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福建莆田的春節習俗和年貨有哪些?

福建莆田的春節習俗和年貨有哪些?

福建莆田,古稱興化,素有“海濱鄒魯”、“文學名邦”之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莆田人過的春節和閩南人過的略有不同。那麽,莆田有什麽樣的春節習俗呢?他們打算買什麽年貨?走進媽祖故鄉莆田,感受壹下。

在興化話裏,掃就叫掃。這是壹個良好的衛生傳統。俗話說“彌補壹千件事,洗完就見祖”“掃壹掃,洗完就見祖”。壹般來說,巡視日定在臘月初十到二十。每家每戶都在“雙日”(“雙日”是莆仙人的吉利數字)中選擇壹個晴天,把家裏能搬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幹凈,放在太陽下暴曬,然後晾幹,消毒。然後在室內“掃蕩”。

第二,祭竈。農歷12月24日舉行“祭竈”就是送竈上天。祭拜時燒壹張紙,送給竈神,祈求玉帝保佑,豐衣足食。

農歷二十五日,是普賢習俗公之於眾的大日子,俗稱“二十五日”。這壹天,通常是晴天,據說是“天公保佑百姓”的日子。這壹天也是行善積德的日子。各種原因答應給神的錢和糧,都要主動送到城隍廟(或者村裏的廟)裏,經理會把它變成救濟窮人和乞丐的善款。這壹天壹定要做好事,比如欠債不還的,不能追債。

做年糕從12月26日開始,家家戶戶都在做豆腐,買年貨,尤其是做年糕。普賢還準備了其他年貨,比如豆腐。20世紀80年代後,時令美食逐漸取代了小康家庭的傳統年糕和食品。

在“除夕”的前壹天,通常稱為“初曉”,家家戶戶燃放鞭炮,貼上新的春聯。當晚,家家戶戶在堂上點起蠟燭,堆上紅橙、水果如塔,並在上面插上“三春”紙花,供竈上“來年飯”,並準備了豐厚的祭品和“貢銀”獻給天地之神,命名為“辭年”。除夕俗稱“被老”,除夕稱為“三十歲”。每壹次流產都叫“二十九”,全家同桌的酒席叫“圍爐”。壹般準備10碗宴席菜,魚不剁碎,蟹10腳。酒席後放鞭炮,長輩要給孩子壓歲錢,壹般通宵,俗稱“守歲”。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年後輩經常給年長的長輩壓歲錢。以示孝順。

過年的時候,莆田民間有做“紅球”“紅薯”的習俗,壹是祭祖,二是吃當季美食,三是取家庭興旺、吉祥如意、太平祥和、闔家團圓之意。

“紅球”皮膚的制作是有壹定技巧的。糯米用水浸泡後,撈起瀝幹,用手搗成米粉(俗稱“米祭”),再過篩,取最細的粉末,晾幹備用。使用時,加入適量開水和“食紅”揉成粉紅色的面皮,揉成圓條狀,再用手挑成等份的面皮。

“紅球”的餡料多為甜鹹。甜的加紅糖;鹹的壹定要用蔥花、香菇絲、炸花生泥調味,有地方風味。“紅球”的餡料分為三類:壹類是綠豆(綠豆去沙去雜質,洗凈去殼)。俗稱“綠豆餡”;壹是用糯米做餡,俗稱“糯米餡”;壹是幹紅薯粉做餡,因為以前的山區和沿海地區很少產大米,壹年四季的主食是“紅薯”和“幹紅薯”。“老”的時候做了壹組“地瓜餡”,但不忘苦日子的淳樸民風。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婚姻,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的星座,感情組合,看到另壹半,八字計算,名字速配,人生運勢,復合機會。可以點擊底部壹個贊或者在線咨詢(僅供娛樂):/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