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在黿頭渚的群山中隱藏著壹座聶耳亭,但大多數遊客並不知道它的存在。

在黿頭渚的群山中隱藏著壹座聶耳亭,但大多數遊客並不知道它的存在。

這條通往聶耳館的小路是壹段水泥路面,大概不到兩米寬。路的上方,有壹個用水泥柱搭建的紫藤框架。初秋,紫藤架還是綠的。這種綠色也阻擋了大部分遊客的視線。雖然路口有個招牌,上面有聶耳亭的簡介,但剛入園的遊客壹心往核心景點走,會忽略近在眼前的聶耳亭。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個聶耳亭並不是古人留下的紀念碑,而是音樂作曲家聶耳生前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聶耳,原名聶守信,雲南昆明人。中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作曲。聶耳的壹生很短暫。除了《義勇軍進行曲》,他還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賣報歌》、《畢業歌》、《路歌》和《先鋒》。後兩首寫於無錫黿頭渚。

那是1934的夏秋時節,上海聯華電影公司正準備拍攝電影《大路》。劇組在無錫黿頭渚拍了壹段環太湖公路,這是今天人們進入景區必走的壹段雲珠路。當時,跨越蠡湖的解寶大橋還在建設中,朱彜路的前身伊稀公路也在建設中。劇組只是把修建橋梁和高速公路的場景作為拍攝的外景基地。這部電影的主創和演員都是上海的知名人士,由孫瑜擔任導演,於玲擔任編劇,張譯、和王擔任演員。當時已經是著名作曲家的聶耳負責了這部電影的音樂創作。於是聶耳就和太湖的圓頭豬結下了緣分。

聶耳來到《源頭珠》拍攝現場後,在崇山隱秀《陳語安》中選了壹個二樓的小閣樓作為工作和休息的地方。當時,這座僻靜的小山被命名為“崇山”,是無錫於人襪廠和於人百貨商店老板陳崇賢的私人水果種植園,也被稱為“箬鋪”或“陳語安”。整個陳園占地數百畝,大致從源頭珠主峰瀘定山南麓,壹直延伸到今天的水景園湖畔。裏面種了幾十棵中西果樹,還建了幾棟類似農村磚石房的小房子。聶耳在湖邊租了壹間房子。

據說聶耳精力充沛。白天他和工人們壹起去修路工地幹活,尋找創作靈感,晚上就躲在自己小屋的閣樓裏精心創作。電影的插曲《路之歌》和《先鋒》都誕生在圓頭竹的閣樓裏。後來這兩首歌成為經典,在壹些重要的合唱表演中,觀眾都能聽到經典的重現。

聶耳在陳語安的閣樓上住了半個多月,然後回到上海。次年夏,聶耳東遊日本,不幸在遊泳時溺水而亡,英年早逝。他的創作過程在1935戛然而止。20世紀50年代,陳語安被改建為無錫茶果場,聶耳居住的閣樓也保存完好。據說茶園裏珍藏著聶耳故居,親切地稱之為“聶耳亭”。這裏的亭是住的意思,不是建築意義上的“亭”。

上世紀80年代,茶果場並入源頭珠景區,在景區規劃建設時特別加強了聶耳亭的保護,依山傍水,隱景而居。在聶耳居住的閣樓前,修建了壹座聶耳半身像,並對閣樓進行了翻新,使原來的磚砌小屋看起來更像壹座有飛檐的“亭子”。同時在邊上建了三個紀念室,存放相關紀念資料。2003年6月,聶耳亭還被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聶二亭的閣樓現在免費向遊客開放。閣樓裏有老舊的辦公桌椅和壹張老式的鋼絲行軍床。老壹輩藝術家參觀了聶耳館的小閣樓後,都說裏面的陳設和聶耳在無錫源頭珠工作時的情景很像。上世紀60年代,原電影《大路》的編劇於玲遊覽聶耳亭時,還專門寫了壹首詩《太湖陳聶耳》。1981年聶耳亭修繕時,玉玲親筆題寫“聶耳亭”二字。

聶耳亭前的小廣場上,斜立著兩棵樸樹。其中聶耳亭前的樸樹最高,樹幹需要兩個人才能折疊。樹冠像壹把撐開的傘,高高舉起,為聶耳亭遮風擋雨。沒有資料介紹這兩棵樹是原始存在還是後人栽培的。不過從樹的生長情況來看,估計很老了。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在這裏見證聶耳創造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