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收支平衡。在均衡點上,E2廠商的平均收益等於平均總成本。廠家既無利潤也無損失。這也叫廠商的盈虧平衡點。?
3.損失。在均衡點上,E3制造商的平均利潤小於平均總成本。然而,由於制造商的平均利潤AR大於第三季度產量的平均可變成本AVC,制造商盡管虧損,但仍繼續生產。?
4.臨界點。在均衡點E4,制造商的平均利潤AR等於平均可變成本AVC。制造商可能生產也可能不生產。在這個均衡點上,廠商處於關閉企業的臨界點,所以均衡點也叫停止點或關閉點。?
5.停止生產。在均衡點上,E5制造商的平均利潤AR小於平均可變成本AVC。在這種虧損情況下,制造商的總收入無法彌補可變成本。生產越多,損失越大。只有把可變成本降到零,損失才會最小,所以廠商才會停產。
擴展數據
首先,短期均衡
1.在短期內,完全競爭的制造商通過在給定的生產規模下調整產量來實現MR=SMC。?
2.根據完全競爭MR=SMC,廠商利潤最大化的均衡點是MR曲線和SMC曲線的交點E,對應的均衡產量是Q’。在Q '的產出上,平均收入是EQ ',平均成本是f Q。由於平均收入大於平均成本,制造商獲得利潤(圖中陰影部分)。
3.廠商的需求曲線D與SAC曲線的最低點相切,是SAC曲線和SMC曲線的交點,也是利潤最大化的均衡點E,MR=SMC。在均衡產量q '中,平均利潤等於平均成本,制造商的利潤為零。這個平衡點被稱為制造商的盈虧平衡點。
第二,長期均衡
1.在完全競爭的市場價格條件下,廠商在長期生產中對所有生產要素的調整可以表現為兩個方面,壹方面是最優生產規模的選擇,另壹方面是進入或退出壹個行業的決策。?
2、制造商對最優生產規模的選擇假設完全競爭市場價格為P..短期內,由於生產規模給定,廠商只能在給定的SAC1和SMC1下選擇最優產量Q1,利潤根據短期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MR=SMC是壹個小陰影區。
3.長期來看,根據長期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MR=LMC,廠商會到達長期均衡點E2,選擇SAC2和SMC2曲線所代表的最優生產規模進行生產,從而獲得陰影面積較大的利潤。
4.當壹個廠商在長期生產中進入或退出壹個行業時,生產要素總會流向能獲得最大利潤的行業,總會流出虧損行業,這樣壹個完全競爭廠商在長期均衡中的利潤為零。
百度百科-完全競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