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怪: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總之,雲南的地理特征是深刻的,包容的,準確的,雲南覺嶺綿亙,泉溪滴流圖,“山有梯田壩海,谷有紅河山泉”的圖片都照顧到了。“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這種獨特的地理現象,指的就是哈尼梯田。哀牢山泉水潺潺,流水潺潺,水資源豐富。
哈尼梯田最壯觀的是元陽縣。秋收之後,早春之前,是觀賞哈尼梯田的最佳時間。逆光下層層梯田如鏡,層層炫目,大的如曲池,小的如碎鏡。他們依山勢逐層彎曲,沿山坡逐塊推進。
有時候壹個人牽著壹頭牛去耕田,壹頭牛在田裏,轉身的空間很小,或者有更小的東西,就像洗衣盆那麽大;不時有幾個女人頭上頂著籃子走在田埂上,遠遠望去,仿佛走在壹面鏡子的臺階上。走近壹看,山脊只有1英尺寬,綠草茂盛,根系發達。抓住山脊使它變得強壯。每個田埂的邊緣都有壹個滴水的出口,從上到下耕種,最高的田埂從泥壁滲出水來。這水是哪裏來的?追根溯源,水從山上來,水從草地來,水從樹上下來。這就是“山有多高,水就長多高”的道理和依據。
“樹能‘拉’水,樹能保水”是雲南壹句樸實的民間諺語。不管山有多高,不管坡有多陡,只要有樹有林,龐大而錯綜復雜的根系就會成為涵養水源的依靠,可以把水從較低的地方“拉”出來,讓它向上流。雖然地表沒有水,但地下水位卻上升了。存到壹定量的水,自然會溢出來。“拉”字有拔起拔起之意,窮盡了“山高水長”的無限玄機。
二怪:繩子比船快。
李白當年寫了壹首詩,大家都知道蜀道難通。蜀道延伸到雲南的道路非常艱難曲折。雲南和四川之間有壹條金沙江,現在還不能完全通航。過了金沙江再往西,是壹排山和壹條大河,相依相偎。許多山終年積雪,許多河流不見蹤影。就像用巨大的犁耙耙出壹組平行的曲線。滇西的地形是地球上唯壹讓人皺眉的地方。皺紋很深,很容易達到兩三公裏。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橫斷山脈。滑索只掛在最驚險的峽谷裏。橫斷山最令人興奮和驚心動魄的應該是高黎貢山和羅比雪山之間的怒江大峽谷。“諸水怒石,山欲飛”。有人形容,怒江在雨季就像百萬頭大象在泥濘中奔跑。如果遇到險灘,它會大發雷霆,咆哮咆哮,驚天動地。說怒江的基本面貌和氣質。東邊的羅比雪山,西邊的高黎貢山,就像千千成千上萬座巨大的兵馬俑,無聲相對無言,歷久彌新。大河之上,兩山之間,拉著壹根繩子,把此岸和彼岸聯系在壹起。人懸在繩子上,這邊滑過去,那邊滑過去。這是滑索。關於第壹根滑索的起源,有三種推測:壹種是“手拉手”:兩岸人各持壹根繩子,繩子的末端有壹個鉤子。第二種是“漂流論”:在上遊河流的轉彎處,繩子漂浮在水面上,繩子被河流的水流拉伸,使另壹端直接到達對岸。這需要準確計算和測量繩子的長度,河流的流速和方向以及彎道的選擇。三是“弩射論”:在岸邊造壹個大弩,用弩把繩子射向對岸。都說拉弓要用牛的力氣,我也想象不出弩該有多大。以前的滑索是用竹青皮或藤條擰成的長繩,綁在河兩岸的滑樁或樹上。滑繩有平繩和陡繩兩種。前者,兩端高度幾乎相等。滑到中間的人後,必須把腳放在滑板上,雙手抓住滑繩才能爬到另壹邊。後者是兩岸的高度差,滑的時候從高到低瞬間就能達到。當妳想回去的時候,妳得找另壹個滑索溜回去。所以,平滑可以來回,陡滑可以成對來回。當然也不能相隔太遠,以免“失去伴侶”。滑冰是傳球最重要的工具。沒有了它,就只有“唉聲嘆氣”了,所以過去是路人滑冰的必經之路。老式馬車是用壹塊長約30厘米的木頭做的:把它切成兩半,取壹個挖成凹形,像管瓦壹樣,留壹個脊在上面凸出,挖壹個洞,穿進系繩裏。過滑梯時,先將滑梯的凹部套在滑繩上,用系繩將人綁住或捂住臀部,雙手握住滑盤,直到幫助者松手飛走。可想而知滑索曾經在怒江地區的生產生活中有多麽重要!因此,即使在壹些關隘,也沒有專人管理關隘,俗稱“溜官”。由於木質滑盤磨損快,易斷,可以說人命關天,滑官的職責就是保管、制作或購買、檢修、更換滑盤、幫助滑。目前怒江地區的滑繩全部換成了鋼絲繩,滑板也換成了鋼滑輪,安全系數大大提高。跨繩(長約300米的網繩)從打開到停止需要18秒。也就是說,滑索上的人平均時速超過60公裏!滑索兩端固定點的位置和滑索長度的松緊很重要,這就需要更精確的設計,因為這關系到滑道的適當傾斜和上行程,兩岸都要兼顧。由於重力的作用,速度越來越快。速度最快的時候,人也在滑索的最低點。然後,人利用慣性再往上沖,到最後氣勢幾乎耗盡。我看到了兩條雙向和單向的滑索。在大峽谷,在怒江上,寫下了壹個又壹個X。兩岸交流,走在上面的人,真的可以用“來如風,去如電”來形容。特別是妳那穿著白色長裙的姑娘,越過滑索,看到了白衣飄飄,活生生的仙女下凡。最令人興奮的是,當有人飛過河流時,滑索上因摩擦而發出的尖叫聲,簡直就是強者的吶喊,勝利者的笑聲。自然再怎麽做,這時候也只能向人低頭。對於怒江人來說,這是壹種普通的日常交通方式,但對於外地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壹場驚心動魄的冒險,真的是勇者的遊戲。如今,以現代社會的科技水平和實力,架起怒江天塹不再是夢想。“滑索比船快”無疑將成為歷史,滑索也勢必成為文物。穿越可能會成為壹場驚心動魄的習俗表演供人們觀看,成為探險旅遊項目之壹。
三怪:豆腐是火上買的
豆腐的祖先在中國,中國人首先發明了豆腐。但翻遍菜譜,燒豆腐二字是“典中無,譜中無”,最早可以說是“典壹絕,別無它處”。確切地說,能“燒賣”的豆腐主要是“滇南豆腐”,因為它獨特的制作工藝,因為它用井水點豆腐,而不是鹵水。
雲南南部的石屏北門豆腐、建水西門豆腐是“燒豆腐”的正宗產地。在石屏縣北門的壹條胡同裏,有壹戶徐家,院子不大,但院子裏的井卻是稀世之物:井裏的水是不能喝的,幾百年來專門用來做豆腐鹵水。據說石屏豆腐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北門豆腐腦之所以好,出名是因為“水好”,水有兩種:壹種是井裏泡黃豆,煮豆漿;另壹個井水專門做豆腐;甘甜的井水和澀澀的井水是共享的,相輔相成的。
建水西門豆腐也和壹口井有關。西門井有龍潭的風格,直徑約3米,也可稱為水池。西門豆腐是用鹵水做的,不同的是功夫在“包”上。所謂“包”,也就是“包豆腐”,就是擺在大家面前的壹桶豆漿。豆漿半幹,大家動作很快。在他手裏的紗布上捏壹捏,三五個回合捏成壹個小豆腐塊,然後放在竹板上,填滿,拿著晾幹。趕緊把豆腐包在手裏。目前,石屏和建水豆腐仍是“燒豆腐”的主要供應商,北門和西門豆腐已被公認為“正宗”,暢銷雲南各地。
“雲南十八怪,豆腐燒賣”,說“燒”是雲南方言,其實是“烤”。買豆腐的時候,放個三五天,也就是放在壹個不通風的角落裏,用稻草或者紗布蓋起來,直到有微微的酸味。鮮豆腐在火上烤不出那層“殼”,入口酸酸的;太臭的豆腐烤不出“形”,嘴也累。也就是說,豆腐不能臭,也不能太臭。臭得恰到好處是靠感覺和經驗的。豆腐要用栗子炭火煮,炭火盆是長方形的,上面有壹個用鋼筋焊接的開槽烤盤。如果火力太強,在烤盤下面墊壹根木繩,擡高壹寸;如果火力過小,就把墊子拿掉,讓它靠近炭火。豆腐要配佐料吃:幹料,即碗裏只放辣椒面、胡椒面、味精、鹽等佐料;對於濕料,在幹料中加入醬油和少許香菜。後來有了“蒜油調味”,不加醬油,加了壹點蒜油和鹽鹵汗,有了另壹種味道。雪白的豆腐塊滾滿烤盤,排列有序,壹個個烤,中間勤,邊上慢。經過三五分鐘的推演,我看到中間的壹些豆腐塊漸漸膨脹起來,變黃了。原本方方正正的豆腐塊隨著視線膨脹成球形,可以當乒乓球用。當妳用筷子壓它們的時候,它們稍微有彈性,可以吃。將豆腐塊掰成兩半,直接蘸調料吃。如果是濕調料,外涼內熱,外濃內淡,入口香糯,濃淡適宜,美味溢於言表;調料幹的話,外辣裏脆,香辣鹹,好吃的無以言表。
雲南有幾個正宗的烤豆腐:壹是建水縣東門外,二是燕子洞,三是老城區農貿市場,四是遍布石屏縣縣城。通海,曲江等地也可以。
四怪:石頭長在天外。
石林仿佛在日月精華的滋養下,竹筍拔節,竹子生長。石林之大勢與氣度,石之峰戟,劍之刃刺雲,壹壹列新,雲破而無殘。石頭為什麽會長成了森林?該地區位於滇東高原喀斯特地貌的中心,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被稱為“喀斯特地貌”。石林縣62%的土地被石灰巖覆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也就是說,石林縣的“成長”主要是因為水的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就像不懈的切肉刀。2.7億年來,可溶性石灰石壹個接壹個地被雕刻成森林。所以,並不是石頭從水下升起來然後慢慢長到雲層裏長成森林,而是由於經年累月的水的溶解和侵蝕而形成森林。
水能穿石,焉能不雕?可以說石林是水的傑作。石林景區總面積350平方公裏,包括“兩林兩洞兩湖壹瀑”——大小石林、乃古石林、知雲洞、怪風洞、月亮湖、長湖、大小疊水七個景點。其精髓在於大小石林。石林景觀的主要特色是那些形狀各異的巖柱。千姿百態的巖柱本來是大自然的傑作,但人們喜歡把這些似是而非、模糊抽象的巖柱形狀形象化、具體化,以此來對象化自己的觀察和審美趣味,如“觀音”、“青牛戲水”、“石屏參天”、“千鈞壹發”、“雙鳥過食”、“犀牛望月”等
如今的石林已經成為雲南建設旅遊大省的經典品牌。幾乎所有旅行社的第壹景點都是石林,國內外遊客的首選景點也是石林。石林是壹個奇跡。土林、沙林也有森林,但只是“養在壹個內室裏,沒有人認識她”,位於典儀的窮鄉僻壤。土林,在雲南省元謀縣。土峰和土柱的頂端都是圓錐形或扁平狀,峰柱的頂端使土峰挺立,巍峨聳立。最高的相當於10層的高層建築。太陽的影子在西方落下,大地的山峰漸漸變成金色,沈浸在壹種古老而野蠻的光輝中。遠看有荒涼之美,近看有在遙遠的火星上漫步的奇景。每個峰柱都有這樣的形狀和精神。
雲南陸良縣沙聚成林,五彩繽紛。沙林的主要成分是崖壁和混沙的山丘,大部分是相互連接的,很少是單獨存在的。沙林小巧玲瓏,嫵媚動人。從遠處看,形狀各異的沙峰沙柱是土黃色的。我們仔細看,它們其實是五顏六色的沙礫,紅橙黃綠藍紫,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著耀眼的光芒,層層疊疊。夕陽西下,夕陽如血。色彩斑斕的沙柱,穿越沙林的溪流,水中的沙子,都在余輝中閃著七彩的光芒。壹片森林是由沙子構成的,顏色五顏六色。沒有漫漫黃沙,沒有飛沙走石,沒有駝鈴叮當的味道。目前只有沙屏、沙峰和高低不平的沙崖,靜靜地矗立,色彩斑斕。當遊客來到這裏,他們都被震撼到了...“雲南十八怪,石頭長在天上?quot .石林的寒冷,土林的金色溫暖,沙林的五顏六色的迷茫,都有著各自有趣而奇特的含義。
俗話說:石是詩,石是石,石是詩,石是詩,石是詩,土是畫對於圖圖來說,土是畫,沙是畫,沙是畫,沙是畫,沙是畫,沙是畫,沙是畫,沙是畫。
五怪:火車沒有汽車快。
“雲南十八怪,火車不如汽車快”,這是所有“雲南十八怪”中流傳最廣的壹句。“火車沒有汽車快”,這個理論很大程度上源於滇越鐵路。滇越鐵路於1901年開工,1910年竣工,歷時9年。昆明到海防全長854公裏。其中:雲南境內465公裏(昆明至河口);越南境內(老街至海防)389公裏。工程造價:158466888法郎。築路工人:64000多人。滇越鐵路距今已近百年。在這條百年老路上,火車依然隆隆前行,從河口的中越鐵路橋向南,壹路呼嘯,壹天壹夜就能到達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港口城市海防。幾年前,中國通過鐵路與外國直接溝通的地方並不多。在北方,只有中俄鐵路,而在整個西南,只有這條滇越鐵路。如果說誰更早,滇越鐵路當然是始祖。雲南是中國第壹個擁有“國際鐵路”的省份。這個“中國第壹”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這也是為什麽會有“雲南十八怪,火車不經過中外。”滇越鐵路是法國人投資的巨大工程。這條鐵路代表了本世紀初鐵路工程技術的最高水平。雲南境內465公裏的路段80%經過險山峻嶺,坡度大,落差大。從海拔2000多米到912米,共有隧道65438座,橋梁65438座,橋隧工程在當時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其中,河口人字橋工程,在沒有支墩的情況下,以“人”的形狀飛躍兩座懸崖,令人嘆為觀止,至今仍被列為中外鐵路工程教科書中的典範。這其中,有法國工程師的智慧,也有中國工人的心血。百年來,這條鐵路暢通無阻,這本身就證明了這項浩大工程的質量。其次,由於滇越鐵路的開通,雲南、南苑、個舊等工商業城市得以在本世紀初開啟文明。開元成為雲南南部的商業中心;由於大量的錫通過滇越鐵路送往世界各地,先進的生產設備和采選技術隨火車進口,個舊的采選冶煉技術達到了當時的壹流水平。第三,由於滇越鐵路的建成,火車運輸很快取代了從昆明到河口的馬幫運輸。從歷史和唯物的角度來說,滇越鐵路雖然是法國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強行修建的,但鐵路交通本身所代表的進步和文明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滇越鐵路復線間距1米,俗稱“米軌”。使用的機車和車廂都是法德制造的寸軌列車和“個舊-碧色村-石屏”,雲南人稱之為“小火車”。“小火車”鐵路是從個舊到蒙自碧色村修建的,然後延伸到石屏縣。軌距只有6平方英寸,俗稱“寸軌”。“中火車”與“小火車”、“米軌”與“寸軌”,兩種軌道縱橫交錯於滇南覺嶺谷地,貫穿礦山與田野,連接城市與鄉村,使滇南享受到本世紀上半葉鐵路帶來的文明成果,率先成為雲南最發達的地區之壹。雲南多山,山地面積33萬多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面積的84%。如果加上半山就達到94%,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雲南高原上,滇東多壩,滇西南溝谷幽深,溝谷縱橫,滇西北山巒連綿,海拔3000米以上。谷底和山脈之間的相對高度超過1000米。省內最高點是梅裏雪山主峰卡格波峰,海拔6740米;最低點在楠溪江和沅江在河口的匯合處,海拔只有76.4米。兩地距離900公裏,相對高差6663.6米。由於雲南緯度低,海拔高,形成了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高原、山地、峽谷、大壩、丘陵、河流、湖泊等。在這樣的地理形勢下,鐵路建設面臨的問題絕不是普通人所能想象的。米軌和寸軌的選擇正是為了適應彎道半徑小、路基狹窄的實際情況。軌距小的話車身會相應減小,轉彎靈活安全,上坡下坡時容易控制速度。寸軌列車速度較慢,平均時速約20-30公裏。與馬幫相比,中車和小火車都是速度極快的,不僅跑得快,拉得也多。但從1921開始,雲南出現了高速公路,相比汽車平均時速30-40公裏;而且周圍有很多火車;“火車沒有汽車快”是有目共睹的。雲南準鐵路大火車的速度並不比小火車快多少。貴昆線和成昆線是雲南較早的兩條準軌鐵路。壹出昆,兩條線路都先後遭遇高山峽谷,尤其是成昆線。“橋工程”是成昆鐵路最大的特色:兩座山之間的橋,過橋鉆洞,留洞過橋,架橋洞連橋。平均長度為2.5公裏的隧道。最密集的是峨邊站到五四河站的路段,48公裏的線路沿線有34公裏的隧道,被稱為“地下走廊”。有壹座橋平均長1.7 km,“壹線天”單孔石拱橋長54米,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石拱橋。金沙江大橋是國內最大的單跨鋼桁梁鐵路橋,跨度192米。橋隧占全線總長度的46%,仍是世界鐵路工程中橋隧數量最多的鐵路之壹。由於地質的復雜性,它也被稱為“地質博物館”。進入四川盆地,列車提速明顯,時速可達80公裏。相對於時速50-60公裏,就成了另壹件怪事:“雲南的火車沒有外省的火車快。”不僅如此,有些地區為了從山腳爬到山頂,把鐵路修成了螺旋狀,繞著圈爬。在某些地區,需要在列車尾部增加壹個機車。前面的機車使勁拉,後面的機車使勁拉。轉彎的時候,前車的人可以看到車頭在拼命。所以,所以,能快嗎?敢不敢趕緊?!“欲速則不達”。2月,1987,昆明至上海的61次快車深夜在雲南宣威段被顛覆,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據說這是因為車速過快,轉彎時離心力急劇增大,導致列車脫軌,震驚中外。這就是“快”的教訓。那麽火車有多慢呢?以米軌為例,從昆明到開遠需要8個小時左右,而普通汽車需要5個小時左右。現在高等級公路開通,汽車只要3-4個小時,快了差不多壹倍。今天,小火車已經停了。車頭被放進倉庫,安息了,只剩下鐵軌,還躺在山裏。車站鐵軌盡頭,雜草叢生,蟲蟬鳴叫。金湖岸邊,舊鐵軌猶存,時常有戀人在壹邊,踩著單軌,相互扶持,跌跌撞撞。過去的鐵路現在變成了愛情小徑。據說當地政府打算恢復市區小火車的運行,使其成為壹個旅遊項目。不知是否可行...但是開遠已經建了壹個火車博物館,火車發展史就在裏面。如果有機會,不妨帶孩子來壹次愛國主義和人類科技文明之旅。
六怪:巴巴叫餌塊。
“餌塊”是大米制成的食品的專用名詞,《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餌、粉餅”。"誘餌的話語像玉壹樣堅定。"制作時,先將大米蒸熟,再搗碎,以保持大米原有的面筋,制作出來的食物就是“餌”。
雲南的筒狀、卷狀餌塊屬於“年貨”。雲南人過年離不開魚餌。春節期間互相制作、食用和發送誘餌是壹個古老的民間習俗。餌塊是昆明官渡最好的,尤其是官渡。用純凈幹凈的寶祥河水和飽滿明亮的官渡大米制成的餌料,潔白細膩,筋骨好,軟糯。“我瞥了壹眼口袋裏的裙子,我去市場上傳呼誘餌塊。”
餌塊的醬料,昆明人最喜歡的醬料是芝麻花生醬,香甜可口。g有芝麻花生醬,甜醬,辣醬,甚至還有雲南豆腐做的餌糊,甜醬,辣醬,甚至還有雲南豆腐做的餌糊。從“魚餌絲炒雞絲”發展到了壹塊鹵餌,而端氏街最有名的壹塊鹵餌,色澤鮮艷,紅潤清香,油而不膩。
大理巍山“巴肉餌絲”可謂“杜餌塊”。肥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瘦肉不用刀切絲,筷子壹戳就會分解。壹位巍山市民在昆明市唐爽路開了壹家小店。知情人上門吃飯,香餌汗流浹背,臉頰牙齒都香了。
除了鹹水煮餌,還有甜的。比如用甜白酒煮的“甜白灑餌塊”,用絞白糖煮的“絞餌塊”,還有“牛奶煮餌塊”都很受甜食的歡迎。類似於Xi安的“羊肉泡饃”,把魚餌塊切成塊烤熟,再碎成塊泡在雞湯裏,類似於Xi安的“羊肉泡饃”,風味獨特。
餌塊中間是壹塊紅燒牛肉,有“雲南漢堡”美譽的餌塊產品也是絕活!
七怪:不談歌反而。
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有無數人用歌曲來抒發感情,決定終身大事。
電影《五朵金花》就是最好的寫照。以歌代詞是雲南很多少數民族傳遞信息的壹大特點。歌曲具有傳播功能、教育功能、禮儀功能、抒情功能和敘事功能。雲南山高谷深,河流縱橫交錯,通訊不便,流通不暢。在“隔山相望”的情況下,唱歌要實用、有效、好聽得多。而且高亢激越的歌聲穿透力很強,可以跨越山河,快速快捷的傳遞信息。
許多少數民族使用這種原始的信息交流方式進行日常交流。久而久之,歌唱又增添了娛樂功能,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壹。
雲南少數民族的歌唱習慣也是傳統文化、歷史、宗教的積澱。在原始宗教的崇拜和禮儀中,歌舞既是宗教活動的壹種形式,也是宗教活動的內容之壹。人們通過歌舞表達對上帝的敬畏和對未知的祈禱。“只說不唱”是原始宗教的遺風。它貫穿雲南各族人民的生活,滲透到生產勞動、婚喪嫁娶、喜怒哀樂的各個領域。哈尼族對歌舞的癡迷表現在,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隨身攜帶樂器,到了“不唱歌嗓子都發黴了,不跳舞腳都麻了”的程度;
阿昌族的格言是:“知三則哭滿山,阿昌族三則唱滿山”,“阿昌族倔強,不哭則唱”;彜族人無論是慶祝節日還是建房狩獵,都要載歌載舞。
雲南少數民族的歌唱形式不僅是原始宗教儀式的殘余,也是與柴米油鹽同等重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所以,說到雲南,妳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麽叫唱得比說得好。
在雲南,生死崇拜要唱,愛恨情仇要唱,生活勞動要唱。可以說,歌唱比言語更接近人的表達本性。
八怪:房子籠罩在空氣中
蓋樓都是“拔地而起”,房子貼地越緊,就越實用,越穩固。在雲南,我們要“從地上”蓋樓房,在空中蓋房子。住在樹上,在空中蓋房子,已經得到專家的驗證。雲南的“南”字是建在空中的房子。上面的“”是覆蓋在屋頂上的草,中間的“”是由兩根柱子支撐的屋頂,下面的“”是支撐在地面上的屋梁、樓板和另壹根柱子。再來看“南”字為“”,篆書“南”字為“”。它們的造型更像是空中建築,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俗稱高架屋。最早的“南”字與甘蘭有關,這裏原是古人“甘南”之府,南方有個“甘蘭”,所以說到甘蘭,就是南方的意思。最早的幹欄其實指的是建在樹上的房子,像鳥窩壹樣,從滄源佤族的古代巖畫中可以直觀的看出。在雲南許多地方出土的文物中,多次發現甘蘭式建築的痕跡。在雲南很多地方,幾千年前雲南人的祖先就住在這種用竹木在空中搭建的幹欄建築裏。甘蘭應該包含了從“巢居”到“築居”的含義:“鳥巢———“樹巢”“築木為巢”“架空層”,這是對甘蘭建築發展過程的直觀描述。甘蘭風格的房子分為高層建築和低層建築。在高層建築的底層,可以飼養牲畜,堆放雜物,而在低層建築上,除了壹大堆柱子,什麽都沒有。
甘蘭建築是雲南各族人民在長期與自然打交道、反復磨合中創造的最佳住宅設計方案——傣族的各種竹樓,彜族、怒族的“落地”房屋,景頗族的“短腿竹樓”,壯族的“吊腳樓”。特別是在炎熱、潮濕和多雨的地方,幹柵欄建築具有明顯的優勢。在亞熱帶地區,經常是大雨和大太陽輪流值班。空氣中濕度大,洗好的衣服幹不了,身上的熱汗流不出來,很難受。住在木竹搭建的房子裏,建築懸空在下面,風可以從四面八方吹來,可以最大限度的讓房子幹燥透氣。屋裏的人,光著腳在涼涼的竹皮做的地板上,席地而坐,喝幾口涼茶,自下而上,由內而外的降溫。
傣族人通過民歌唱出了對這種建築的喜愛:“走進竹林是黃的,/選壹些來蓋房子,/不要磚瓦,/冬暖夏涼。”幹柵欄建築有幾個優點:避蟲避獸,防洪抗震。竹木框架連接處使用榫頭和銀錠,可以增強建築框架的整體性,從而減少構件倒塌傷人。傣族地區關於空中建房的起源,民間大致有三種說法:第壹種是“孔明說”。傳說孔明率軍南下後要回成都,當地傣族人舍不得放他走。孔明先生也非常感動。他看到當地的房屋破破爛爛,不成形,經常被山洪和暴雨沖毀。他靈機壹動,在地上放了幾根筷子,摘下帽子戴上,讓大家按照他帽子的形狀蓋房子。從那時起,當地的傣族房屋就按照孔明的帽子形狀建造。二是“鳳凰論”。有壹天,傣族神帕雅桑木看到壹只鳳凰站在地上,翅膀展開,低頭垂尾,前後左右都是斜面,而腳又細又長,立在地上。他立刻靈機壹動,決定建壹座這樣的房子。房子四周都是斜坡,地板離地面很高。所以不管天上風怎麽吹,雨怎麽下;無論地下水怎麽滴,無論動物怎麽爬,天地之間的房屋總是和平的。傣語稱這種建築為“非常”、“烤哼”,意為“展翅的房屋”。這其實反映了人從動物身上獲取生存技能的仿生能力。三是“動物論”。帕雅桑木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心地善良。洪水泛濫時,他拯救了壹切。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各種動物都捐出自己身體的壹部分,為傣族首領蓋房子。所以在戴家的房子裏,有“狗柱”、“龍梯”、“白鷺柱”、“狗脊梁”、“象舌”、“貓下巴”等名字,壹直沿用至今。這生動地說明了在過去的歲月裏,人與自然界萬物的關系。
《空中樓閣》欄目的搭建過程。蓋房子是戴壹生中的壹件大事。首先要選好吉地,用犁和耙把石頭地基壓平夯實,然後開始用柱子架梁。因為建築是在空中搭建的,所以立柱就成了關鍵,這個過程在立柱豎立之前要經過選柱、迎柱、洗柱。壹般來說,傣竹有32根柱子,主要是中柱。選擇中樁是壹件嚴肅而隆重的事情。要選壹棵挺拔的樹,樹放下來就要直接倒在地上,不能被絆倒。纏繞著藤蔓的樹不能做柱子,否則房子建好後,請來的媳婦會“開門”,用城裏人的話說就是第三者插足。柱子從山上運進村裏,家裏人會迎著它潑水祝福。我為什麽要洗歡迎我回來的柱子?傣族民歌中唱道:“洗去灰燼,洗去汗水,/洗去兇多吉少,/使屋欄更堅固。”該列應該首先居中。有人說壹般有八個中柱,分為男柱(“邵巖”)和女柱(“韶南”),立柱時要穿男女裝。有人說中間靠近臥室的那個是中央柱子,這個柱子樓下壹段不準拴馬,樓上壹段不準靠人,也不準掛東西釘釘子,只有老人死了。臥室裏的壹根柱子叫邵寬。據說上門的新叔叔思念父母,靠在這根柱子上發呆,是女婿解除後顧之憂的支柱。建樓梯。前面提到的“動物說”裏,說的是各種鳥獸來幫戴家蓋房子。當初人們不會造樓梯,就把兩條老龍和七條小龍盤成壹個梯子樣式給大家看,所以戴的樓梯壹般都做成九級。樓下壹般用來養牲畜,堆放柴火等雜物,礁石等“重”家具。現在它們也被用來停放自行車、手扶拖拉機等。,有壹天會被改成車庫。爬上木梯,可以看到走廊的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