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園內的龍泉峽是典型的碳酸鹽巖巖溶低山河谷地貌,由溶蝕-侵蝕作用形成,相對高差200 ~ 400米,溶洞沿峽谷上部河谷出現,峽谷內溪流的源頭是梅公溶洞內的地下河。
2.公園內有典型的喀斯特洞穴地質景觀,洞穴沈積物典型而集中。喀斯特洞穴是分層的。中國古代的“九州萬國橋”是壹座四層的天然橋梁,梅花宮洞是壹個九層的洞穴。
3.公園內有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峰叢、天際線、天生橋、喀斯特漏鬥等景觀。香爐山峰林密布,形態多樣。仙人府三拱天生橋是碳酸鹽巖巖溶形成的另壹座天生橋。
4.園區內下二疊統茅口組矽質條帶狀灰巖為華南下二疊統的標準層,棲霞組底部的粉砂質碳質頁巖、粉砂巖地層為石炭系與二疊系界線的標準層。
5.公園及其周邊地區的背斜和向斜(橋頭河、蔡家邊-唐爽背斜、車田江向斜等。)是本區典型的區域性褶皺和典型的含煤向斜。
6.園內有可劃分為石炭紀和二疊紀的標準化石,即產於中、上石炭統的小笠和小方,產於下二疊紀的石瓦格。
7.由五條總長35公裏的主要地下河和大約40平方公裏範圍內的幾十個泉點組成的完整的地下水網是典型而奇特的。1.公園內溶洞發育。洞內化學堆積物種類繁多,景色獨特,在中國乃至世界洞穴中均屬罕見。擁有九個洞穴的梅花宮洞,最長2.5m的細長鵝管群,古神州洞多層次的天然橋梁和喀斯特瀑布,巖壁上和洞內栩栩如生的壁畫(照片2-20)等等,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罕見的。
2.跨越任賢溪的仙人橋是壹座由單拱天生橋和雙拱天生橋連接而成的三拱立交橋。單拱高40米,跨度10米。這座雙拱橋高50米,跨度30米。此外,橋旁還有四座石峰,就像橋墩壹樣,等待修復。如此奇妙壯觀的立交橋天生橋,堪稱天下壹絕。
3.園內奇石巧石發育,壹石八景,景色各異。其栩栩如生的形態和奇妙的景色是罕見的;“天彈約10噸”,高約5米(照片2-21)。它斜立在懸崖頂端,與基巖呈60度傾角。兩塊石頭之間的接觸面只有50cm2。壹個人用手就能搖下來,幾十個人用力卻不倒。可以說是天下壹絕。
4.公園內的蓮花泉為巖溶泉群,面積1.200平方米。泉水從五個泉孔中湧出,形成五朵微微向上凸出的蓮花。該泉最大流量為每秒5立方米,流水直徑約2米,是國內罕見的超大型巖溶泉。公園地質遺跡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園內外有多種類型的地質遺跡景觀。從地層形成到構造運動再到現代地貌,地質遺跡整體形成過程和發展階段保存系統完整,內容豐富多彩。
2.公園內碳酸鹽巖巖溶地貌發育類型齊全,形成過程和發育階段系統完整,包括年輕時期的溝壑、石芽、漏鬥等地貌,中年時期的山谷、峰林、山峰,老年時期的孤峰、殘丘等地貌。
3.賽海喀斯特湖是壹條沿北西向節理裂隙發育的地下河,是地殼隆起和洞頂塌陷形成的。是區內地下水的主要聚集地,與園區內的暗河、泉水、裂隙水、溪流形成完整的地下水網。
4.園區內石炭紀地層和二疊紀地層分布完整,是壹個完整的石炭紀-二疊紀地層標準剖面。
5.公園內外有完整的背斜和向斜,如車田江向斜、橋頭河向斜等。
6.園區內外有兩個完整的地下水儲水構造,分別是橋頭河向斜儲水構造和車田河向斜儲水構造。梅江公園景點豐富,景觀齊全,景色優美。前人說梅江景觀具有“奇、險、勁、絕、涼、雅、趣、靈”的特點,即“仙人橋之奇、雙龍洞之險、神仙洞場之宏、雲夢寺之爽、獅子山之幻彩、雁門泛舟之趣、蓮花觀音之神”。隨著梅江公園的發展,許多景觀的發現,梅江風景的美應該用五個字來表征:奇、險、強、美、美。
幽深曲折的峽谷、陡峭的懸崖、形態各異的巖石、西藏阿那其的洞穴、懸於絕壁的瀑布、潺潺的溪流、高聳入雲的天然橋梁、郁郁蔥蔥的森林,構成了壯美、險峻、野趣、秀美的自然畫卷,具有很高的審美欣賞價值。園區內碳酸鹽巖巖溶地貌發育條件獨特,發育形式系統完整。不同景觀的洞穴裏埋藏著無盡的奧秘;獨特的微型地貌和地下水網反映了巖溶和水動力地質對地貌景觀的塑造;碳酸鹽巖清晰可辨的構造特征和巖相為區域地質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質證據。公園內如此珍貴而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在地形地貌、古生物、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地殼運動等方面都蘊含著深刻的科學內涵。它們是地學研究、調查和科普教育的重要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