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金華胴骨煲,金華本地人以及經常來金華的外地人都應該知道。因為金華人經常會選擇聞名江南的煲莊壹條街,招待客人或朋友聚餐!
金華胴骨煲是壹種美味砂鍋燉品。它采用二十多種中藥及香料,經過精心調配,再和豬胴骨(棒骨)壹起,經過二十多個小時熬制,打造成壹道味道獨特,價廉物美的滋補養生菜品。
煲莊的莊主們,後來又研發出很多品種的金華煲,有蛇煲,龍鳳煲,鴿子煲,老鴨煲,酸菜魚煲,茵菇煲等等。當然,唱主角的還是金華胴骨煲。
金華煲真正興旺起來,還是在七十年代末。當時正是溫州人開始走向全國,推銷他們生產的溫州貨的時期。溫州,麗水方向所有的人和貨物進出都要在金華中轉,全國各地的人跑往溫州,麗水也要在金華停留。所以金華火車站當時成了金麗溫的中轉樞紐。
稍微有點年紀的人,對當時的金華火車站那壹片的繁華應該都有印象。其實,當時的金華火車站豈止是繁華,在我的印象中,壹天二十四小時,都是人流不斷。
當時的汽車南站和火車站都在同壹條中山路上,相隔不到五百米。每天的來往客商都駐足在這條總長只有不到千米的街上,街道兩邊所有的店都是二十四小時營業的,飯店,大排檔更是比比皆是。
在那個我們還不知火鍋為何物的年代,金華胴骨煲在這樣的氛圍下應運而生,經過多年的打磨成為金華名菜,並打造出名目繁多的金華煲系列,足跡遍布浙江各地,以及江,滬,湘,粵等地,金華煲莊極富盛名,生意相當紅火。
這些年,什麽重慶火鍋了,澳門豆撈了,海底撈了等等席卷各地,金華也不例外。再加上老金華火車站拆遷,金華煲莊壹條街,幾經遷徙,也失去了當日的繁華。
好久沒有吃過金華煲了,那天心血來潮的仙仙和貨貨夫妻倆,約上好友,又去重溫了壹下胴骨煲的味道。
點單之後,老板從裝滿胴骨的大桶裏,把用中藥配制的燉了很久的胴骨和湯,舀入砂鍋,然後加入千張及大個油泡,放火上燒開,然後撒上蔥花,準備上菜!
用餐的桌子中間都有壹個洞,最早用的是小煤爐,後來是小型的煤氣爐,現在更清爽,直接在桌子的中間裝了個電磁爐。
胴骨煲端上桌子後,服務員壹邊打開電磁爐,壹邊給我們配備了壹次性手套和吸管。貨貨看著這些物件,新奇地說:“吼吼,現在這麽高級的,還用吸管吸骨髓。”
是的,吃胴骨煲主要的精髓在於吸出胴骨裏面的骨髓,據說吃什麽補什麽,所以坊間壹直流傳著吃胴骨補鈣的說法。
接著店員又給我們送來了,切配好的新鮮辣椒和醬油,醋等調料,我們也再點了些藕片,金針菇,香菜等配菜。
壹開鍋,鮮香撲鼻的胴骨湯,直入心扉,我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吃了。喝著香濃的胴骨湯,嚼著已經燉得酥爛的胴骨肉,吸著鮮美的濃濃的骨髓,我們被這久違的美味陶醉了。
我們倆個女的還雅致點,用吸管慢慢地吸著胴骨裏的骨髓,而貨貨卻仍然抓起胴骨棒,用嘴巴對著骨洞用力地吸允,發出很大的“嗤嗤”聲,他邊吃邊嚷嚷著:
“過癮,過癮。”不壹會兒他就吃得滿頭大汗。我和閨蜜也額頭上冒出了細細的汗珠。
看著堆在面前滿滿的壹堆骨頭渣子,和鍋中已經所剩無幾的湯汁,貨貨心滿意足的抹了抹嘴:“確實好吃,但也很費力,看看我,吃得汗流浹背的,吃東西其實也是壹件很累人的事啊!”
哦,我明白了,原來“吃力”兩個字緣於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