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覺醒,是日本設計教父、無印良品創始人田中壹護三十年來的感受。這本書關註的是設計的功能是什麽,設計如何在社會中發揮作用,以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設計的覺醒》帶我們跟隨田壹光詼諧優美的文字,以細致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工作與生活之間無處不在的設計意識。日本設計的崛起趨勢,“無印良品”品牌概念的誕生,年輕設計師職業敏感度的培養,知名品牌背後的設計故事...停下忙碌,回想過去,可能不僅僅是設計。
《設計的覺醒》的作者田中壹光說:21世紀無法回避對上個世紀的反省和救贖責任。設計離不開“環境再生”、“消費-使用-廢棄文明循環”和“人類恢復”三重考量。當理想的藍圖慢慢消失在現代城市的延長線上,壹些怪異的宗教開始潛入人們貧瘠的內心。
田中壹光在《設計的覺醒》壹書中,壹直在用他慣用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他生活中設計思維的覺醒過程。田中壹光是日本著名設計師。他是平面設計領域的教父。在書中,他詳細講述了自己的設計思路,工作細節,以及壹路走來很多設計的成長。看完書,他覺得田中壹光不僅僅是壹個設計師,更是壹個二戰後自我反省的日本人的典型,探索日本人真正的需求和真正的設計。
他的書反思了設計與社會的碰撞和影響。設計壹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跟著這本書的文字去感受設計工作與生活的共鳴和無處不在的設計靈感。田中用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和輝煌的設計歷程詮釋了設計思維的覺醒過程,又因為經歷了二戰後日本設計行業的發展歷程,用壹生的時間指引著平面設計的方向。
書裏也寫了無印良品。壹直對無印良品很好奇,其實也是我最熟悉的。
第二章:關於設計覺醒的思考
田中壹光在《設計的覺醒》壹書中,壹直在用他慣用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他生活中設計思維的覺醒過程。
設計的功能是尋找功能與社會之間的特性。在功能足以說明壹切的前提下,裝飾成分是可以克制的。如何把握克制度,是檢驗壹個設計師是否成熟的標尺。
1980年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鼎盛時期。針對大眾過度消費的社會現象,田中壹光敏感地註意到設計可以介入大眾生活,發揮社會影響力。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倡導“資源循環利用”,為企業提供了壹種將設計轉化為生產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新方法,從基本理念上給設計灌輸了“適可而止”的生活方式新理念,對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在設計文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沒有印章的產品,可以很好的傳達我們想要傳達的思想。所以,相對於造型過度、色彩運用過度的產品,沒有印章的產品不僅提供了相對便宜的價格,也在社會上構建了壹種知識分子生活的形象。然而,在崇尚奢侈消費的大環境下,五音張亮卻推出了以“日常生活”為主旋律的日用品,這是壹個強烈的反差。
為了突出商品或店鋪的信用,我認為是對商品本身“品牌化”的過度參與。對於那些去掉商標就不再具有其商品個性特征的商品來說,強調功能但質量穩定統壹的無品牌商品則形成對比,能夠在浮躁的環境中獲得知識群體的認可。
其實無印良品的誕生是對現代文明和高科技的壹種反抗。從這個角度看,世界上的知識分子群體會產生共鳴,團結起來。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感覺21世紀無論是設計還是消費態度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凡是光滑發亮的東西都是新的”的審美意識,加上“稍有刮痕就退回或丟棄”的消費觀念,在21世紀將面臨巨大的變化。不必要的改版,每壹季都會發布的時尚新品,本質上缺乏創新的新商品開發,總讓我覺得裏面的理念已經落後於今天的時代。總之,21世紀的設計將處於更加多元化和高科技的環境中,但同時也是重新審視人類價值和標準的時候了。
《設計的覺醒》這本書旨在讓人們知道,在中國,經濟越來越強大,設計越來越受重視,同時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惑。它試圖通過田壹光的設計思維,讓人們知道那些普通的日常事物是如何“我們不知道”的,進而讓人們站在新知識的肩膀上,認識新鮮的“設計”,讓“設計”。
設計的覺醒過程就是設計師在日常生活中對生命的認知過程,也就是說在常見的事物中也有大量不為人知的值得重新發現的部分。“覺醒”是設計應該扮演的壹個重要角色,而設計的覺醒就是試圖給我們提供壹個接近設計覺醒的入口。
第三章:關於設計覺醒的思考
今天下午,我想看壹會兒書,然後繼續做作業。結果我又看了兩個小時。如何看待設計的覺醒?因為我真的被田中的經歷和性格吸引了。
田中的獨特經歷非常吸引人,從壹個從小對電影和戲劇有著濃厚興趣的孩子,成長為日本戰後平面設計領域的領軍人物。在他的經歷中,我也能看到戰後日本社會從貧窮到溫飽,再到商品過度包裝,最後體現在生活方式上,導致在商品上追求合理的設計。
相比田中的經歷,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性格。
田中似乎對生活中壹切與設計有關的元素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促使他虛心從各種來源汲取營養,無論是國內外平面設計的流派,還是音樂劇、傳統日劇,並從中獲得創作靈感。
他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充滿熱情,比如他在大學時加入的戲劇社,他剛工作時就愛上的美國爵士樂,還有吉野·哈拉進入平面設計界時經常模仿的設計風格。難能可貴的是,在每壹次的癡迷和模仿之後,他並沒有成為“姬野第二好”,而是始終將他人的風格融入自己的風格之中。
在田中的精神和激情中,我總能看到我人格的影子。雖然經歷、環境、時代不同,但我在性格上和他壹樣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雖然設計和我現在的專業關系不大,但我的內心總是被田中在設計領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力所感動,從壹個菜鳥到多次獲獎,再到引領日本平面設計的潮流。我已經把田壹光列入了我的WorldBuilderList。
田中的設計院:田中要求設計院的新人工作三年後獨立去海外旅遊,回來後要把學到的東西寫清楚,並向設計院匯報。田中非常重視個人的獨立思考,創意只能在壹個人的頭腦中完成,而不是很多人的討論和認同。他認為出國旅行是形成壹個人的重要因素。
在設計院,田中展示了他的烹飪技術,購買時令蔬菜,並不斷挑戰新的做法。看了書上的描述,突然發現既然做菜可以原創,那就不是我之前想的那樣了。這可能很有趣。有時間壹定要去嘗試,而且要認真去嘗試。
題外話:我的大學生活只有壹年多,時間越來越寶貴。我可能只有在假期才有時間寫書評。但是如果我能抽出時間,我壹定會繼續寫下去。因為我相信,如果閱讀是壹次思考和想象的旅程,那麽寫作就是從中提煉出來的思維。
第四章:設計的覺醒
設計師工作的起源是觀察。觀察世界,觀察人類,觀察文化。
只要對人類的生活方式有認真的思考,即使是做行政或業務工作的人,也會有與時代同行的設計感。這種感覺如果在社會和生活中適當展示,會增加生活的設計感,形成壹種高雅的文化。
人都有這種天性。他們在痛苦的時候,會想到也許明天壹切都會好,在開心的時候,會對未來可能遇到的不幸隱隱不安。
許多這樣的問題和想法經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裏。讀書的時候,感覺自己被理解了,有時候豁然開朗。生活體驗與設計思維的高度融合,令人欽佩,令人羨慕。"設計師工作的起源是觀察."這也是為什麽有時候讀完壹段話擡頭,會覺得眼睛好像更亮了,耳朵更機警了,感官放大了,思維自由了,仿佛事物若隱若現的聯系就能立刻呈現在眼前。而壹個意想不到的聯系往往會引發壹個設計靈感。只是這種感覺稍縱即逝。
田中的獨特經歷很吸引人。從壹個對電影和戲劇有著濃厚興趣的年輕人,到日本戰後平面設計領域的領軍人物,我在他的經歷中也能看到戰後日本社會從貧窮到溫飽,再到商品的過度包裝,最後體現在生活方式上,導致在商品上追求合理的設計。過度包裝就像現在發展的中國壹樣,讓我印象深刻。未來,中國必然會經歷設計上的反思。
作為壹個設計師,如何思考,如何生存,鐘老師也經常說,壹定要開闊眼界,不壹定要鉆多深,壹定要什麽都有,沒錢也照樣能賺錢。青春不等人。人要心胸寬廣,坦誠真誠,設計要多接觸古典主義和傳統,這樣才能更好的把設計和文化結合起來。壹切都要自己經歷,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腦子想。時代周刊。壹直在思考,不斷開拓自己的思路,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創意不斷變化是很自然的,設計也要多溝通。溝通是設計的中心。田中壹護在奈良京都和國內外很多設計師都有交流,包括壹些其他行業。
田中壹光有這樣的觀點:出國留學,什麽事都要壹個人做,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好的鍛煉機會。身體可以休息,但思想不能休息。設計應該更人性化,更有趣,不應該禁欲。
我們也要像他壹樣,沐浴在陽光裏,把煩惱深深埋在心底,堅定自信地努力奮鬥到底。但是,作為壹個人,當他迎著朝陽前行的時候,能溫暖他冰冷的心的,可能只有那張草稿紙,也是他最討厭的那張紙。設計是糾結的,但我們必須在糾結中糾結設計。艱苦的訓練需要繼續。
生活充滿了設計。我們要善於學習,善於設計,善於使用。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輕松愉快,不要太在意義務工作。
這是我完整讀過的第壹本書。我的大學生活只有壹年多,時間越來越寶貴。我可能只有在假期看完之後才有時間讀我寫的東西。但是如果我能抽出時間,我壹定會繼續學習。因為我相信,如果閱讀是壹次思考和想象的旅程,那麽寫作就是從中提煉出來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