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金庸散文與松鶴樓

金庸散文與松鶴樓

金庸散文與松鶴樓

對欣賞美食有足夠的熱情,並善於欣賞美食,是“吃貨”必備的基本素質。按照這個標準,金庸無疑是壹個“吃貨”。而且,他還是壹個與蘇菜息息相關的“吃貨”。

金庸的老家在浙江海寧,離蘇州很近。年輕時就讀於東吳大學(蘇州大學的前身)(1947年辭去東南日報工作,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學習國際法)。他奶奶是蘇州人,所以金庸當然知道蘇州,所以吳儂軟語,蘇州菜在他的作品中屢見不鮮。金庸小說裏,直接寫蘇州和蘇菜的是《八龍》。段譽初到江南,正是在姑蘇燕子塢,聽到了優美的蘇州話,吃到了美味的蘇州菜。雖然對於蘇州人來說,阿俊和阿碧炮制的不過是幾樣家常小吃。

在金庸的作品中,有很多“吃貨”。第壹個“吃貨”是洪七公。洪七公這個“吃貨”成為了壹個吃貨,到了晚年,他成功地成為了壹流的美食家和廚師。黃蓉用江浙菜賄賂洪七公的菜單,強調清淡美味,用各種海鮮和各種蘑菇、竹筍、肉類、蔬菜、豆制品。《誰聽玉帝梅花香》、《好湯》、《二十四橋月夜》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壹方面他們制作工藝的精巧和選料的出人意料令人咋舌,另壹方面菜名也很有藝術感。想想看,金大俠總有很多飯局,嘗遍天下美食,綜合各家之長,創造新花樣,看得人垂涎三尺...

金庸筆下,第壹個會做飯的女主角是黃蓉。《射雕英雄傳》第六集,黃小姐做了第壹次嘗試:用峨眉鋼刺公雞的肚子,不拔毛洗凈剝去內臟,用水和壹坨泥把雞包起來,生火烤。烤壹會兒,泥巴又甜又香,直到濕泥巴幹了,去皮曬幹,雞毛隨泥巴壹起掉,雞肉白嫩香。熟悉蘇州菜,壹看就知道:叫花雞,蘇州名菜。

說到吃飯的地方,金庸壹點也不馬虎。任何場合吃什麽,怎麽吃,從塞北荒原到煙雨蒙蒙的江南,江湖世界裏熱鬧多彩的美食滋養著每壹個勇士的身心,穿越千年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

江湖中人出入客棧酒樓,住酒店是常事。除了江湖飲食,金庸小說裏也經常涉及到餐館、酒樓。松鶴樓就是其中之壹。

松鶴樓,200多歲,年紀很大,名氣也很大。提起宋鶴樓,蘇州人腦海裏馬上會蹦出四個字:乾隆起家。換句話說,早在乾隆年間,松鶴樓就在那裏了。確切地說,宋鶴樓的開光年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松鶴樓作為故事場景出現在金庸武俠小說中:

段譽踱著步,忽然聞到壹股香味,卻是焦糖和醬油混合著熟肉的味道。他壹天大部分時間都沒吃東西,劃了幾個小時後已經很餓了。現在他循著香味拐了個彎。只見老板的飯館矗立在街邊,金字招牌上寫著“松鶴樓”。招牌經年累月的熏黑,三個金字卻在閃爍,酒香肉香從餐廳裏噴湧而出,廚師的刀勺聲和服務員的吆喝聲合二為壹...

《天龍八部》中提到,喬峰和段譽是在壹家餐館裏相遇的,這家餐館的名字叫“松鶴樓”。

可能是松鶴樓名氣大,金庸早有耳聞。《天龍八部》中多次提到松鶴樓。但那時候金庸還沒去過松鶴樓。直到2007年,84歲的金庸才第壹次踏足蘇州松鶴樓。在品嘗蘇幫菜的同時,他意識到自己在寫《龍八枝》時犯了壹個“常識性錯誤”:誤將蘇州松鶴樓裝在了無錫。

宋鶴樓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天龍八部的背景在北宋,那個故事中的宋鶴樓位於無錫。在小說中,采用“以花代樹”的手法也很常見。把後世出現的事物的名稱放在前朝也不為過。比如《天龍八部》中,段譽在六百年後出現的蘇州燕子塢喝“碧螺春”。燕子塢是虛構的地名,不用多說。碧螺春,原名“嚇人香”,自古以來就是茶中之寶,相傳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巡撫贈此茶。康熙帝覺得名字太俗,就把“嚇人的香”改成了“碧螺春”。段譽喝的應該是“嚇人的香”。那時候絕對不會有“碧螺春”這個稱號。阿瓊和阿碧為段譽做了碧螺春,書中後來解釋了茶的名稱。《射雕英雄傳》中,陸冠英在太湖群盜,提到金頭敖是莫礪鋒的寨主。太湖洞庭山主峰莫裏峰是碧螺春茶的原產地。由此可見金庸的博學嚴謹,以及他在小說創作上的壹絲不茍。電視劇《水滸傳》中,王婆把自己的茶叫做“碧螺春”,這是導演的壹大失誤。

金庸的宋鶴樓之行給在場的蘇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稱贊素食包子好吃,迫不及待地又點了壹個,就把旁邊的吃了,真是“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