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壹位名叫米格爾·奧登的法國醫學家提出了壹個令人震驚的觀點:人類的祖先應該是海豚,而不是猴子!因為人類和海豚的親緣關系比類人猿更近。
首先,從動物最基本的兩個天性分析,人類和海豚喜歡吃魚、蝦、海藻,而猿類不喜歡;此外,在生物界,只有人類與海豚等海洋哺乳動物有面對面的性交;猿仰面躺著。
越來越多的海洋學家證實,海豚讓黑猩猩在“智商”和“情商”上都甘拜下風。
海豚“部落”,拉攏朋友,挑撥敵人。
當然,最有說服力的還是科學實驗。澳大利亞科學家對幾個海豚“部落”進行了連續三年的跟蹤觀察,發現在壹個大型海豚群體中,往往有幾個“山頭”,大多數時候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求同存異”。但有時候,如果幾個“山頭”很難達成“共識”,壹個“山頭”裏的海豚就會通過拉攏賄賂、相互疏遠的方式,讓其他“山頭”裏壹些堅韌勇敢的雄性海豚反目成仇,進而組成新的、更強大的“聯合艦隊”,來對付或制服兩邊的其他“山頭”。
有時候,海豚和金槍魚為了更有效地圍捕鯖魚,會組成壹個臨時的“互助小組”,壹旦不需要這種合作,夥伴關系就會自行結束。這意味著海豚是非常“勢利”的,每壹只海豚隨時隨地都在琢磨誰是盟友,誰是敵人——如果壹定要做朋友,就壹定要被拉攏,哪怕是虛偽的;但如果沒有利用價值,那麽要麽壹腳踢開,要麽遠離。
科學家分析,正是與同伴或“外國人”合作與競爭的反復“交替”所帶來的壓力,加速了海豚大腦向復雜性的進化。就像人類是在親戚朋友敵人混雜在壹起的社會狀態下逐漸進化的壹樣,海豚也在鬥爭中學會了勢利,而要勢利,就需要足夠的智慧作為“後盾”!所以科學家說,海豚“智慧”的形成,類似於人類智力成熟的過程!
根據動物試驗,海豚具有“自我意識”。
美國科學家通過最近的壹項研究證實,海豚可能具有“自我意識”。要知道,“自我意識”代表著壹種高度發達的智能,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誌之壹。目前,科學家已經證實,除了人類,只有大猩猩等靈長類動物有“自我意識”。
孩子壹出生就沒有“自我意識”。壹般要到壹歲半才能認出鏡子裏自己的形象,“自我意識”開始出現。這是因為,就記憶而言,海豚大腦的工作效率僅次於人類,它還擁有人類所不具備的高超聲納系統,使海軍聲納系統黯然失色。
為了證明海豚或其他動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識”,紐約州立大學的動物心理學家設計了壹種獨特的“標誌測試”方法。具體方法是:給實驗動物塗上壹種顏料,然後讓它們照鏡子。如果妳在看到鏡子裏的影像後,故意去看留在自己身上的顏色標誌,那就被認為是在顯示“自我意識”。
接受“征測”的動物,大多會忽略自己在鏡中的形象,或者誤認為是另壹種,與之搏鬥(如公雞)。只有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等靈長類動物會用鏡子檢查自己的身體,從而通過“體征測試”。
此外,在非靈長類動物中,只有身上有標記的海豚反復遊向鏡子,不斷翻轉身體,透過鏡子看自己身上的汙痕,表現出“自我意識”的跡象。令科學家困惑的是,靈長類動物和海豚的大腦在大約600萬年前經歷了不同的進化路徑,但海豚卻達到甚至超過了靈長類動物的智力水平。
聯系信號,海豚可以直呼其名。面對危險,海豚有著驚人的分辨能力。
無論在水面還是水下,海豚都能分辨出靠近的船只是危險的漁船還是沒有危險的客船。
生活在加勒比海的海豚似乎掌握了當地漁船撒網和收網的規律。於是,他們不再壹味地躲避漁船,有時甚至會刻意去迎接。當然,包括幼豚在內的所有海豚都不會遊到漁船的左舷,因為它們早就知道拖網是由絞車或起重機從左舷拉到甲板上的,但右舷絕對是壹個沒有血腥災難的“安全區域”。
最有趣的是,壹些聰明的海豚已經在試圖與漁民競爭。日本科學家發現,有壹次漁船開網,壹些海豚帶著傻乎乎的金槍魚大搖大擺地鉆進網裏。在收網之前,海豚還在拼命捕食網中的鯖魚,仿佛沒有意識到即將到來的危險。
漁船已經開始收網,但海豚仍然熱衷於食物,並為之而戰。原來他們早就知道,要想讓漁船出網,必須要有後劃。這時,靠近港口的網邊會沈入水中20秒左右——它們吃飽喝足後,正精力充沛地等待著這個絕妙的機會:只等網邊沈下去,它們就會像飛箭壹樣沖出網去。在所有海豚成功沖出包圍圈後,它們會在漁船不遠處歡快地表演幾個漂亮的跳高動作,仿佛在向憤怒的漁民示威!
背景知識
像海豚壹樣更聰明地管理。
受海豚智慧的啟發,美國經濟管理學家杜勒博士提出了壹種管理模式——“海豚管理”。“海豚型經理”是變革型經理。他們堅信自己的價值和對未來的判斷,所以敢於遊向沒人遊過的水域,以達到突破的目的。
相比之下,所謂的“鯊魚經理人”認為市場的每壹小部分都不能丟,要“貪婪地”拿下,所以他們只是整天忙著擴大規模,占領市場份額。這種策略只是在玩壹個他們想吃卻永遠吃不到對方的無休止的遊戲。似乎不僅是自然科學家,經濟學家也對海豚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