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倦鳥歸林,還是主動“卸甲”,返鄉創業的農民工都不同於過去離家出走的懵懂少年。經過城市化的洗禮,大部分農民工都變得見多識廣,有能力,積累了“特殊才能”。對於激活農村資源,促進農村發展,這些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無疑是壹股“清流”。
然而,當人們感嘆“進城不易”時,返鄉之路未必簡單。很多農民工返鄉創業會遇到壹些困難。有的來自傳統觀念的束縛,比如認為從城市回到農村是“無能”和“輕蔑”的;壹部分來自農村發展的現實環境,如硬件建設滯後,資金籌措困難;還有的來自於返鄉農民工自身對問題的準備和應對不足,壹旦生意受挫難以及時剎車和轉向。這導致很多返鄉創業的人“中途崩潰”,重新進城。就像壹些年輕人離開北上廣,回到北上廣壹樣。
事實上,我國農村的經濟社會環境,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水平、網絡普及程度,還是農民對新技術、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遠遠落後於城市。這是返鄉創業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現實問題。與其抱怨環境不好,不如做好心理準備,在回國前給自己充夠電,用熱情的態度和冷靜的頭腦好好創業。
為了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各地也在搭建各種創業平臺,提供優惠措施,鼓勵和支持農民工創業。如貴州甕安縣設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以“租金優惠、貸款貼息、獎補、員工培訓”等政策吸引了大批返鄉創業者;河南提出到2020年支持1萬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1萬人就業的目標;武漢將為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最高2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
但是,回國創業不是壹蹴而就的。把農民工請回來是壹回事,留下來又是另壹回事。如何為農民工創業者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務和可持續的創業環境,是值得相關決策部門探討的新課題。
返鄉創業是壹種理想,也是壹種情懷。關鍵是要找到理想和現實的契合點。這不僅需要農民工創業者找回初心,實現重建鄉村的情懷,更需要政府部門的響應和互動,為他們的理想和情懷的實現搭建壹個更安全、更堅實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