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說,中國西南地區環境復雜,山路崎嶇,氣候多變。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馬幫車夫走著險路,過著雄偉的海關,睡在人煙稀少的山裏。通常需要壹兩個月才能回國。在這漫長的旅途中,羅國大米是他們的日常飲食。
趙說,商隊壹般有兩種組織形式;壹個是專業的馬幫,壹個是臨時的“黑幫”。大型商隊組織嚴密。大篷車壹般有“大鍋頭”、“二鍋頭”、“三鍋頭”,由趕馬人組成。他們在大篷車中履行各自的職責。其中,“大鍋頭”是商隊的領隊,“二鍋頭”是商隊的二號人物,協助大鍋頭處理事務,“三鍋頭”負責管理商隊的經濟收支賬目和生活。臨時“幫夥”要求壹人身兼數職,約定出發前見面,行程中雙方各帶壹個用餐用具,並“寄宿”同行。
介紹完馬幫的基本組織後,只見趙拿起壹個黑漆漆的鍋,先把洗好的米倒進鍋裏,等米整平後,把土豆鋪成小塊,最後在土豆裏填滿火腿。做完這些後,趙把放在壹個藏式火爐上。
他說:“過去住在雲南壩區和山區的少數民族喜歡做羅國大米。壹般來說,羅國被支撐在火坑上的鐵三腳架上,有些被支撐在三塊石頭或土磚上。這些地方的火坑常年不滅,又因為長期生產煙花,室內漆黑壹片,火坑上的羅國自然也不能幸免。然而,商隊司機都在野外做飯,煮羅國大米的柴火是隨手撿的。大篷車也有吃飯的規矩。壹般商隊往哪個方向走,生火做飯的鍋堆就要朝哪個方向,柴火也要朝同壹個方向燒,禁止燒柴火。”
羅國在火坑上被煮了將近半個小時。趙打開鍋看了看。他說還沒好,想換種方式繼續燒。這壹次,燒了四個星期。原來,馬幫飯是掛在火上煮的。他想盡可能地還原真正馬幫飯的原味。最後壹個環節,把整個飯鍋翻了個底朝天。這是在飯鍋四周燒烤,讓煮出來的飯熟的均勻。
十分鐘後,趙又檢查了壹下,才確認米飯終於做好了。開蓋的壹瞬間,米香夾雜著臘肉的相,香氣撲鼻,刺痛味蕾。“以前馬幫在路上吃飯的時候,馬鍋頭是坐在飯鍋對面,背對著要走的方向。大鍋頭第壹個加米。加米的時候要把最上面壹層鏟平。千萬不要在飯碗裏挖深坑。飯後的勺子要平放在背上,千萬不要翻過來。”趙對說道。
“趕馬人中間吃喝,叫‘開光’。吃飯不要泡第壹碗,坐下不要把腳伸直。吃得快的人,也就是第壹個吃完的人只洗筷子,最後壹個吃完的人還要洗碗,還要洗鑼鍋。銅鑼鐵鍋不能翻,翻餐具不吉利。誰翻了餐具就罰請他吃飯或買香消災。”
“因為以前商隊走的路太險惡了,經常能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馬夫們有點迷信。不僅每座廟都拜,祈求神靈保佑,商隊裏也有很多禁忌。比如燈亮著的時候,飯勺不要放在鍋裏。如果有人不小心把飯勺放進了鍋裏,就會被認為是馬過河的時候可能掉水裏了。不能把勺子敲在鍋邊,否則可能會發生爭吵和打架。“掐”的時候,馬幫裏的馬鞍也要放下來,表示可以壹路順風順水……”
我們壹邊品嘗馬幫的大米,壹邊聽馬坡頭講述馬幫的歷史文化。在馬坡頭的故事裏,我們想象著成千上萬的商隊,唱著小調,響著駝鈴,沖破險惡的橫斷山脈,走過滇西北的蠻荒,默默地走在茶馬古道上,跨過千年前的世界屋脊...
我是夏夢。我不跟風做白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