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大誌者,往往都能忍辱負重,將不滿和屈辱深藏心中,然後待時而動。
公元前四百九十四年,越王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練兵,將要攻打越國,便想先發制人,攻打吳國。這時,他的大臣範蠡勸阻道:“戰爭是十分殘酷的事情,無端鬥殺更是違背德信,這是上天所忌諱的,對於出戰者沒有好處而且非常不利,應該慎之又慎,萬萬不可輕舉妄動。”
這時的勾踐,血氣方剛,不懂得隱忍之道,更不懂得“不為而為”的妙用,只是強硬地說:“我已經決定了,您就不要再說了。”
於是,勾踐調動了全國精兵三萬人,北上攻吳,與吳兵戰於夫椒。結果,勾踐大敗,僅剩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山,又被吳軍團團圍住。
到了這時,勾踐才明白範蠡的高明,淒然對範蠡說:“我不聽先生之言,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
範蠡冷靜進諫說:“持滿而不溢,則與天同道,上天是會保佑的;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才會受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為今之計,只有卑辭厚禮,賄賂吳國君臣;倘若不許,可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這是危難之時不得已之計。”
也就是說,要主動向吳國示弱,把自己的決心和鬥誌隱藏起來。
勾踐無奈,只好派大夫文種前往吳軍大營請求議和。
文種初次赴吳營,受到吳王夫差的大臣伍子胥的極力阻撓,說:“上天以越國賜給吳國,機不可失,千萬不要答應。”文種無奈,只得回來。
勾踐聞報,痛不欲生,又忘了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想要殺妻毀室,然後與吳王決壹死戰。還是冷靜的範蠡和文種勸阻了他,並且出主意說:“吳國權臣太宰伯嚭貪財,這是門路。”於是,越國先用美女、寶器買通伯豁。使之轉獻吳王夫差,然後再派文種前去乞和。
文種深知如何才能讓吳王看不出勾踐的誌向,在見到吳王之後他說道:“大王如能赦免勾踐,越國情願盡獻珍寶,舉國上下降為臣民。
倘若不許,勾踐將盡殺妻子,毀盡寶器。然後率領五千名士兵和大王決壹死戰。真的廝殺起來難免使大王蒙受損失。殺掉壹個勾踐,怎能比得上獲得整個越國呢?望大王三思。”
讒臣伯豁也在壹旁幫腔說:“越國已經降服為臣民,若能赦免越王,的確對吳國有大利。”
吳王夫差心有所動,便要許和。吳國並不是沒有明白人,大臣伍子胥就深知越王不過是想委屈求會。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徐圖東山再起罷了。於是諫阻說:“樹德行善,莫如使之滋蔓;祛病除害,務必斷根絕源。現今勾踐為賢君,文種、範蠡為良臣,君臣同心,施德惠民,壹旦返國,必為吳國大患。吳越兩國水土相連,壹旦結成世仇,興亡成敗不可不慮,如今既克越國,倘若使他復存,實在是違背天意,養寇留患。”可是,有伯豁在旁邊進讒言,吳王也沾沾自喜,於是不聽伍子胥的話,終於與越國講和,罷兵而去。
越王勾踐自從會稽解圍後,返回越國的都城。他原想讓範蠡主持國政,自己親自去吳國屈事夫差。範蠡說:“對於兵甲之事,文種不如臣;至於鎮撫國家,親附百姓,臣又不如文種。臣願隨大王同赴異國。”實際上,範蠡是怕越王不能忍辱負重,忘記了深藏不露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的原則。
大約在公元前四百九十三年,勾踐君臣數人到達吳都見到夫差,當即進獻美女寶物,並低聲下氣地極力奉承獻媚;再經嚭伯壹旁幫腔,勉強取得夫差的諒解。
勾踐夫婦和範蠡到了吳國首都姑蘇,吳王夫差就讓他們住在闔癌墳墓旁邊的壹間石頭屋子裏,為吳王養馬。夫差把勾踐留在都城,是為了考驗他是否真心臣服於他。夫差每次坐車出去,他都讓勾踐給他拉馬。勾踐在吳國所受屈辱,是可想而知的。
勾踐夫婦在吳國住了三年。在這三年中,勾踐把自己的復仇之心深深埋藏。為了取得夫差的信任,讓自己早日回到越國,他很小心地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顯得比夫差的其他仆人還要馴服。與此同時,文種還經常派人給伯嚭送禮,伯豁也老在夫差跟前替勾踐說情。
有壹次。勾踐聽說夫差病了,就托嚭伯給夫差帶話,說要去看望。夫差聽說勾踐這樣惦記自己,就答應了他。伯豁帶領勾踐進了夫差的臥房,正趕上夫差要大便,勾踐就趕過去攙扶他。夫差叫勾踐出去,勾踐說:“父親有病,做兒子的應當服侍,大王有病,做臣下的也應當服侍。再說我還有點小經驗,只要嘗嘗大王的糞便,就能知道大王的病是重是輕。”夫差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拒絕了。夫差拉完屎,覺得舒服多了。勾踐扶著夫差上床躺好,又去掀開馬桶蓋看了看,取糞嘗味。然後向夫差磕頭說:“恭喜大王!大王的病已經沒有什麽危險了,再過幾天,就會全好了!”夫差問他:“妳怎麽知道的?”勾踐說:“剛才我嘗了大王的糞便,知道肚裏的毒氣已經散發出來了,病還不快好了嗎?”夫差看到勾踐服侍自己這樣周到,倒有些過意不去了,就對勾踐說:“妳待我不錯。等我病好了,就放妳回去。”
由於勾踐處處小心服侍夫差,再加上伯豁不斷向夫差報告越國十分平靜,壹點也沒有反叛吳王的跡象,夫差就以為越王勾踐真的完全臣服自己,越國對吳國已經沒有什麽威脅了,於是,公元前四百九十壹年,夫差親自送勾踐夫婦上車,放他們回了越國。
在吳拘役了三年之後,勾踐終於回到越國。這時,越國百廢待興,勾踐向範蠡請教振興越國之道,範蠡作了精辟的論述。他認為:“天時、人事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制定方針、政策要因時和事而定。萬物生於地上,地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它總攝萬物,是壹個整體,禽獸、莊稼等始終不能離開大地。萬物不論美惡,地都壹視同仁,使之生長,人類也依賴大地以養生。然而萬物生長又各有定時,不到壹定的時機,是不可能勉強生長;人事的變化也壹樣,不到最後的轉折點,是不可能勉強成功的。因此,應該順乎自然以處當世,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就會把不利於己的局面扭轉過來。”
範蠡主張在對外關系上,越國應該禮待弱小國家,對於強國,表面上應該采取柔順的態度,當然,在骨子裏絕不能屈服。至於滅吳報仇,不是壹日之間就可以成功的,要等待或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時機成熟了,才可壹舉而滅之。而且,壹定還要堅持把自己的目的深藏不露,否則,這幾年的忍辱負重就都白費了。範蠡最後說:“但願大王時時勿忘石室之苦,則越國可興,而吳仇可報矣!”
勾踐聽了,連連稱善。他立刻命文種主持國政,範蠡治理軍旅。勾踐也苦身勞心,發憤圖強,不用床褥,積薪而臥。又在坐臥的上方懸掛了壹個苦膽,無論是飲食起居,都要先嘗嘗苦膽,激勵自己不能忘記過去的苦難生活。每到夜裏,勾踐常常暗自流淚,恨恨地自言自語道:“勾踐,妳忘了會稽之恥嗎!”同時,他尊賢禮士,敬老恤貧,以求得百姓擁護。他還獎勵生育,積聚財物,演練士卒,修甲兵,始終不敢怠懈。
但是,對待吳國,勾踐始終謙卑有加,壹絲野心也不露出來。
到了公元前四百八十五年,勾踐歸越五年了。這時越國國庫充實,土地墾辟,人民樂為所用。於是勾踐雄心振奮,有點忘記了深藏不露這個大原則,想要起兵報復吳國,壹雪會稽之恥。範蠡壹聽,知道時機尚未成熟,連忙跑進宮中諫阻說:“我國雖然盡心人事,但時機不成熟,勉強去求成功,對己不利。”勾踐猛然醒悟:對啊,我又自高自大起來,忘了過去受過的苦難了。
又整整過了壹年,吳王的老臣伍子胥眼見越國壹天天強大,心裏越加悶悶不樂,勸諫吳王應早日擊越,吳王不聽。伍子胥氣憤難平地說:“大王不聽勸阻,過不了三年,吳國必然會被越國攻破了!”吳王大怒,賜伍子胥壹把寶劍,命他自殺。伍子胥死後。吳王寵信太宰伯豁,朝政更加腐敗昏暗。這時,勾踐召見範蠡,問道:“吳王已殺伍子胥,阿諛之徒日眾。可否伐吳?”這次,勾踐已經不像上次那樣鋒芒畢露了,可是,範蠡說:“反常的跡象雖然已經萌芽,但從整體看,吳國滅亡的征兆尚不十分明顯,現在還不可伐吳。”範蠡非常清楚吳越的力量對比,如果強行出兵,只能招致下壹次的失敗。勾踐想了壹想,深以為然。於是,又把對吳國的“謙卑”繼續下去。
越王勾踐十四年(公元前483年),吳國遇到天災,沒有糧食,民不聊生。勾踐又欲乘機伐吳。範蠡說:“天時已至,人事未盡,大王姑且等待。”這時,勾踐又按捺不住了,大怒道:“我與妳談人事,妳以天時應付我:現今天時已至,妳又借口人事來推諉。這究竟是什麽意思?”
範蠡聞聽,回答說:“大王勿怪。人事必須與天時、地利互相參會,方可大功告成。現在吳國遭災,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會同心協力,來抵禦內憂外患。大王宜照舊馳騁遊獵,歌舞歡飲。吳國見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財枯力竭,心灰意懶,便可壹舉成功了。”範蠡讓勾踐馳騁遊獵,歌舞歡飲,還是要他繼續深藏不露。勾踐到底經過了吳宮三年的洗禮,強壓復仇怒火,依然等待時機。
勾踐十五年,吳王夫差不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境況,竟然帶精兵北上,到衛國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會諸侯,在國中僅留下太子友及老弱殘疾留守。這時候,勾踐和範蠡才認準:時機已到!於是,他們率兵從海路迂回進入淮河,然後登陸直搗吳都姑蘇。越兵訓練多年,武器精良,範蠡等皆為宿將,雙方交鋒後,吳軍大敗,吳太子友被殺。
夫差在黃池聞此惡訊後,不敢張揚,暗中派使臣,壹如越國當年兵敗椒山壹樣,卑辭厚禮,請求勾踐赦免。按說,這種計謀越國已經使用過壹回了,越王和範蠡心中就像明鏡壹樣,可是,範蠡卻對勾踐說:“現在還難以使吳國滅亡,大王且準和,待機再給予毀滅性打擊。”範蠡真是絕世高人,不但在失敗時讓越王勾踐深藏自己的目的,休養生息時不露自己的動機,居然在勝利時還能深藏不露,能做到此點,那麽離成功便不遠了。於是勾踐赦吳,班師回國。四年後,越王勾踐再次北進伐吳。吳軍慌忙應戰,慘敗於笠澤(今太湖附近)。越軍繼續揮師,將吳都姑蘇團團圍住。按著範蠡的戰略,高築營壘,圍而不殲,竟達三年之久。
最後,吳王夫差實在勢窮力盡,日暮窮途,支持不下去了。於是,他派使臣跪行至越軍大營,乞求罷兵言和。這時的勾踐,又有點妄自尊大了,壹見吳王如此謙卑,就想許和議。範蠡對時局看得明明白白,在壹旁說道:“當年大王兵敗會稽。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結果吳國不要,致有今日。現在天又把吳國賜給越國,越國怎麽可以逆天行事?況且,大王臥薪嘗膽,全是為了壹個吳國。難道忘記昔日的恥辱了嗎?謀劃二十年,壹旦捐棄前功,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吳國的使者無可奈何,只好涕泣著出離了越國的大營。不久,越國的軍隊就滅了吳國。勾踐玩弄假仁假義的權術,封夫差於甬東(會稽以東的海中小島)壹隅之地,讓他去當幾十戶人家的君主。夫差蒙受此辱,悔恨交加。直到這時,他才看出勾踐和範蠡的城府之深,可是,什麽都已經晚了。他深悔當初不聽伍子胥之言,才有今日之恥。於是以麻布蒙面,表示沒臉見九泉之下的伍子胥,隨後拔劍自殺了。
此後,越國稱霸江、淮,成為春秋爭雄於天下的壹霸。
從古至今,我們都把這個故事當作激勵我們在困難時前進的動力,當作只要下決心,就壹定能成功的典範,可是,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範蠡壹再給勾踐出謀劃策,讓他把自己的意圖深深隱藏起來,壹步壹步地消磨吳王的銳氣,不用等他臥薪嘗膽,他早就死得直挺挺了。
可見,在這個歷史事件中,無論是吳王之滅,還是越王之興,還是範蠡之智,還是伍子胥之忠,都不知不覺地被四個字的光芒所遮蓋,這四個字就是:深藏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