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廣州老班長的食譜

廣州老班長的食譜

1950年春,湖北大冶縣,壹個叫朱其勝的鐵匠帶著徒弟到村裏為農業合作社打農具。很久沒有進城的朱其勝看到鎮公所辦公室的墻上掛著壹幅毛澤東的彩色畫像,心裏產生了壹種奇怪的感覺。

平時,朱其勝經常和村民們討論毛主席。領導大家翻身做決定的是毛主席,但他沒見過毛主席,自然不知道毛主席長什麽樣。這時,當看到這幅被村民們稱為“救世主”的畫像時,朱其勝覺得越來越眼熟,好像在什麽地方見過,但壹時想不起來了。

突然,他突然想起來,激動地說:“這不是我哥哥跑嗎?”

原來,朱繼生40年前在湘軍新軍時與毛澤東是戰友,毛澤東能參軍,還是他出的保,但當時朱繼生只知道毛主席叫毛潤之,不知道毛澤東。

經過反復確認,毛澤東的字是潤之,可以肯定這是他以前的戰友。

晚上回到家,朱繼生壹夜睡不著。不要說他以前的戰友已經是壹個國家* * *,他就是壹個普通人。有消息也令人興奮。他能睡在哪裏?

想到這裏,朱其勝爬出床,連夜給毛主席寫了壹封信,試圖談談他們的戰爭友誼。想想看,他們已經快40年沒見面了。

然而,壹封信發出去後,就像壹片樹葉落入大海。沒有消息時,朱其勝從不放棄,連續寫了幾封信,但都石沈大海。

朱其勝不知道是信沒有到,還是毛主席已經忘記了他這個老戰友?

直到第六封信寄出,毛主席才收到,據說是湖北省委書記李先念轉交的。

當時灰心喪氣的朱其勝已經放棄了給毛主席寫信的念頭,卻意外地在8月30日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1952。

這是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壹封信,內容如下:

當他打開信封時,朱其勝的眼睛已經濕潤了。“他升職的兄弟”這幾個字讀起來很親切。他在軍營的時候,毛澤東也這樣叫過他。他激動地說:“潤哥做了這麽大的官,還沒有忘記我這個小老百姓。”

回憶起兩人並肩戰鬥的歲月,朱其勝感慨萬千。

朱其勝出生在湖北大冶縣劉仁燕山村煙店朱灣的壹個農民家庭。由於家庭條件困難,朱其勝利用身體好的優勢,在別人的鐵匠鋪裏當了學徒。

因為現在電焊比較普及,所以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以前打鐵有多辛苦。完全是體力勞動,壹般身體真的承受不了。

朱其勝很小的時候就在壹家鐵匠鋪當學徒。他不僅沒有工資,還得做各種最辛苦的工作。朱其勝18歲的時候,受不了老板的打罵,逃離了鐵匠鋪。

走投無路的朱其勝在1909加入了新軍,也就是後來的湘軍趙恒惕部。朱其勝因為長期高強度的勞動、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勇敢的戰鬥成為了壹名班長。

不幸的是,朱其勝患有文盲,他的推廣是困難的。清末新軍模仿西方的訓練方法,連編制都差不多。只有上過陸軍學校的人才能當軍官,入伍是排長級別,而士兵和軍官是完全不同的。士兵最多能當班長,再想升排長就難了。

在舊社會,士兵被稱為“丘八”,意思是沒有誌氣的人和軍官完全不同。所以到了1911年,朱其勝還是班長,月薪8兩。

1911年,隨著各地反清起義的爆發,革命形勢空前高漲。黃花崗起義失敗的消息傳到了湖南。正在學習的毛澤東看到它時非常興奮。後來他回憶說:“宣彤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黃興在廣州起義,震驚全國。消息傳到湖南,學生界的革命派躍躍欲試。”

毛澤東立即寫了壹篇題為《打倒清朝》的文章,貼在學校門口,在學校裏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毛澤東建議大家行動起來,壹起支持革命,還和壹個同學帶頭剪掉了辮子。

19110 10 10月10,武昌起義後,辛亥革命爆發,毛澤東再也無法忍受,於是打算棄學從軍,到武漢參加革命軍,幫助革命成功。

年僅18歲的在未與家人商量的情況下,向同學借了壹些路費,並邀請同學郭子才、毛從長沙出發,趕赴武漢參加新軍。

當毛澤東興高采烈地抵達武漢時,出現了壹個問題。原來他報名參軍需要壹個擔保人。當時在長沙讀書的毛澤東滿懷熱情地前來參軍。他哪裏想到軍旅套路這麽深,還需要擔保人?

在長沙,自然有很多辦法找幾個人擔保。這是漢口,陌生人,他們是學生。哪裏可以找到擔保人?

如果就這樣回去,毛澤東顯然不甘心,因為毛澤東很多學生都加入了學生軍,而毛澤東認為學生軍成分太復雜,成不了大事,又想加入正規軍,直接拿槍打更直接。

聽說漢口的街道很濕,我費了好大勁向朋友借了壹雙雨靴。現在,如果我回家,回到長沙,我該對妳說些什麽?

於是毛澤東和負責招生的人爭論:“我是學生,很多學生都加入了學生軍。這裏只有我壹個人。我能保證誰?”負責征兵的軍官堅持說按照規定不允許他參軍,於是兩人在營地裏大聲爭吵。辯論是毛澤東的強項,而負責招募的官員立刻變得毫無意義。

這時,朱繼生正好路過,毛澤東的辯論引起了他的註意。他詢問了毛澤東的個人情況,於是他叫另壹位戰友彭友生為毛澤東擔保,毛澤東以毛潤之的名義參了軍。

本著誰保證誰負責的原則,毛澤東加入了朱其勝和彭友生的班級,朱其勝任班長,彭友生任副班長。毛澤東收到了壹支漢陽造的舊步槍,正式成為壹名士兵。因為毛澤東是個學生兵,所以他參軍的工資是六兩,只比班長朱其勝少兩兩。

對於這段當兵的經歷,毛澤東在1936接受斯諾采訪時說:“在我的班裏,有壹個湖南礦工和壹個鐵匠,我很喜歡他們。”這個“湖南礦工”叫彭友生,鐵匠叫朱其勝。

為什麽毛澤東喜歡他們兩個?其實是有原因的。在中國的舊軍隊裏,軍官和士兵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等級,我上面已經說過了。其實老兵和新兵也有兩個檔次。往往壹些老兵年紀大了就會欺負新兵。

想當年毛澤東才18歲,連書都沒寫完。他只是個孩子,卻很懷念這段軍旅生涯,說明他從來沒有被欺負過。

以毛澤東的青春活力,在部隊裏怎麽可能不受欺負?

當時很多兵痞在各地興風作浪,當地政府也沒辦法。毛澤東站起來和他們爭論。有壹次,壹個兵痞從巷子裏壹個老婆婆的攤子上拿了兩包煙,轉身就走。

這在當時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壹個軍紀松弛的社會,當地政府無法控制持槍士兵。毛澤東見到他後,直接攔住了他,並強迫這個兵痞交了錢才放他走。

這個兵痞認識毛澤東,所以他懷恨在心。他經常試圖利用這個話題,並等待機會報復毛澤東,但毛澤東並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因為朱其勝和彭友生照顧他!

朱其勝對毛澤東的照顧無微不至,因為新軍是臨時征召,但戰局尚未決定,當局又沒有足夠的後勤能力,導致毛澤東在天氣轉冷後收不到棉衣、棉被等禦寒裝備。

朱其勝看到後,把他的新軍裝送給了毛澤東。晚上睡覺沒有被子,就和毛澤東擠在壹張床上,讓毛澤東冬天不感冒,平穩度過。

軍訓開始後,毛澤東也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學習,刻苦練習。看到這種情況,朱其勝和彭友生經常教他做壹些示範動作,幫助他提高軍事技術。

壹名普通士兵通常需要三個月到六個月才能完成在新兵營的訓練,但毛澤東只用了壹個多月就掌握了基本的軍事知識和基本的戰鬥技能。

這除了毛澤東個人的軍事素養外,也離不開朱吉生和彭友生的幫助。正是這兩位大哥的照顧,使毛澤東進步神速。

有時毛澤東沒有時間擦槍,朱其勝就幫他擦槍。正是這種對弟弟的關心讓毛澤東很快融入了軍隊生活。

許多人可能想知道為什麽朱其勝和彭友生喜歡毛澤東。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壹個最簡單的原因是毛澤東有壹種文化。那時候當兵的人沒文化。壹些士兵從家裏寫信,所以他們請毛澤東閱讀。如果他們想給他們的家人寫信,毛澤東給他們鬼信,教他們讀和寫。

朱繼生只在私塾學了三年,根本不認識幾個字。正是由於毛澤東的教導,他學到了很多知識。過了幾個月,朱繼生已經能看報紙了。

後來,朱其勝說:我後來能記賬、寫書、做生意,多虧了當時毛潤之的幫助。

毛澤東在軍隊中很受歡迎。除了識字,他還有壹項絕活,就是會講《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裏的故事。

現在這些名著大家都讀過,但在舊社會不是每個人都讀過。那些不識字的人只能通過講故事和唱戲來說話,而毛澤東從私塾時期就開始讀這些書,經常給同學們講。他對這壹套非常熟悉。

軍營生活很無聊。聽毛澤東講故事和歷史是壹大樂事。人們稱毛澤東為“書生兵”。

這樣有文化又樂於助人的年輕壹代,誰能不喜歡?

就是在這樣的日子裏,雙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在戰場上,朱其勝救了毛澤東。

雖然朱其勝和毛澤東的軍隊沒有正式與清朝軍隊作戰,但他們在軍隊中的日子並非完全沒有風險。

有壹次部隊向萍鄉進軍,途中,毛澤東的小腿疾病復發,潰爛出血,疼痛難忍。舊軍隊的士兵跟不上隊伍就直接開除,不像後來的紅軍紀律嚴明,不能拋棄戰友。

作為班長,朱其勝不忍心離開毛澤東,因為在這片廣袤的山地和平原上,受傷的士兵如果得不到照顧就犧牲了。

朱繼生把隊伍交給了副班長彭友生,帶上了毛澤東。雖然離開了大部隊,但他從未離開。

最危險的時候是他們剛到壹個村子,壹群敵人跟著他們。見他們跑不掉,朱繼生拉著毛澤東進村躲在排放汙水的下水道裏。敵人搜了壹圈就走了。

朱吉生帶著毛澤東去追大部隊,就這樣在山裏走了壹個多月。當他吃不上飯時,他就去人們的家裏乞討。終於在1912到達江西省萍鄉市新軍接收遣返站。毛澤東住進了軍醫院,很快就康復了。

可以說,沒有朱其勝的照顧,毛澤東的處境非常危險。

許多年後,毛主席回憶起他在部隊的生涯。他開玩笑地說:“不是吹牛,單教練、排球教練,甚至教練、營也進行過實地演練。後來南北和談,他們不讓我幹了,就成了外行。當時,程潛是老師,主任是譚。他手下有四個師,程潛是壹個師的老師。”

然而,就在朱吉生和毛澤東準備在戰場上推翻封建統治的時候,傳來了南北和談的消息。南京臨時政府解散,袁世凱當上了總統,篡奪了革命果實,朱繼生和毛澤東所在的新軍部隊也被勒令就地解散。

這使毛澤東對革命軍非常失望。表面上看清政府被推翻了,革命成功了,但實際上並沒有根本的改變。後來,毛澤東說:“我以為革命已經結束了,所以我離開了軍隊,決定回去學習。

半年的軍旅生涯對毛澤東來說是壹筆寶貴的財富,不僅磨練了他堅強的意誌,使他在後來的革命活動中從不懈怠,也使毛澤東對軍事有了壹定的了解。後來,他得以擔任中國人民軍總司令,指揮軍隊作戰。

也是在這半年的軍營生活中,我認識了兩位親密戰友!

1912年,毛澤東、朱其勝、彭友生各領了三個月的工資和遣散費,決定回原籍尋找出路。在長沙火車站,三個年輕人握手告別,回歸正常生活。

軍旅生活通常是艱苦單調的,但如果有壹群誌同道合的戰友,那壹定是難忘的,友情也是最珍貴的情感。

毛澤東開車回長沙,考入湖南第壹師範大學,最終走上了偉大的革命道路。

然而,朱其勝並沒有如此雄心勃勃。他回到家鄉,繼續做他的鐵匠。畢竟,這是壹個手藝活。他能吃飽飯,還存了些錢買了幾英畝地。

由於通訊不發達,朱其勝和毛澤東已經告別了40年。如果不是到處都是毛主席的畫像,他不會認出毛澤東就是毛潤之!

1952年秋,朱其勝接到毛主席的信後,帶著毛主席的親筆信和錢,登上了去北京見毛主席的火車。

朱其勝壹路上都很緊張。見到毛主席應該說什麽?

雖然他曾經是最親密的戰友,現在毛澤東是總統,而他只是壹個老鐵匠。

抵京後,朱其勝被安置在中南海。三天後,中南海的工作人員把朱其勝帶到了壹個四合院。

毛澤東從那裏迎接他,握著朱其勝的手,高興地說:“我們見面太晚了。彭友生去年春天寫信,我給他回信。妳為什麽不早點給我寫信?收到信後妳應該早點來!我多麽想見到我的老朋友。”

兩人聊了很多自己在新軍的時光,也聊到了另壹位戰友彭友生。

他說著,兩個人壹起走進了書房。朱其勝看到滿滿壹書架的書,想到毛主席教他讀的書,非常感慨地說:“主席,妳還喜歡那樣的書。”

毛主席親切地說:“不要叫我主席,叫我潤之,叫我毛澤東。”

然後毛主席坐到椅子上,看著桌上的書說:“新中國成立不久,什麽都是壹片廢墟。我工作很忙,不得不抽時間看壹些書。”

妳知道,當我住在毛澤東的軍營裏時,我幾乎每天都要看報紙,我每月工資的很大壹部分都花在了報紙上。想到這裏,毛澤東說:“雖然我們在新部隊只共同生活了半年,但我仍然記憶猶新,特別是妳和彭友生給我的關心和幫助。那時候我還是個學生,不習慣軍隊生活。妳像兄弟壹樣關心我。”

朱其勝壹聽,趕緊說:“不不,妳關心我們。”“妳像老師壹樣教我們讀書寫字,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兩人已經很久沒說話了,秘書過來通知主席時間到了。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很忙,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很多,接待客人的時間有限。

但是,我回憶不完當兵期間發生的事情。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戰友情”吧!

為此,毛澤東堅持要離開朱其勝吃飯,並說:“我們第壹次見面,壹定要在這裏吃壹頓飯,否則就不像老朋友了。”

是啊!從1912到1952,40年了,怎麽說都不夠。

為了招待朱其勝,除了常規的三菜壹湯,毛澤東還讓廚房專門準備了壹道“硬菜”,就是毛主席最愛吃的紅燒肉。1912部隊散夥的時候,大家湊錢好好吃壹頓。大家都知道毛澤東喜歡紅燒肉,所以特意點了這道菜。

兩個人又壹起吃飯聊天,仿佛又回到了軍營的生活。飯後,毛主席告訴朱其勝,他工作忙,不能天天陪他。壹定要讓他在北京多呆幾天,玩得開心。當他有空時,他們會再談。

壹周後,毛主席又邀請他聊天。這壹次,毛主席笑著說:“這幾天過得好嗎?今天,我請妳談談那裏的情況和群眾的想法和要求。”

作為壹個粗人,朱其勝把他所知道的全部告訴了毛主席,以便主席能夠了解基層社會的情況。

壹個月後,朱吉生在思考家裏的情況時,向毛主席告別。臨走前,毛主席讓他的秘書給他500元作為差旅費和生活補助。

當時毛主席每月工資只有600多元,這是壹筆非常大的數目。朱其勝拒絕接受,他沒有為革命做出貢獻。生活不是特別困難,擔心主席給自己花錢。

毛主席說:“這是我的稿費。可以用。”

朱其勝不再客氣,帶著錢離開了北京。

回到武漢後,朱其勝認為反正自己的錢也夠用了,就用毛主席給他的500元錢作為資本,把漢口橋口附近修傘、修鞋、修鍋、修桶的工匠召集起來,成立了“和平油布傘廠”,朱其勝當了經理。

朱其勝設立這個工廠的初衷並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讓工匠們得到壹些照顧,為社會提供壹些便利的服務。

朱其勝經常對工人們說:“毛主席號召我們組織起來,我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無組織、分散了。我們壹定要把廠裏搞好,然後去北京向他老人家匯報。”

1954夏末,朱其勝帶著“和平油布傘廠”的照片再次進京拜見毛主席。毛主席很高興再次見到這位戰友,拉著他的手說,妳真好。我只是想在下面多了解壹下妳的情況。這次妳需要詳細說說。

聽說朱其勝用他資助的錢開了壹家工廠,他很高興地說:“很好,這家工廠不錯,有點社會主義精神。”

在京逗留壹段時間後,朱其勝告別毛澤東返回武漢。臨行前,毛澤東告訴他可以多來北京,或者有空時給他寫信。

朱其勝感動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毛澤東也動情地說,“我不會忘記妳的。如果妳有困難或要求,請隨時告訴我,我會想辦法為妳解決。”遺憾的是,離開北京後,朱其勝再也沒有見過毛主席。1956年夏,朱其勝死於漢口。

但對於這位老班長,毛主席壹直很關心,毛主席和壹個鐵匠的交往也成為了壹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