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渴望親密,我們也享受親密,我們會在親密中繼續付出我們的愛,我們也會快樂地享受這種付出。比如放假在家的時候,想了各種食譜,壹天壹天折騰。為了讓孩子們“見證媽媽有壹雙神奇的手”,這都是付出。我們願意付出,因為在孩子的笑容裏,我們能感受到付出的快樂。但是,愛情是無限的嗎?妳的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嗎?如何判斷自己努力的尺度?
1.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樣的愛情,妳就會知道愛情的邊界在哪裏。
“中國家庭教育”這個詞總是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在傳統的中國家庭親子關系中,很多父母把自己最好的都給了孩子。那麽作為父母,我們真的因為無私而不求回報嗎?
我們期待孩子實現我們未實現的夢想嗎?我們期望自己的孩子超過張三或者李四的孩子嗎?這些都是我們想要的回報,但是我們對回報的期望值可能不高,養孩子的時候也不會去想回報,但是如果他們不給我們想要的回報,我們可能會生氣,告訴他媽媽辛辛苦苦把妳養大,妳為什麽不爭氣呢?
任何健康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回報。只是剛開始的時候,尤其是親密關系中,我們往往沒有想清楚我想要什麽回報,因為我們認為愛是無私的。但是科學計算妳想要的愛情,妳就會知道妳的“愛”的邊界在哪裏。那麽妳如何計算妳想要什麽樣的愛情呢?妳可以給自己做個筆記,比如這個階段,我想要壹個支持我事業的老公,壹個能有更多時間照顧寶寶的爸爸,等等。我們可以在每個階段檢查我們的需求,當我們把它們寫出來時,我們會看到需求是否發生了變化,以及為什麽會發生這些變化。我們在比較別人的愛,他們有沒有妳已經有的愛。我們長大後缺少什麽樣的愛,成年後特別想彌補自己?建立完善的社交網絡可以合成什麽樣的愛情?
2.在親密關系中,她為什麽成了毫無原則付出的那個人?
“給予”是壹種鏈接,我們通過給予彼此來享受親密。但是有些人太害怕失去親密感,所以會習慣性地通過她認為是無止境的努力或者對方的預設和期待來構建自己,來證明關系的親密度。
有沒有發現,付出的人越多,受到的指責就越多?壹種是別人看不到的內在指責,諂媚的性格就是這樣形成的。別人拒絕妳的時候可能會輕描淡寫,但是妳拒絕別人的時候就覺得自己犯了大錯。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比做好自己的事情還要謹慎,甚至覺得這是我的義務,而且我從來不要求,因為我害怕被拒絕。如果妳得到的是親密關系中對方的不認可,妳會更加內疚,甚至懷疑自己沒用。
另壹種是別人看得見的外在指責。比如丹丹的媽媽腰腿不好,還得早起去市場買菜,因為早市的菜又便宜又新鮮。同時,我媽讓我爸陪著,因為菜太重,搬不動,我爸又不想去,最後還是去了。壹直忙到中午,媽媽才開始拖著疲憊的身體洗完菜,整齊的排列在冰箱裏,然後切菜做飯。丹尼說,妳這麽累,先別放冰箱。妳可以叫我們來洗。媽媽說,妳看妳能打掃幹凈嗎?打電話給妳爸,妳爸就不動了。叫他去早市上千次。壹起去早市的情侶不是誰?總之,這就是我工作的目的。
這聽起來是不是特別耳熟?但這種帶著指責的愛是帶著抱怨的。那些被給予愛的人可能不會享受那份愛,而是抱怨。時間久了,這個付出就會越來越自然,抱怨的夜越來越多。付出的人越來越委屈,越來越被指責,形成了家庭內耗。
所以,我們付出了,就要學會及時放下內外的指責,付出別人想要的,不要因為指責而降級自己的付出。我們要學會適當的“不付出”和“不期待”。這並不是說我就是不做飯看妳吃什麽就是抱怨,而是不要太拼命的要求自己做到100分。
學會愛與被愛是每個人正當合理的需求。我想知道我們想要的愛情是什麽,邊界在哪裏。如果我們付出太多,或者我們的親人因為付出太多而抱怨,我們要學會看到抱怨背後的指責,以及有哪些未被滿足的需求。然後學會識別愛,回應愛,抓住愛,享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