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是在滿人入關定居北京的政治形勢的歷史背景下構思出來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康熙以後清宮中的“滿漢全席”和“漢宴”,起初盛行於壹些上層官員。乾隆下江南的時期,在當地的酒樓、飯店中流傳開來。
清朝入關後,壹開始,他們的飲食習慣還保持著傳統的民族特色。隨著清朝的強大和繁榮,滿族統治者大大改善了他們的飲食。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朝代鼎盛。按照清代光祿寺的規矩,當時光祿寺舉辦的各類宴席分為“滿席”和“漢席”,其中滿席分為六等,漢席分為三等。明確規定了各滿座和漢座的原料用量、糕點的用料定額、幹鮮果品的定額。
光祿寺舉辦的各種宴會,不是滿座,就是中座,都沒有。從《清史誌》和公開發表的有關回憶清朝皇帝生活的資料來看,沒有關於清朝中期滿漢全席的記載。可想而知,在民族等級森嚴的清宮,清朝統治者不允許以任何形式將其他民族與滿族並列。
乾隆沈嘉年間(公元1746年),江蘇儀征縣有壹個叫李鬥的人,他寫了壹部《揚州畫船記》,其中有壹份滿漢全席的菜單,可以說是最早的滿漢全席記錄。這本書是李鬥在揚州期間根據所見所聞寫成的。揚州是當時的繁華都市,也是乾隆皇帝多次到訪的地方。所以當時揚州出現滿漢全席也就不足為奇了。另壹部記載滿漢宴飲的書是乾隆詩人袁牧的《帶園菜單》。其中,寫著:今日官方菜...也被稱為滿漢全席...為了新親戚上門和老板入境。可見滿漢全席最初形成於乾隆時期,最早始於官府。
清朝中葉,豪華宴飲在朝廷中風靡壹時,滿漢官員經常互贈宴席。滿族官員設宴讓漢族官員用漢菜,漢族官員設宴讓滿族官員用滿菜。這種做法引起了壹些批評,如“忘記了它的職責”和“特別奉承”(見袁牧的“菜單與花園”)。所以後來滿漢全席有選擇地聚在壹個座位上,以示彼此分不開。壹些外出任職的官員多為技藝高超的廚師,於是將這種形式傳播到其他地方,並在流傳中不斷吸收各地民間宴席和飲食的精華,於是有了“小滿座”和新滿座,包括藏族、蒙古族和回族的菜肴。這種宴會與當時清統治者的綏靖政策有關。
清朝定都北京後,滿漢混雜,飲食文化潛移默化的交流。滿族權貴在與漢族官員的交往中,吸收了漢菜的烹飪方法和宴會程序,並加以改造,逐漸形成了“滿漢全席”的格局。然而,民間故事更具傳奇色彩:
“滿漢全席”是蘇州平民張東觀首創的。他也從壹個平民上升為皇家廚師,成為壹代烹飪大師。張東觀曾經是壹個平庸的廚子。但他身上有兩項絕活,手上也壹樣:雜技能切菜;他的嘴裏也是如此:有壹條能嘗出各種食材的舌頭,能言善辯,能背出很長的菜。
康熙帝攻陷鰲拜和平三藩後,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清朝進入了壹個太平盛世。康熙深知“得民心者昌”。他決定遍遊江南,拜訪歷代聖賢,消滅滿漢疆域,卻遭到朝中強大的滿清太子嚴等人的反對。康熙決定以“胃口”為突破口,去江南找吃的。在此期間,張東觀以其能說會道的口才被康熙皇家封為“江南第壹廚”,並被選入內廷。從此,他開始了人生的滿漢全席四部曲。
不懂規矩又不會做飯的張東觀,在宮中危在旦夕。張東觀被迫逃離皇宮,在躲避追捕的過程中走上了學習烹飪經驗的道路。他博采眾長,憑借超人的才華,壹爐“燉”出了中華美食的精髓,成為壹代烹飪大師。
張東觀被召回宮後,成為“千喜宴”的主廚,在這場名宴上完成。張東觀整理了壹套108張的宴席食譜,創立了滿漢全席。“千宴”之後,張東觀辭去禦廚廚師長,開了北京最大的餐廳“為全世界做飯”。康熙禦筆賜“滿漢樓”招牌。滿漢全席賓客滿堂,“滿漢全席”流傳民間,逐漸成為天下第壹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