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有什麽道理呢

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有什麽道理呢

人們常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這是符合科學的。嚴格的說,早、中兩餐的飲食量 應該相當,分別占全天飲食量的40%。由於經過壹夜睡眠,需要實充大量水分,所以早餐應 比午餐的水含量多些,容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多些。晚餐要吃少,尤為重要。晚餐飲食應占 全天飲食量的20%左右為好。因為白天的飲食已轉化成各種營養進入血液,輸送到人體各個 部位,滿足了各部位活動的需求。待到晚上,活動量減少,對營養需求也減少。睡覺時,人 的基礎代謝很低,白天“結余”的熱量差不多可維持壹夜的睡眠,晚餐僅僅是滿足從晚飯到 上床睡覺這段時間的需要。如果吃得多,消化不了,血液流速減慢,血脂便沈積在血管壁和 腹壁上,使人發胖,易引發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晚餐應以床睡覺時稍有饑餓感為度

壹般情況下,壹天需要的營養,應該均攤在三餐之中。每餐所攝取的熱量應該占全天總熱量的1/3左右,但午餐既要補充上午消耗的熱量,又要為下午的工作、學習提供能量,可以多壹些。所以,壹日三餐的熱量,早餐應該占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那麽,壹日三餐應怎樣安排呢?p

人們常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這壹養生經驗是有道理的。早餐不但要註意數量,而且還要講究質量。主食壹般吃含澱粉的食物,如饅頭、豆包、玉米面窩頭等,還要適當地增加壹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等,使體內的血糖迅速升高到正常或超過正常標準,從而使人精神振奮,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學習。午餐應適當多吃壹些,而且質量要高。主食如米飯,饅頭、玉米面發糕、豆包等,副食要增加些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如魚類、肉類、蛋類、豆制品等,以及新鮮蔬菜,使體內血糖繼續維持在高水平,以保證下午的工作和學習。晚餐要吃得少,以清淡、容易消化為原則,至少要在就寢兩個小時進餐。如果晚餐吃得過多,並且吃進大量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不容易消化也影響睡眠。

另外,人在夜間不活動,吃多了易營養過剩,也會導致肥胖,還可能使脂肪沈積到動脈血管壁上,導致心血管疾病,故應合理安排壹日三餐。

早餐解決方案

壹日三餐中,早餐最重要,因為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是人體不能合成的有機物,只有靠飲食補充,並且這些營養在體內可供利用的時間只有6小時,壹個人經過壹夜睡眠後,體內的維生素等物質已經消耗完,如果不及時補充,將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有人說“早晨吃得像國王,中午吃得像貴族,晚上吃得像貧民”,也就是我們說的“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這是現代營養學通俗的表達。根據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早餐最低標準,早餐中應含有人體每天所需的維生素、蛋白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以及其他微量元素,通俗地說就是要有壹個面包、壹杯牛奶、壹個雞蛋、壹個水果等多種營養物質。

早餐要粗細、幹濕搭配,除有蛋白質,還要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但遺憾的是,從兒童到老年人,無不是匆匆打發了壹天之中營養攝取最為重要的壹餐,卻反而在晚餐時超量補充營養。因此,昆明人患膽結石、胃病、肥胖的人並不少見。

專家指出解決早餐的辦法:每天早起30分鐘,按照標準吃下壹個雞蛋、壹片面包、壹杯牛奶、兩片蘋果、壹瓣香橙、三片胡蘿蔔、三片黃瓜、壹個青椒、半個西紅柿、壹片西式火腿。這是最理想的早餐食譜。可惜我們很難辦到。

查查我們的晚餐餐桌

醫學研究表明,我們的“問題晚餐”潛在很多健康隱患,是引起多種疾病的“罪魁禍首”,其危害是不容忽視的。

晚餐哪裏不合理

晚餐太晚:現在都市裏的家庭用晚餐的時間普遍推遲,壹些家庭甚至要在晚上八九點鐘才進晚餐。長此以往,胃腸疾病自然難免發生。

比例失調:壹般來說,早中晚三餐的比例應為343;如果晚上九、十點鐘睡覺,其比例應為442。這樣既能保證活動時能量的供給,又能在睡眠中讓胃腸得到休息。

營養過剩:不少家庭的晚餐菜肴豐盛,雞、鴨、魚、肉、蛋擺滿餐桌,這些多是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食物。每天的熱量供應集中在晚餐,會加速糖耐量的降低,加重胰島負擔,促使胰腺衰老,最終發生糖尿病。而糖尿病和血管病變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晚餐埋下隱患

晚餐與多夢:晚餐過飽使鼓脹的胃腸對周圍器官造成壓迫,會誘發各種各樣的夢。惡夢常使人感到疲勞,久之,會引起神經衰弱等疾病。

晚餐與肥胖:晚餐吃得過飽,壹般活動又少,熱能消耗很低,多余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逐漸使人發胖。

晚餐與糖尿病:中老年人如果長期晚餐過飽,反復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往往就會造成胰島素B細胞負擔加重,進而衰竭,誘發糖尿病。

晚餐與冠心病:晚餐攝入過多熱量可引起血膽固醇增高,把過多的膽固醇運載到動脈壁堆積起來,成為誘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又壹大原因。

晚餐與結石尿道:結石與晚餐太晚有關。

晚餐與猝死:晚餐過好過飽,加上飲酒過多,很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使人在睡眠中休克,就是身強力壯的人也會因搶救不及時而造成死亡。

晚餐與腸癌:睡眠時腸蠕動減少,又相對延長了這些物質在腸腔內停留的時間,促進大腸癌發病率增高。

晚餐與高血壓:晚餐過多進食肉類,不僅會增加胃腸負擔,而且還會使血壓猛然上升,引起動脈硬化或患高血壓。

健康飲食

1.少吃能延長壽命

美國科學研究發現:通常的飲食量減少1/4,人的壽命能延長40年,能減少心臟、腎臟疾病 及癌癥的發生。?

日本東京大學手綱教授用老鼠做了3年試驗,僅餵八成飽的老鼠的壽命是正常餵養的老鼠壽命的16倍。?

烏克蘭有個人叫丘比倫,身患嚴重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病,曾用加強營養和服藥相結合的方法 治療20多年,不僅無效,反而成了殘廢。後來改用“食療法”,每天按如下食譜進食:600 克水果、150克幹果、1500克蔬菜、100克齊墩果籽(果仁類食品)、50克草粉(糧食類食品 )和70克蜂蜜。僅兩個月,病體基本痊愈,堅持數年後,身體非常健康。醫學界把此食譜稱 為“丘比倫長壽處方 ”。此處方合計含蛋白質42克、油脂57克、澱粉與糖***335克以及必要 的維生素與無機物。?

以上實例都說明,人們通常的飲食過量了。

讓我們再從人體基礎代謝水平來看看。壹個體重70公斤的青年男子,基礎代謝水平為35~40千卡/小時,也就是壹天需要消耗840~960千卡的熱量(女性比男性約低10%,年齡每增長20歲約低10%)。而人們通常壹天的飲食就其產熱量而言,大多數達到3000千卡。按食物的生理價值(吸收率)60%計算,合1800千卡/天熱量,也超過身體需要的近1倍熱量。?

過量的飲食,不僅加重了內臟器官的負擔,而且使多余的脂肪、膽固醇、血糖等積聚在人體內,引發出各種疾病,使人早衰甚到早亡。

壹個人每天的飲食量多少才何適呢?據科學家研究,壹個健康的男人,按平均每公斤體重計算,每天需要0.7-0.8克/公斤蛋白質(例如60公斤體重者需要42-48克蛋白質),約1克/公斤脂肪,5-6克/公斤碳水化合物(指糧食和糖類),40-50克/公斤水,以及少量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當然,隨著運動量的增加,飲食也要相應增加。?

這是個理論標準,在實際生活中不可能每天準確地按此標準進食。其實,我國古人早就提出 過飲食標準:“飯吃八成飽。”如果把它同現代科學知識相結合,可編成以下口訣:?

每餐飯吃六成飽,?

再喝二成湯水好。?

主食宜少蔬菜多,?

瘦肉、蛋、魚不可少。?

每當腹中咕咕叫,?

水果充當輔食料。?

人壹天所需的飲食不能壹餐都吃下去。根據人們日常的作息習慣,分早中晚三餐較為合適。 某些特殊情況的人(如患病療養者、年老體弱者等),分4~5餐進食可能會更好。分餐飲食 有利於腸胃消化和吸收,也適應人的生活節奏。?

有時候人們可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集餐,或叫暴飲暴食。比如參加酒宴,或遇到愛吃的食物 ,或因上餐沒吃飽等,常常控制不住自己,壹餐吃了相當於2~3餐的食物(按熱量或營養算 )。這樣必然造成腸胃負擔過重,消化吸收不好,血液集中於腸胃而使心腦等部位缺血,引 起疲乏。壹個人如果經常如此集餐飲食,必然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使人早衰早亡的慢性病 。因此,合理分餐飲食對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人們常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這是符合科學的。嚴格的說,早、中兩餐的飲食量 應該相當,分別占全天飲食量的40%。由於經過壹夜睡眠,需要實充大量水分,所以早餐應 比午餐的水含量多些,容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多些。晚餐要吃少,尤為重要。晚餐飲食應占 全天飲食量的20%左右為好。因為白天的飲食已轉化成各種營養進入血液,輸送到人體各個 部位,滿足了各部位活動的需求。待到晚上,活動量減少,對營養需求也減少。睡覺時,人 的基礎代謝很低,白天“結余”的熱量差不多可維持壹夜的睡眠,晚餐僅僅是滿足從晚飯到 上床睡覺這段時間的需要。如果吃得多,消化不了,血液流速減慢,血脂便沈積在血管壁和 腹壁上,使人發胖,易引發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晚餐應以床睡覺時稍有饑餓感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