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前,日本是壹個閉關鎖國、落後的封建國家。這個國家被稱為“上帝的王國”,也就是所謂的“受神靈保護的國家”。皇帝是神的化身,他對臣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忠君”、“忠君”的思想壹直是日本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標準。到公元17世紀初,國家權力落入德川幕府手中,由德川家康建立,被稱為“武政權”。德川家康(1542 ~ 1616),原本是地方諸侯(日本人稱“大明”),在多年的群雄爭霸戰爭中逐漸擴大勢力,在1600年的關元之戰中擊敗了對手大明,為日後稱霸天下奠定了基礎。1603年,德川家康被日本天皇授予“外敵入侵將軍”稱號,在江戶城(今東京)建立封建軍事獨裁政權。此後,德川家族壹脈相承。經過15代將軍,德川時代在日本維持了260多年。
在德川幕府時代,日本名義上的首腦是天皇,但實權卻落到了德川家族手中。當時幕府掌握著全國最高的土地所有權,直接管理著全國約四分之壹的耕地總面積,是最大的封建領主。而且還掌握著全國商業城礦,壟斷對外貿易,控制著全國經濟命脈。政治上,德川幕府名義上是“將軍”,實際上自稱“大王”,對外代表國家,對內主持政府,獨攬大權。最典型的就是幕府不設在首都,而是在江戶辦公,處理國家大事,經常自行其是,根本不理會天皇。
德川幕府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在日本全境實行“幕藩體制”,這是壹種金字塔式的體制,上面是德川幕府將軍,下面是督撫支持。為了贏得大名的支持,德川家族將掠奪的土地劃分為260個大名,所有大名都要宣誓效忠將軍,遵守幕府條例,服從命令。大明的疆域和統治組織稱為“藩”,意為幕府的屏障。200多個諸侯按照親友關系分為親諸侯、內諸侯、外諸侯。將軍們依靠親諸侯和內諸侯,嚴防遠外諸侯之名。大明把自己的領土劃分成更小的單元,分給自己的家臣,這些家臣屬於大將軍和大明,被稱為勇士。這些戰士壹般都是職業軍人,有佩戴佩劍的特權。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殺害平民,是幕府將軍統治人民的主力。
幕府為了進壹步鞏固其統治,壹方面拼命鼓吹迂腐的儒學,特別是將宋代理學家朱的學說界定為國學,禁錮民眾思想,壓制民眾反抗;另壹方面奉行“鎖國政策”,不與其他國家建立任何關系,從而把整個日本緊緊地封閉起來。
18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商業資本家。為了獲得政治地位,擺脫封建統治,他們對幕府制度強烈不滿。而廣大人民群眾不堪生活之苦,反抗情緒也日益高漲,無數農民起義和民間暴動相繼爆發。這些反抗鬥爭嚴重動搖了幕府的統治。
19世紀中葉,壹直奉行“鎖國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國的侵略。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將軍柏柏爾兩次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迫使日本開埠通商。幕府屈服於列強的炮火,先後與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和關稅協定,背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日本正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日本人民痛恨外國侵略者,更痛恨與之勾結的幕府。農民和市民紛紛起義,發起“反幕”運動;中下層戰士、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中的改革力量也投入了“倒幕”鬥爭。
1863 65438+2月,常州番木派高杉信作率領以農民為主體的“攻略隊”擊敗保守派,奪取了藩政權。隨後,西鄉隆盛,久保俊壹等人,薩摩教派,也控制了諸侯的權力。很快,這兩股勢力結盟議幕,成為全國尋幕運動的核心。壹方面,他們進行政治經濟改革,調動農民、商人和中下層戰士的積極性;另壹方面,在軍事上武裝自己,大量采購西方先進武器,與幕府軍隊抗衡。
面對這種情況,德川幕府絕不會善罷甘休。1866年5月,幕府以常州藩圖謀謀反為借口,派兵討伐。幕府,自以為是幕府,對對手的底細了解不多,只知道高杉信作的部隊叫印第安納瓊斯,裝備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外國小玩意。但是戰鬥打響,幕府終於發現對手很可怕。這是壹支由貧窮的戰士、浪人和農民組成的軍隊。所有的官兵都英勇作戰,他們的服裝、武器和訓練方法都是從歐洲引進的。幕府軍幾經攻擊和突擊,終於失敗,戰敗。這時幕府後院又開始著火,各地爆發了40多起暴動。七月,加茂將軍在大阪絕望而死。
從1866到12,德川慶喜繼任將軍。不久,鎮壓幕乞派的孝明天皇駕崩,15歲以下的明治天皇即位。這時,朝廷形勢開始向有利於陣營的方向發展。1867 10,薩摩耶、常州、安邑三藩在京都秘密開會,決定用年輕的明治天皇的名字武裝幕布。他們壹方面擴大勢力,壹方面秘密聯系天皇,準備發動宮廷政變,罷黜德川將軍。
1867 12.9,西南的諸侯們帶兵包圍了皇宮,解除了德川幕府在後宮的守衛。他們包圍了年輕的明治天皇,召開了禦前會議,宣布“皇權復古”,權力完全掌握在天皇手中。明治天皇隨即頒布詔書,決定建立以他為首的新中央政府,並任命西鄉隆盛、久保敏壹等維新派負責政務。
186865438+十月底,幕府軍在京都附近大敗幕府軍,德川慶喜逃往江戶。政府軍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追查幕府殘余勢力,立即包圍江戶。二月,皇帝組織了壹支尋幕軍。由於農民和城市貧民的積極配合,幕府軍最終打敗了比自己大三倍的幕府軍。德川慶喜被迫投降,統治日本200多年的德川幕府垮臺。抗日派取得勝利,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日本新政府。明治天皇放棄藩屬縣,將全國分為三府七十二縣,消滅了中國的封建割據勢力,建立了統壹的中央集權國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59.1868法國王朝統治結束後,3、4月間,明治政府相繼頒布了《五條誓約》和《政權書》,從而提出了推行新資本主義政策的基本方針,並展開了從1868到1873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運動。“五誓”是:1,廣興大會,每壹次機會都要看民意;2、上下為壹,盛行經濟;3、官武乃至庶民,各有所圖,以使人不知疲倦;4、打破傳統陋習,立足天理;5.向世界求知,大力振興帝國基業。日本維新運動的主要內容包括收復封建地主領土,廢除封建身份等級制度,扶植資本主義工商業,擺脫封建舊文化。同時,思想家西周提倡西學,成為“近代日本哲學之父”。福澤諭吉等人提倡“實學”,以儒家思想吸收西學,以理性接受自然法思想,以天道接受自然人權思想,不像中國人以儒家思想排斥西學。政界的久保俊壹等人提出了“富裕強兵,繁榮文明”的口號,力促改革,從官商開始,強行積累原始資本;同時,國家以貿易立國,對外開放是以經濟奴役和失去海關自主權、大量貿易逆差和金銀嚴重外流為代價的。後來日本政府提出了“發展海外直銷業的建議”,外交官肩負著發展對外貿易的使命。日本也以教育為“本”。1872教育部頒布學制,普及小學教育,70年代普及高中教育。
這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逐步從落後的封建社會轉變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強國。
但當時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不高,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尚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因此,國家的領導權落到了中下層戰士手中。雖然他們是資產階級,但他們仍然保留了強烈的封建因素,這使它在未來逐漸發展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明治維新是日本擠進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新興資產階級與保存下來的封建貴族勾結,形成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大力對外擴張,使日本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給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