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具有思想家的氣質,熱心政治,支持共和主義,信仰美德,批判現實。舒伯特對現實漠不關心。在他眼裏,人生不過是壹系列的情緒波動,壹系列的影像。他只希望那些情緒和影像盡可能的快樂。貝多芬仿佛是壹個獨自在黑暗中行走的旅行者,他有壹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而舒伯特則溫柔慈愛,結交了廣泛的好關系。他的心和所有人的心隱約相連。他孩童般的心靈隱藏著許多令人恐懼和怪異的幻象,無盡的悲傷和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和舒伯特都沒有結婚。不同的是,貝多芬壹生追求愛情,深受其害——但《致愛麗絲》這首歌在他心裏是甜蜜的——也許愛情就是這樣——甜蜜地受著苦。舒伯特似乎懶得去愛。他似乎不相信世界上會有愛情和幸福。他壓抑的內心充滿了悲傷和絕望,卻沒有貝多芬式的掙紮,甚至連掙紮都沒有。這種高尚、純潔、理想的靈魂是不能滿足於世俗的快樂的。看來他只是前世的過客,不是今生的海歸。他甚至不像青藏高原上用身體丈量土地的香客那樣,活在來世。他只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裏。
貝多芬的音樂充滿了思想、理想、力量和節奏,但弱於和聲;舒伯特的音樂節奏較弱,但充滿了夢幻般的詩意、優美的旋律和豐富的和聲,他是真正的“旋律之王”。
世人傾向於偏愛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但我最喜愛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月光溫柔而優雅,給人帶來了許多和平、寧靜和美麗;《悲愴》第壹樂章中的快板和慢板變化劇烈,變化無窮,使聽者有春風的感覺;沃爾斯坦和熱情也很迷人。皇帝把鋼琴協奏曲推到了音樂的巔峰,之後再沒有像樣的鋼琴協奏曲問世。——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全集》,莫紮特的《全集》,肖邦的《夜曲》,都是我珍藏多年的“聖物”。
舒伯特只活到31歲,卻給世人留下了600多首藝術歌曲,被譽為“歌曲之王”!如果上天讓他像莫紮特壹樣活到35歲,很難想象他會給我們留下什麽樣的音樂!藝術歌曲不同於民歌或流行歌曲。後者的旋律為二部或三部,以同壹曲調唱出許多歌詞或詩節。藝術歌曲的伴奏不僅僅是通過填充和弦和旋律來幫助演唱者,還可以畫出壹個音樂集或背景,使得伴奏幾乎和演唱者壹樣重要。
也許所有堅強的笑容背後都隱藏著更強烈的悲傷。雖然舒伯特的不朽著作陸續出版,但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壹天晚上,他又冷又餓,但身無分文。他走進壹家餐館,在菜單上寫了壹首歌。起初,老板以為舒伯特是個乞丐,想把他嚇跑。後來他看到樂譜才知道自己是作曲家。音樂盲老板勉強接受了樂譜,免費送了他壹盆土豆。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搖籃曲。每次聽這首歌,都會想起那鍋土豆,每次嚼德姬薯條,耳邊都會響起:“睡吧,睡吧,親愛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