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交禮儀和飲食習俗
南方以茶待客,中部和北部地區不產茶。城市居民用來招待客人的茶葉來自市場。
我在網上買的。在農村,據說客人也喝茶,但實際上不喝用茶葉沖泡的茶。有糖
有些人在碗裏放壹些白糖,用水給客人喝,這叫糖茶。更多尊貴或遙遠的客人
人,主人家會很快給(煮)荷包蛋吃,叫雞蛋“茶”。這個荷包蛋不能
只有兩個,因為犯了“兩個蛋”的忌諱,壹般是三個或五個,這是唯壹的辦法。
顯得對客人很友好。如果飯後喝茶,也是很有講究的。如果妳想繼續喝茶,妳應該留著杯子。
主人會繼續把殘茶倒在茶裏;如果客人不想再喝了,就把杯子裏的殘茶倒掉,師傅。
沒有水了。平日喝白開水也是如此。很多外國人因為不知道這個習俗,經常會很好色。
妳不能喝它。
中原人總要宴請親朋好友,以防婚喪嫁娶。宴會很講究座次,在座位上(也就是上首
座位應該給老人或最尊貴的客人。壹般北方是上座,但是妳要坐壹點,因為
正北是上帝的位置。如果妳想留下來,東邊有兩個座位,剩下的是下壹個座位。壹些人看著桌子
縫,橫桌縫內側為上座,左側為二座。還有人看廚房,廚房門是對的。
右邊是上座。還有就是椅子和墻的距離,靠近墻的壹邊是上,遠的壹邊是下,等等。
落座前,餐桌上要放壹個小把手和筷子,筷子要放在小把手的右側。客人就座後,
依次發球。每壹道菜都要先放在上桌前面,然後依次從上桌翻到下桌。熟食
通常放成三角形,最後放成壹朵花。客人在每道菜上動筷子後,其他人也可以
動筷子。在豫南,客人用餐後放碗時,必須雙手橫握筷子,環視餐桌。
並說:“請慢用。”然後左手邊放筷子表示吃飽了(現在不大
註意筷子的位置,用語言代替。陪客必須等所有客人都吃完。
放筷子。
各地酒席的豐富與簡單,取決於具體的經濟條件。中部和東部地區將席子分為
有“水席”和“席”兩種。水席的餐桌多為四葷四素,十碗菜,壹碗壹個。
碗壹碗接壹碗端上來。十大碗,也叫“十大”,壹般是魚、雞、牛、羊肉、豬肉。
材質的。
海參為首的席叫“席”,六葷六素,多達十幾道菜或餐。
二十多條車道。豫南的婚宴多以紅扇裝飾,魚必須作為第壹道菜,以示吉祥。
如意;喪宴有許多彩色粉條菜,雞必須作為第壹碗,以示哀思。無論紅白喜宴
座位和桌上的菜都是肉丸,表示事情成功。中部地區婚宴的第壹道菜是油。
炸糖包以示生活甜如蜜,壓桌菜是雞湯。酒席再好再差,八碗七盤都是禁止的。
單數(以前說只有吹樂器的才吃七盤八碗)。燒大腸不甜(因為甜和“填”
諧音,意為罵人)。
在開封等地的宴席上,如果有魚,上菜時魚頭壹定要指向老人或客人。魚
誰對著頭,誰要喝三杯,然後大家就可以用筷子吃魚了。在河南南部等地,有“魚不要”
讓後面的“自定義。也就是說,在宴會上,魚的背部不應該面對客人,而魚的腹部應該面對客人。
禮儀這和壹個歷史故事有關。相傳春秋時期,吳國的姬遼偷了皇位,史稱。
廖望。他總是擔心紀廣(廖望的親密兄弟)會從他那裏爭奪王位,所以他總是想找到壹個。
除掉吉光的機會。紀廣也看出了廖望的險惡用心,總是小心翼翼地為廖望服務。桌子
表面上,他非常尊重廖望。秘密試圖殺死廖望來取代他。有壹天,吉光占了王的便宜。
當廖的兩個弟弟和兒子在楚國打仗時,被邀請到他的府邸吃魚。季光的勇往直前
顓頊密謀起航,在壹條魚的肚子裏藏了壹把匕首。顓頊把魚獻給廖望,以示敬意。
別讓廖望看到魚肚子裏的秘密,尤其是把魚運回廖望。當廖望拿起筷子吃飯時,
顓頊突然從魚腹中拔出匕首,將廖望當場刺死。從此,人們請人吃魚。
只要把魚肚朝向客人,以示誠意。
"割完小麥後,這對年輕夫婦都去看他們的母親."在河南農村,每年小麥收獲後,
結了婚的女人要帶著零食,跟老公回娘家。中年夫婦經常不帶零食,但是
把雪白的新麥面饅頭裝在籃子裏,回娘家孝敬父母。壹般家庭會給父母寄14。
到16,叔叔伯伯各有2到4,說明他家大豐收,沒有忘記她家的。
親戚。回來,娘家還讓女兒帶回來兩四個饅頭,叫“壓箱”,意思是來來回回。
不,兩家都很有錢。
在豫北農村,至今仍有“送羊”的習俗。民間有句諺語叫“收割麥子”
今天到此為止,女士們?籃子去看媽媽,看媽媽不僅去看媽媽,還要給孩子壹只羊。“在這
在房間裏,女兒?饅頭見母親,壹是表示孝順,二是給娘家送羊。梅的閨房
見到她媽媽後,6月份,舅舅要給外甥“放羊”。所以,我們壹進入六月,小鎮
無間道又熱鬧起來,有壹些送羊的男男女女。籃子,壹些搬運箱,壹些
有人走路,有人開車,笑聲不斷。當我們說“送羊”時,我們實際上是送壹個羊的形狀。
意大利面。婚後第壹次送羊最隆重。二十四種綿羊形狀的白面粉制成的面食(包括大的,
中八只,小八只),其他小鳥獸數量不等。用盒子裝著,插上花,蓋上。
穿上紅布,送到男方家。主人家會辦三次酒席招待“送羊”的人。第壹餐是雞蛋和花生。
米飯、芹菜、豆腐、酒等。(取吉祥、健康、勤勞、幸福、長久之意);第二頓有白饅頭和涼拌。
菜品;第三頓是餃子,雞蛋,豆腐湯。
送羊習俗的由來也很有意思。傳說很久以前,有壹對超過500歲的夫婦。
剛生了個兒子,很寵。兒子長大了還是“滿嘴食物,滿手衣服。”
不忠不孝,老兩口經常流淚。孩子的叔叔知道後,拿了壹個。
壹只老綿羊和兩只小羊來到他家,用“小羊跪下吃奶”的方式給侄子上了壹課。從那以後,這孩子就不是了
永遠孝順父母。母親非常感激孩子的叔叔。收到小麥後,她帶著孩子。帶著滿滿壹籃子饅頭,
向娘家行禮此事傳開後,人們紛紛效仿,送羊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起初人們送的是真羊,後來逐漸用臉羊代替了禮物。除了給臉羊,
還加入了各種面制的動物和鳥、花、鳥、蟲、魚,形成了專門的食工。
藝術。“送羊”季節是女人們展示才華的時候,看看誰能為她們的侄子做好面條。
“不失敗,不能送羊。”久而久之,豫北出現了很多“羊”。
熟練的工匠。他們制作的羊和各種動物各種各樣,很可愛。
2.婚姻習俗
婚宴是最盛大的宴會,持續三天。結婚那天,男方要設宴招待女方。
福建與“歪脖子”(陪嫁);第二天宴請媒人和送禮的人;第三天,新娘
回到門口,女人會招待新郎。在男方舉辦的婚宴上,女方的主要客人(通常是新娘的哥哥)
坐在座位上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是客人。宴會開始前,在盤子頂端放上壹個“印章”。
放在歪脖子客面前,每人壹包,35元到35元不等,是男方的嫁妝之壹。
努力工作的回報。女主福建還拿出“印章”,給上菜的人和廚師,以及
賞的意思,俗稱“烹禮”(第三天,新郎也會送“烹禮”)。飲食
上齊(多為六葷六素,外加水果菜),在場的人都站起來,喝了第壹杯酒,是客人中最好的。
中指蘸酒點三次放在桌上或倒壹點酒在地上表示先敬天地。
敬祖先,然後壹飲而盡。客人也和主人壹樣,這叫行為不端,客人喝酒。給…娛樂
玩紅娘的時候,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壹道菜就是糖醋煸(或蒸)鯉魚,拿鯉魚跳龍門。
門的意義。俗話說媒人吃魚尾巴,嘴快腿勤。席間酒過三巡,新郎新娘是司儀。
引(新郎手持酒壺,新娘端酒杯,司儀端酒瓶)“見菜”。叫做“看菜”,
強力吐司。從長輩開始,每個人都要喝新娘的三杯酒,誰也不能拒絕不喝。河南省中部
婚宴上,客人壹般不讓蘋果吃完。菜到了十之八九,客人就會拒絕上菜。
菜,以示禮貌,也是壹種“夠豐富”如果壹端是雞蛋湯,那菜就端上來了。
完成了。雞蛋湯外號叫“滾蛋湯”、“無聊湯”。雞蛋湯端上來,客人壹般不會。
喝,也就是說,不能自斷財路。
豫東虞城等地辦婚宴還有壹件趣事:初三回門(也稱“認親”)
新郎吃飽喝足後,趁人不備,在嶽家宴桌上偷了壹雙筷子和壹朵“花”。
“子”(嶽家專門為偷吃準備的小籠包)藏在袖子或口袋裏帶回家。婦女
只是有人發現了,視而不見。筷子,即迅速得到妳兒子的意思;花子是壹個願望。
生個孩子需要很大的努力,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只是新郎或者男女雙方的壹種。
這只是壹個美好的願望
3.生育和飲食習俗
產婦飲食與禁忌:女性生孩子是壹件大事,飲食極為講究,禁忌很多。
即將分娩的女性,壹般要多吃肉和蛋類來滋養身體。孕婦不允許吃驢肉。
肉。據說吃驢肉會延長孕期,吃了兔肉生出來的孩子會滿是縫隙。壹些地方
魚和辣椒也是禁止的。傳說吃魚會生出有鱗的孩子(蟒蛇皮);吃
孩子吃了辣椒以後會得“爛紅眼病”。
在禹城等地,生孩子前,孕婦的母親要嗎?贈送大米、糖等禮物看望勞動者。
我們的女兒,叫“送飽飯”,其實是對恐懼的孕婦的壹種安慰。諸如
如果寶寶還沒生,孕婦的媽媽會再來探望。這次壹定要帶壹些。
面條,孕婦煮著吃,叫做“促進面”。
嬰兒落地後,母親吃煮雞蛋或荷包蛋。在臨縣等農村地區,也應該允許婦女喝艾。
水,並用艾草洗產婦的手掌。俗話說,能禦寒,強筋骨。南陽等地吃米花
(爆米花加紅糖,開水後吃)。項城市等地產婦只吃荷包蛋,不吃水煮蛋。
荷包蛋裏的紅糖是母親“月子”裏的主食,壹天要吃五六頓飯。壹個剛生完孩子的女人,
壹般要在荷包蛋裏放點米酒(用小米和酒曲發酵,叫電米酒,受女性歡迎。
孕後期制作),味道酸甜,略帶花束,能散寒活血。母愛失敗
滿月時,除了雞蛋,我們還吃壹些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如粥(疙瘩)和面條。農村財產
在第二個月,婦女禁食肉和水果(樹上生長的壹切都在禁食之列),她們也禁食五種香料。
料和糊粥。不要吃米糊,芹菜,辣椒,說吃了會回奶。
另外,在豫北部分地區,如果家裏有孕婦,壹個月內禁止燒幹鍋、用油做飯。
炒來炒去,想著這樣做寶寶會起泡。如果妳壹定要這樣做飯,妳可以在廚房的桌子上做飯。
桌子上放壹碗涼水,所以“壞了”
吃喜面、送米線:吃喜面的習俗主要流行於江中、雨中。我過去常吃面條。
範圍僅限親戚朋友,生男孩才吃,女孩壹般不吃。現在,生個男孩
姑娘們都“高興”,形成了“壹家得子,全村吃面條”的習俗。嬰兒的出生編號
三天中午,兒童之家通知了村裏的所有住戶(每戶派了壹兩個人,大多是老年婦女)
(和孩子)吃嗨面。面條全部搟開,放在大鍋裏煮,撈出來用涼水拉出來。
然後倒入臊子(多為蘿蔔丁、豆腐丁、肉丁)。無論大人小孩,喜歡
就像在自己家裏吃飯壹樣,自己動手,吃多少拿多少。吃面條的人進進出出,彎彎曲曲。
有說不完的解釋,很多能達到幾百人。去吃hi面的時候,不能兩手空空。妳通常會帶些紅糖或者
雞蛋,還有給孩子的衣服、帽子、布匹和錢。
吃喜面那天,兒童之家會派人到兒童的母親(祖母)家報喜。
帶點油包子和零食,當面約定好送米線的日期。第九天壹般是男孩。
12那天,姑娘的親戚朋友在奶奶家把小米、白面、雞蛋、紅糖、掛面、衣服、布匹、
玩具等東西裝在飯盒裏或放在籃子裏,用汽車推著,大吵大鬧送大米面粉。德資家園
將為來送木面的客人舉行宴會。
有些家庭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力”,往往會借機送米送面,跟著很多人走。
所以民間有句話叫“養得起媳婦卻養不起米線。”
開封有孩子的人不吃喜面。送米粉(或者其他禮物)是在第九天。
俗稱“做九”。鄰居朋友給產婦送禮,沒有時間限制,只要在壹月份。
就在裏面。主人要把煮雞蛋還給送禮的親朋好友。雞蛋塗成紅色,看親戚。
距離遠,禮物厚薄,從6到10不等,以示喜慶,俗稱“紅喜蛋”好消息是
生產當天,如果要給男孩煮6到8個雞蛋(必須是偶數),把雞蛋染成紅色,放在壹頭。
畫有黑點,表示“大喜”;如果有女孩,雞蛋只染成紅色,5到7(必須單身
號),意思是“小Xi”,是由女婿親自送到嶽父家的。《煮九》時,嶽家送生雞。
雞蛋被男生黑,女生不黑。剩下的米、面等禮物壹定要用紅紙包好。德資家園
大擺宴席招待賓客,好好玩壹玩。
4.生日食物習俗
孩子過生日要煮雞蛋,全家吃面條,俗稱“嚼災”。
六十六、母親吃女兒壹塊肉。生日是孩子們向長輩表達敬意的壹種方式。希望
也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慶祝老人的生日和生日禮物。在河南農村,生日慶祝大多被稱為“做”
生孩子。“自古以來,所有的家庭,無論貧富,都應該慶祝老人的生日。人有嗎?
據說60歲才能過生日。每到生日,除了自己人,所有成員都聚在壹起。
除了生日聚會,女兒和女婿還要用白面粉做壽桃和魚來慶祝。臨近中午,
女兒媳婦們忙著做面條。人們盡力使面團盡可能光滑。巴米揚
把孩子切成又細又長的塊,煮熟,拿出來,倒上壹勺又香又軟的臊子,用晚輩的雙手遞給老人。
人們。這個腕面叫做“長壽面”。然後就是敬酒,兒孫們歡聲笑語。
貨車。
平時過生日都吃長春面,但是我爸媽66,73,84歲。生日很特別。“六個
十六、母親吃女兒壹塊肉。“媽媽66歲生日,出嫁女兒送給媽媽的生日禮物,是禮物。
壹塊肉。這塊肉象征著女兒是從母親身上掉下來的壹塊肉。當她風華正茂的時候,她還是個女孩。
兒子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要報答她壹塊肉。當妳買這塊肉的時候,妳不能向屠夫乞討。
還價,二是砍,多少是多少,不要加,不能計較重量,要表現。
表現出孝敬母親的誠意。賣肉的也知道當地的習俗,只要聽說是給媽媽切肉。
,然後主動挑壹塊最好的,壹刀切下壹大塊,放在秤上,哈阿哈笑。
妳不能對妳籃子裏的更多東西說不。這個習俗是怎麽興起的?傳說以前
有個孝順的姑娘,嫁到了很遠的地方,多年不見母親。媽媽66歲生日,阿姨。
媽媽特意切了壹塊肉趕回娘家。大家看到她那麽遠,就帶了壹塊肉給媽媽過生日。
他們都誇她是從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知道她心疼媽媽。遠村附近出嫁的姑娘都知道。
也要學會這樣做。“吃了妓女身上的壹塊肉,就能活到百歲。”慈母般的
他們也很榮幸能吃到女兒的壹塊肉。
“七十三,八十四,王艷沒有要求自己去。”傳說老人到了這兩個年齡,他
這是壹個“艱難的時期”,也是壹個不祥的年份。結果河南很多老人都73、84歲了。
只是忌諱,故意把73歲說成74歲;說84歲就是85歲,說明我們克服了困難。做
子女應該幫助老人度過難關。父母過生日,要買壹條鯉魚,讓老人吃。鯉魚
好“跳”,這壹跳,就算老人過了難關,也不會有事。其他生日目的“面子”
魚”也有這個意思。
不管怎麽過生日,壽宴上都不吃包子和餃子,怕上火。
包”,平時家裏用的比較多。
5.喪葬習俗
河南民間有句話叫“老人在墳裏平安”,所以也叫“幸福”。死後,
殯儀館很註重挖墓坑的土門飲食。農村有“半響壹小飲,第壹餐壹勺”
規則。在臨縣壹帶,挖墓時,女兒、媳婦都要穿重孝,帶炊具入土。
給土工煎餅吃。下葬那天,親戚朋友都去參加了葬禮,鄰居也送了喪禮。
中午,死者家屬要舉行葬禮宴會,招待客人和前來幫忙的人。喪宴壹般沒有婚宴豐盛。
氣氛肅穆。雖然也有酒,但壹般都是“喝著沒意思”,從不猜規則。大多數家庭,
除了四葷四素,肉、白菜、粉條都放在壹起,在壹個大鍋裏煮。
壹碗接壹碗,壹人壹碗。八個人只要坐壹桌,就上菜,吃完就走。這就是所謂的“流動”
水席”。壹般包子都是水煮或者蒸饅頭,蒸花糕也有。吃飯時,孝子由壹位長輩領著。
然後,給大家磕頭致謝。這時,客人要放下筷子,用手把孝子舉起來。
在舊社會,流水席是有錢人家為了炫富和裝飾門面而專門設置的。葬禮期間
有時候不管妳知不知道,只要坐了八個人,就要上桌端酒,這樣來來往往。
老人去世,第三、第十個紀念日是大節日,這時候哀悼壹般比較豐富。
酒席招待客人,並在死者神像或畫像前擺設供案(壹般為饅頭、瓜果、
零食、香煙、酒等。),燒香燒紙錢祭祀。
6.節日飲食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擡頭節”或“青龍節”。這壹天,河南農村的婦女壹般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用刀把龍的身體割斷。在這個節日裏,人們到田裏去摘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炒臘肉,蒸棗包子,以改善生活。
二月二,人們攤煎餅,吃炒豆角最多。人們相信這壹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煎餅是龍王的胞衣。吃煎餅是為了給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埋葬龍王的胞衣。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乞巧的習俗是,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七個未婚少女聚成壹組(為了與“七夕”的數目相對應),每人交換面粉和物品,為織女準備供品。有人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種瓜果,烤七個油或糖的饅頭,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湯。另外,七個大餃子會分開包。餃子餡由七種蔬菜制成,裏面包著七種用面粉制成的東西,如針、織梭、打花錘、紡錠、剪刀、蒜瓣或算盤。這七樣東西應該代表了七個女生的願望。當晚,七姑娘將供品放在瓜棚下或僻靜處,焚香點了些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文,七個女生分了水果和七碗小籠包。然後把七個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裏,掛在香椿樹上。那天晚上,七個女孩壹起守夜,守護著竹籃。這種行為被稱為“守巧”,其目的是為了防止開玩笑的男生偷巧(交子)。
七月七日早晨,天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上眼睛,在竹藍裏摸了壹個大餃子。誰發現餃子裏有針、剪刀和其他東西,誰將來就會成為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至今仍有“七夕”對唱的習俗。在中國的情人節,當地的女孩以村為單位,或以鄉鎮和縣為單位組成小組,每組七人,或九人或十壹人,視人數而定。民間講究歌手數量,有句話叫“當榜不對,錯在代。”人們把二重唱組分成奇數,是為了得到壹個“巧合”,希望我們村的二重唱組能贏。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俗稱“鬼節”。中原地區的農民也把這壹天稱為“牛節”,這壹天有很多祭牛的活動。
在豫北臨縣,7月15日,家家戶戶都要蒸羊肉形狀的白面包子,中午蒸熟,然後放鞭炮慶祝槽頭的繁榮。每個有大動物的農戶都會停工壹天,把羊肉包子給大動物吃,有的還會用豆子等濃縮飼料餵動物,以示動物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會做壹鍋米湯給動物喝。壹首民謠說“打壹千罵壹萬,七月十五吃壹點飯。”
臘月二十三,是“祭竈節”。臘月二十三祭竈的習俗河南省臘月二十三,中原城鄉燃放第壹輪鞭炮。城市居民忙著購買麻糖、火和其他食物,用於向爐子獻祭。在廣大農村,祭竈的準備活動和盛大儀式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逐漸開始。
祭竈儀式大多在晚上舉行。祭祀竈臺時,祭祀竈臺的人跪在竈臺雕像前,擁抱公雞。有的人還讓小孩抱雞,跪在大人身後。據說雞是棗爺升天所騎的馬,所以雞不叫雞,而叫馬。如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
點完香案,屋內香煙彌漫著神秘的色彩。主人斟酒磕頭,喃喃自語著什麽。看完之後,燃燈大呼“領”!然後天捧酒倒雞頭。如果壹只雞的頭撲騰了壹下,說明棗爺壹直忘恩負義。如果雞頭不動,就需要再澆壹遍。
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吃食物,如火爐糖果和火。在壹些地方,他們還吃糖餅、油餅和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竈食品應該是首推竈糖。廚房糖果是壹種麥芽糖,粘在口腔和牙齒上。給竈臺獻糖的原因是為了粘竈臺主的嘴。傳說棗爺是玉帝派來監督善惡的神。他有責任與人溝通,聯絡天地之間的感情,傳遞仙境與人間之間的信息。除了吃竈糖,火也是祭祀當天非常有特色的時令食品。臘月二十三,城裏餅幹攤的生意很紅火。在河南,人們把祭竈節視為僅次於中秋節的團圓節。凡是在外地工作、做生意、上學的,都盡量在臘月二十三前趕回家。如果能吃到家裏煮的炒菜竈,就會受到竈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