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請問人參怎樣吃比較好?可以說詳細點嗎?

請問人參怎樣吃比較好?可以說詳細點嗎?

據記載,我國食用人參歷史已達4000年之久,但由於人參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人類的過度采挖,真正的野山參目前已很難尋覓,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積人工種植的園參,人參加工產品已成為人參市場的主導產品。

人參加工產品是以優質的鮮人參為原料,洗刷後經過不同的加工工藝而制成的各具特色的產品,它不僅保持了鮮人參所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而且食用方便、耐貯存,是饋贈好友,孝敬老人的首選產品。

壹、分類常識。人參加工產品按加工工藝可分為:紅參、模壓紅參、生曬參、全須生曬參、保鮮參和活性參等。

紅參是以優質鮮人參為原料,經刷洗、蒸制、烘幹而制成。模壓紅參是以優質紅參為原料,經過整形、軟化,利用特制模具壓制而成。紅參和模壓紅參在加工時因高溫蒸熟,使參根中的水解酶、澱粉酶、麥芽糖酶等均因受熱而變性,這樣既防止人參皂甙水解反應又阻止了參根中澱粉酶水解糖化,有利於營養成分的保持。

生曬參是以鮮人參為原料刷洗下須後於40~50℃烘幹而得。全須生曬參是以鮮人參為原料,刷洗後曬幹或於40~50℃烘幹而成。生曬參和全須生曬參加工時因失去水分,在幹燥情況下抑制了水解酶的活性,防止人參皂甙發生水解,保證營養成分不受損失;人參失去水分,在幹燥狀態,不易感染黴菌等微生物,防止發生黴變。

二、產品選購常識。人參加工產品種類繁多,各具特色,質量差異大,但消費者只要把握以下幾點就可以買到放心滿意的產品:

(壹)勿選抽溝嚴重、堅而不實人參產品。無論紅參還是生曬參出現這種現象有二種可能:壹是人參參齡短;二是加工過程中管理不當,造成脫漿,出現抽溝、萎縮現象。這樣的產品不僅營養價值大打折扣,而且在潮濕的環境中易吸潮變軟、發黴變質。

(二)勿選參根破肚開裂,參根形體碎小,無光澤的人參。參根破肚開裂導致漿液外溢,營養成分流失;外生內熟、有生心,在潮濕的環境中易吸潮變軟,不利於保存。對紅參來說,營養價值取決於參根形狀的大小和色澤的好壞。因此,在購買時壹定要選擇參根較大、參形完整、有光澤的產品。

(三)要註意產品的包裝方式、標簽標識應齊全。采用密封包裝或真空包裝的產品,由於其與外界隔絕好,可避免發生蟲蛀、發黴變質等情況。壹般來說正規企業的產品其標簽標識都比較完整,可以放心購買。

(四)要選擇規模較大企業的產品。由於有壹定規模的企業對材料的質量控制嚴,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先進,企業管理水平較高,產品質量有所保證。

三、正確食用。我國食用人參的歷史悠久,對它的神奇功效也是推崇倍至,據史書記載:人參對人體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明目開心益智”功效。它的食用方法很有講究:

(壹)燉服。將人參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內,加滿水,封密碗口,放置於鍋內蒸燉4~5小時即可服用。

(二)嚼食。以2~3片人參含於口中細嚼,生津提神,甘涼可口,是最簡單服用方法。

(三)磨粉。將人參磨成細粉,每天吞服,用量視個人體質而定,壹般每次1~1.5克。

(四)沖茶。將人參切成薄片,放在碗內或杯中,用開水沖泡,悶蓋5分後即可服用。

(五)泡酒。將整根人參可切成薄片裝入瓶內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六)燉煮食品。人參在食用時常常伴有壹定的苦味,如果將人參和瘦肉、小雞、魚等壹起烹燉,可消除苦味,滋補強身。

另外,無論是紅參或是生曬參在食用過程中壹定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過量服食。另外,壹定要註意季節變化,壹般來說:秋冬季節天氣涼爽,進食比較好;而夏季天氣炎熱,則不宜食用。總之,只要我們掌握了上述食用方法和註意事項,小小的人參就可以使我們強身健體、益壽延年。

〖使用禁忌〗

1.久服常規用量短期服用人參及其制劑安全性好,偶可見輕度不安、興奮。長期服用則會出現不適,表現為失眠、抑郁、頭痛、心悸、血壓升高、性功能減退、體重減輕。國外曾報道133例服用人參及其制劑,兩年後分別出現了腹瀉、皮疹、失眠、神經過敏、高血壓、欣快或憂郁,性功能也受到影響。 2.用量過大 短期或壹次超量服用人參及制劑引起不良反應的報道很多。如口服3%人參酊劑200毫升出現頭昏、發熱,服用500毫升者造成死亡;因疲勞而註射人參註射液4毫升出現休克;壹次燉服朝鮮紅參10克,4小時後出現頭痛、煩躁、抽搐;壹次燉服紅參15克出現頭暈、視物模糊、手顫、燥熱;壹日內煎服紅參80克出現嘔吐、抽搐、神昏、大小便失禁、發熱、雙側瞳孔不等大,被診為腦出血,後因急性左心衰竭而死亡;3例新生兒出生當日服人參0.3~0.6克煎劑引起1例死亡,2例中毒。用量過大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水電解質代謝都有損害作用。報道中的病例多數是自覺乏力體弱,急於峻補正氣,結果損傷了機體,甚至導致死亡。臨床用人參補益身體,切不可急於求成而超量使用。 3.用藥不當 人參適用於體虛者,常規用量使用確能糾正虛損狀態。但長期服用可出現皮質類固醇中毒樣損害。

壹、人參湯圓

來源民間方

原料人參粉5 克 玫瑰蜜15克 櫻桃蜜黑芝麻各30克 白糖150 克 雞油30克面粉15克 糯米粉500 克

制作將雞油熬熟,濾渣晾涼;面粉放幹鍋內炒黃;黑芝麻炒香搗碎,將玫瑰蜜、櫻桃蜜壓成泥狀,加入白糖,撒入人參粉和勻,做成心子;將糯米粉合勻,包上心子作成湯圓。等鍋內清水燒沸時,將湯圓下鍋煮熟即成。

用法可做早點或晚點,適量服用。

功效補中益氣,安神強心。適用於脾虛泄瀉、心悸自汗、倦怠乏力等癥。

二、人參菠餃

來源民間方

原料人參5 克 豬瘦肉500 克 菠菜750 克 面粉3000克生姜蔥胡椒粉醬油 香油 食鹽各適量。

制作

1. 將菠菜清洗幹凈後,去莖留葉,在本瓢內搓成菜泥,加入 適量清水攪勻,用紗布包好擠出綠色菜汁,待用;人參研成細 末,過100 目篩待用。

2. 將豬肉用清水洗凈,剁成茸,加食鹽、醬油、胡椒粉、生 姜末拌勻,加適量水攪拌成糊狀,再放入蔥花、人參粉、香油 拌勻成餡。

3. 將面粉用菠菜汁和均揉勻,如菠菜汁不夠用,可加點清水 揉勻,使表面光滑為止。然後加肉餡做成餃子。

4. 待鍋內水燒開後,將餃子下鍋煮熟後即可。

用法佐餐食。

功效補氣養神。適用於氣虛神衰、四肢無力、心悸、怔忡等癥。

三、清蒸人參雞

來源《吉林菜譜》

原料人參15克 母雞1只火腿10克水發玉蘭片10克 水發香菇15克 精鹽料酒 味精 蔥 生姜 雞湯適量。

制作

1. 將母雞宰殺後,退凈毛樁和內臟,放入開水鍋裏燙壹下,用涼 水洗凈;將火腿、香菇、蔥、生姜均切片。

2. 將人參用水泡開, 上籠蒸30分鐘,取出待用。

3. 將母雞放在盆內,加入人參、火 腿片、玉蘭片、香菇片、蔥片、生姜片、精鹽、料酒、味精,再 添入雞湯(淹沒過雞),將盆上籠,在武火上蒸爛熟。

4.將蒸爛 熟的雞放在大碗內,將人參(切碎)、火腿片、玉蘭片、香菇片 擺在雞肉上(除去蔥、姜不用);將蒸雞的湯倒在勺裏,置火上 燒開,撇去沫子,調好口味,澆在雞肉上即成。 用法分餐佐食。

功效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適用於勞傷虛損、食少、倦 怠、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氣血津液不足等癥。

四、參苓粥

來源《聖濟總錄》

原料人參10克 白茯苓(去黑皮)10克 粳米100 克 生姜10克 食鹽少許

制作

1. 將人參、白茯苓、生姜水煎,去渣取汁。

2. 將粳米下入藥汁內煮作粥,臨熟時加入少許食鹽,攪和勻。

用法空腹食用。

功效健脾益氣,補虛。適用於虛贏少氣;亦可治胃氣不和,不思飲食,日漸消瘦。

五、爆人參雞片

來源民間方

原料鮮人參15克,雞脯肉200克,冬筍25克,黃瓜25克,雞蛋清1個,精鹽、料酒、蔥、生姜、香菜粳、雞湯、豬油、芝麻油、味精、水豆粉各適量。

制作

1.將雞脯片切成5厘米、寬1.6厘米、厚0.16厘米的片;人參洗凈,斜刀切成0.66厘米厚的小片;冬筍、黃瓜切片;蔥、姜切絲;香菜粳切長段。

2. 將雞片加鹽、味精後拌勻,下入雞蛋清、水豆粉拌勻。

3. 將勺內放豬油,燒至五成熱時,下入雞片,用鐵筷子劃開,熟時撈出,控凈油。 4. 用精鹽、味精、雞湯、料酒對成汁水。

5. 將勺內放底油,燒至六成熱時,下入蔥絲、生姜絲、筍片、人參片煸炒,再下黃瓜片、香菜梗、雞片,烹上汁水,顛翻幾下,淋上明油即成。

用法食用時可分餐佐食。感冒者禁食。

功效大補元氣。適用於氣虛、身體衰弱等癥。

六、參茸蒸熊掌

主料:人參15克,鹿茸1克,凈熊掌1600克,豬肉250克,雞肉250克,雞湯1000克 制作:將凈熊掌放在盆內,加入雞湯,沒過熊掌。再加適量蔥、生姜,上籠蒸30分鐘取出。將蜂蜜抹在熊掌面上,用八成熱的油炸成金黃色,切成片,放在碗內。將人參用水泡軟,切成細絲,同鹿茸片壹起放在熊掌上。將豬肉和雞肉切成塊。在鍋內放油加熱,油熟時放人蔥、生姜,炸成金黃色,將雞肉塊和豬肉塊放入鍋內,煽炒2分鐘; 加入醬油、料酒、精鹽、味精、花椒水和雞湯,煮開後倒在熊掌碗內,上籠蒸爛後取出。揀去雞肉塊、豬肉塊、蔥、生姜,將熊掌和原汁倒入鍋內,用文火煨5分鐘, 再用中火勾豆粉芡,淋上油,倒在盤中,放上香菜。當點心或菜食用。

功用:功能溫腎助陽,益精養血。用治未老先衰、性功能減退。

七、人參燉豬肘

來源《民間方》

原料人參 10克 豬肘 500克 料酒 10克 鹽 5克 味精 3克 胡椒粉 3克 姜 5克 蔥 10克

制作

1、將人參潤透,去蘆頭,洗凈,順切成薄片;姜拍松,蔥切段。

2、豬肘子去毛,洗凈,切成4厘米見方的塊,將肘子骨捶破,放入沙鍋底部,然後放入肘子肉再放入人參、姜、蔥、料酒,加水適量。

3、將沙鍋置武火上燒沸,打去浮沫。再燉55分鐘,加入鹽、味精、胡椒粉,攪勻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補元氣,益氣血。適用於體虛羸瘦,面色痿黃,四肢厥冷,腰膝酸軟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