話不是從民間來的,而是出自宮延。

清末,沙湖出了個李紱藻,是位翰林。因為候“缺”住在翰林院。那時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慈禧帶內侍人員西逃,路過翰林院見窗口透出燈光,甚覺稀奇,命內侍找來“困京”的李紱藻:“都在逃難,惟妳在此……?”李紱藻壹見這壹氣勢,便知是夢寐以求壹見的聖顏駕臨,直是叩頭:“臣李紱藻怎敢先老佛爺而出京城!”於是,他被慈禧帶著與“護駕”的群臣和眾奴才壹道逃到了西京,議和回京後,老佛爺重用了忠心耿耿的李紱藻,李紱藻由此而發跡。李紱藻為了討得主子歡欣,便從家鄉捎去壹簍沙湖鹽蛋,獻給聖顏。慈禧食用此蛋,用象牙筷挑了那壹坨紅心,浸入水中,即見油花蕩漾,煞是好看;再挑紅心入口,芳香撲鼻,其味醇久,令人難忘。慈禧連連稱道:“好蛋!好蛋!”真是‘壹點珠’啊!”“沙湖鹽蛋壹點珠”由此而來並名播海外.

九珠皮蛋

據傳,松花皮蛋源於天津。民間口碑雲:距今約二百年前,天津某鄉村壹富戶,其子為其母造棺木壹口,置於空宅以備後用,久之,母仍健在,遂命家人將石灰、草木灰撒入棺內以防潮濕,並將棺蓋留有鬥大空隙以通風。事畢則忘矣。次年,母逝,移棺入殮,見棺內草木灰中竟有雞蛋百余枚。孝子盛怒,取出擲幹地,此殼破裂而內已成深褐色透明結晶體,因之大惑。有好事者鬥膽嘗之,味鮮美,圍觀者亦以為奇,遂爭相品嘗,果如是。有見地者,事後效法,將鮮雞蛋置入石灰、草木灰之中,亦然。由此,鄰裏仿效,稱之為“變色蛋”。日久,此壹原始工藝流傳江浙壹帶,屢

經改進,工藝日臻完善,變色蛋作為壹種全新的食品,經善於經商的江浙人推入市場。故今日之“松花皮蛋”,有始於天津,成於江浙之說。

江浙之“變色蛋”何時由何人傳入沔陽,並改進為享譽海內外的“松花皮蛋”?此人即譽滿江城武漢的“劉皮蛋”。

19l0年前後,有漢陽少年劉啟發,家境貧寒,苦無生計,輾轉求職於在漢經商的浙江人開辦的“萬太蛋廠”,為其兜售被剔出的少數劣次皮蛋糊口。劉年少好學,頗有心計,趁經常出入其皮蛋作坊之便,剽竊了其秘而不傳的制作工藝。幾經實踐自成壹套工藝體系。從此,江浙的皮蛋制作工藝第壹次為鄂人所掌握,並發揚光大。劉啟發以其精湛獨到的技藝受雇於豪商巨賈。日寇侵占武漢,劉啟發失業。但“劉皮蛋”的綽號,在江城同行業中無人不曉。

1944年,“劉皮蛋”顛沛流離來到沔陽仙桃鎮,經友人資助,自設皮蛋作坊,改進並淘汰了當地落後的南蛋制作工藝,為沔陽松花皮蛋奠定了基礎。劉既歿,其子劉文山子承父業,工藝得到進壹步改進,成為沔陽皮蛋制作工藝的第二代權威。解放後,劉文山曾擔任國營沔陽食品(仙桃蛋廠前身)蛋廠副廠長。

沔陽松花皮蛋改進為“九珠皮蛋”後,其品質更上壹層樓。去殼的皮蛋,蛋白呈深褐色或草青色,結晶透明,松花點綴,美若玉雕。蛋黃緊縮,切開後,似菊花綻蕾,又如砂糖裹心。質地醇美,味道綿長,清涼爽口,四時鹹宜,被定為出口的免檢食品,為祖國的四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沔城蓮藕

沔城盛產蓮藕,素有蓮鄉藕城之稱。明代盧滋在復州(治所即今沔城)為官時,曾賦詩雲:

湖水平橋近古城,紅蓮花好鏡申明。

亭亭不受淤泥染,花與濂溪心***清。

沔城蓮藕尤以城東大小蓮池中的最為著名。由於這裏的蓮花美,氣味香,因此,“東沼紅蓮”便成了沔城優美的八景之壹。

沔城藕,粗壯肥大,肉質松脆,紋理細膩,味道鮮美.吃生的,甜津津,涼絲絲,吃熟的,粉撲撲,香噴噴。蓮子則甘甜爽口,且有清心健脾、補氣益中之功效,因而被人們譽為“白璧蓮參”。古時候,它們壹直是進奉皇帝的上等貢品,被人們視為席中珍饈。

傳說李白從白帝城飛舟到了江陵,吟了那首膾炙人口、傳誦千古的《下江陵》之後,便日夜兼程來到復州拜訪好友張謂。張謂攜了李白來到城東門外池塘邊的亭子裏,叫了壹桌酒席款待李白。席間,李白飽覽池塘裏的天光雲影,和周圍的花草樹木,亭臺軒榭,不禁酒興大發,以致喝得酩酊大醉。恍惚之中,他乘坐壹朵祥雲直至廣寒宮。隨著壹陣“詩仙駕到!”的歡呼聲,嫦娥曳著裙裾、舞著水袖從內室款款而出,身後跟著壹名仙女,手捧壹碗蓮湯,緩緩送至李白跟前。李白頓覺異香撲鼻,乃至食飲之時,更覺甘甜如飴,清涼如水,神清氣爽。

他不禁連聲贊道:

好蓮湯!好蓮湯!我李白自號‘青蓮居士’可還從未嘗過如此仙品!倘若……

嫦娥看出了李白的心事,立即吩咐仙女拿來壹粒蓮子交給李白。李白剛接到手中,冷不防被仙女壹掌推下塵埃,他不禁‘哎呀’叫了壹聲,醒來方知是南柯壹夢。睜眼看時,只見滿池蓮花怒放,燦若雲錦,香如蘭牡,再看自己手裏,哪有什麽蓮子的影蹤!李白心中十分詫異,便將夢中的情景說與張謂知曉。張謂聽了亦覺得十分驚奇,解說道:“難怪適才詩仙手中飛出壹物,如珠似玉,又如壹道白虹,直投池中而去;異物落處,頓時射出萬道霞光·.....”

沔城蓮藕是否由月宮仙種化成無從考證,然而其為藕林壹絕,非壹般蓮藕可比擬,卻是無需爭辯的。

俗話說:“好菜還得好手烹。”

沔城人烹調蓮藕的技術也是非常出色的。如果妳有興趣光顧沔城,好客的沔城人就會亮出他們的拿手好戲,精心地為妳做出各色各樣的藕萊、蓮湯。並且會伸出手指,如數家珍似的向妳壹壹指點;這是“海蚌含珠”,那是“鳳凰散翅”,這是“幹層什錦”,那是“八寶蓮湯”……至於以蓮藕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的工藝食品:蓮罐、蓮蜜、蓮糕、藕夾、藕粉、藕圓等,更是數說不盡!

特別是每年的金秋九月,鮮藕上市的時候,人們都要紛紛爭著購買沔城藕搶新貨——壹時間,大小籃子都塞滿了“白綾”、“黃梢”、“紡錘”、“炮筒”。

沔城蓮藕聲名大噪!許多來沔城遊玩觀光的旅客,壹到沔城,便迫不及待地跨進餐館,叫上壹碗藕湯,幾兩老窖,然後坐下來,壹邊淺斟慢酌,壹邊細細品嘗,有的人還會情不自禁地吟起詩來。

臨近春節,是沔城最熱鬧的時候。街頭巷尾滿是從武漢、黃石、荊州等地開來采購沔城藕的汽車。壹車車沔城藕壘得像壹座座小山。有的幹脆把汽車壹直開到田頭塘邊,不等藕農把藕洗凈,就連藕帶泥全數買了下來。而壹些從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回家探親的人,他們把沔城藕吃個夠以後,臨行時還要捎上幾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真個是:

沔城的蓮子沔城藕,吃了還要兜著走!

毛嘴鹵雞

仙桃的大街小巷,“正宗毛嘴鹵雞”的招牌比比皆是。雖然不壹定都是地道的毛嘴鹵雞,但從商家紛紛打出這個品牌足以看出毛嘴鹵雞在仙桃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提起毛嘴鹵雞,人們就會首先想到鹵保林這個名字,其實鹵保林並不姓鹵而姓劉。說起“鹵”姓由來,還有壹段有趣的故事呢。

劉保林屬劉家第四代傳人,l0歲時就繼承父輩衣缽,幹起了鹵雞的行當。他不僅學得鹵雞的技術,也承襲了父親剛直的秉性。抗戰時期,日本人的壹位翻譯官直奔劉家,大呼小叫要幾只鹵雞。劉保林見不得這狗仗人勢的小人,心中十分不悅,他壹邊應承,壹邊將祖傳鹵水留存壹半,剩下的壹半在裏面兌了些水,然後,放進了米酒。他想,想品嘗佳肴,我給妳鹵得鹹中有甜,看妳怎麽吃?劉保林只想做點小動作戲耍壹下日本人,不曾想到鹵出的雞色澤亮麗,日本人享用後贊不絕口,連稱“大大的好”真可謂歪打正著。從此,毛嘴鹵雞的配方增添了新內容。

俗話說,生意興隆通四海。劉保林的鹵雞經日本人壹傳揚,引來了更多慕名前來嘗鮮的食客。有壹遠道而來的公子哥,人稱美食家,遍訪各地名吃,當聽到“毛嘴鹵雞、香飄萬裏”的介紹後,逢人便問劉保林的住處。他急於吃到劉家鹵雞,把劉保林的名字誤記成了鹵保林。人們笑著引導他找到了劉家。劉保林也從此被人們善意地戲稱為鹵保林。現在,不少毛嘴人只知道有個毛嘴鹵雞的傳人鹵保林,卻不知道他原是劉保林。

隨著時間的推移,毛嘴鹵雞名聲鵲起,於是,專營店鋪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恰在此時,劉保林卻憤憤不平地暫停了鹵雞加工。因為,當時有個別人見利忘義,不僅鹵雞配方不講究,而且在選料上用病雞、死雞,他怕壞了自己祖傳的名聲。

劉保林的鹵雞在選料上,用的是本地散養的傳統雞種,必須是餵養兩年以內的鮮活公雞。當天宰殺,即時扒毛,隨後鹵制。

在器具的選用上,他始終堅持砂鍋文火鹵制。有人規勸他:大鋁鍋壹次可加工近十只雞,妳這砂鍋只鹵四只,還是把鍋換壹換吧!可是他始終不動搖。他說:“同樣的選料和配方,用具不同,火候掌握不好,口味相差甚遠”。

劉保林有兩個女兒和四個兒子,現在,他們都在仙桃專營鹵雞。臨終前,他叮囑子女,我的遺產就是那壹缽祖傳的鹵水。妳們不要指望它去掙多少錢,能養家糊口就行了。名利如浮雲,錢財如糞上,妳們不要為了幾個臭錢,敗壞了劉家鹵雞的聲譽。說完,他從枕邊摸出祖傳的鹵雞配方,顫抖著遞給了幺兒子。

如今,您來到毛嘴,就會被毛嘴鹵雞那晶瑩的色澤、撲鼻的濃香,靜臥的憨態所吸引,叫上二兩白酒,美美地品嘗壹頓。

沔陽三蒸

沔陽人會做蒸菜,因此“沔陽三蒸”名聲在外。

凡到過沔陽的客人,都會被主人熱情相邀去品嘗“沔陽三蒸”。但究竟是哪三蒸及其來歷,卻說法各異。

實際上,幾乎所有菜肴都可以入籠而成蒸菜。但三蒸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指“蒸魚、蒸肉、蒸青菜”。同時,從蒸的方法來分,也有粉蒸、清蒸和扣蒸之分。

“沔陽三蒸”的來歷,有個古老的傳說。元末農民軍首領陳友諒起兵沔陽,為解決軍中糧食短缺,利用沔陽多湖泊的優勢,以遍地的魚蝦螺蚌代糧充饑。但魚蝦螺蚌腥味難聞,多食不利。友諒之妻張鳳道娘娘發明用米粉拌魚蝦螺蚌蒸食法,解決了軍糧之需。後來此法流傳民間,經沔陽人發揚光大,進而形成了“沔陽三蒸”。

其實,“沔陽三蒸”裏最有特色和最好吃的壹道菜,是“茼蒿蒸田螺”。這是三蒸菜裏最正宗最地道的蒸菜。味道到底如何,妳只有親自去沔陽嘗嘗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