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次我把前壹天晚上吃剩的雞蛋和炒洋蔥放在桌子上。上課前,我給宿舍管理處打電話,讓他們派人來給我換地毯。壹個工人來了,我就去上課。走在路上,我想起我沒帶書,就回頭去拿。打開門,只見老人嘟著嘴,壹邊幹活壹邊忙著用嘴從盤子裏抓剩菜。他見我進來,就板起臉,笑著對我說:“真好吃。”看到德國人那麽喜歡中國菜,我忘了我的意思。雖然被“偷”了,但心裏還是滿滿的美好。我給他壹個臺階,說:“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請繼續欣賞!”然後我就走了。晚上回來,看到“掃蕩行動”真的很徹底,菜都被舔得像人了。
德國人不會吃,首先表現在他們做菜的“書生氣”。如果菜譜上說200克面粉,他們從來不放210克。所以德國的廚房都配有大大小小的量杯和秤,外加壹個鬧鐘。妳要進他們的廚房,妳以為妳不小心進了實驗室。煮壹個雞蛋。德國人也要設置鬧鐘。如果時間長了,他們會害怕失去營養。如果用的時間短,他們會怕不熟。雞蛋要煮黃,軟而不稀,而且剛剛好。所以德國人不會像我們中國人那樣剝雞蛋。而是把它們放在壹個像酒盅壹樣的蛋杯裏,用刀切下來,然後用小勺挖。或者幹脆有個自動煮蛋機,它會按時斷電。我做了餃子香,連樓下的德國同學都來找我取經。我還沒來得及“傳經”,她就跑回去拿筆和書了。我告訴她餡料要放什麽,面條要怎麽拌,但這對按“書”做飯的德國人壹點幫助都沒有。她非要問我面條、肉餡、味精、鹽、油、菜放多少克,水放多少升水。我說什麽做的這麽準確。妳在做飯,而不是做科學食譜。她說,否則,沒有辦法。
我們中國人不僅要吃有營養的食物,還要講究口感、色澤和風味,而德國人只吃科學和營養。不僅蔬菜經常生吃,有時連肉也生吃。他們從專門的商店帶來新鮮衛生的生肉餡,撒上壹些鹽和番茄醬,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菜花不能生吃,就放白水裏煮壹下,再加點調料就完事了。因為德國人做飯不多,學生宿舍的公共廚房幾乎被中國留學生壟斷。德國人壹直不明白為什麽中國人每天要花那麽多時間做飯,而且做飯的時間比吃飯的時間還要長好幾倍。他們寧願坐在餐桌旁聊天,也不願在炊具旁消磨時間。
我們中國人吃飯更註重“內容”而不是“形式”。只要味道好,碗和盤子是什麽材料和形式都沒關系。德國人認真起來吃的都是很普通的東西,他們的“衣服”也不能馬虎。喝啤酒有啤酒杯;妳要換上香檳杯才能喝香檳;餐前、正餐、甜點都有自己的容器,吃壹頓飯還不夠換餐具。請客人吃飯,桌布最好是中國繡的,刀叉最好是銀的,主人的待客之道盡在精致的餐具裏。我們中國人要吃的是大氣。碗碰勺,杯碰杯,只有我們交織在壹起,才有壹種溫暖深情的感覺。當妳在德國人家裏做客時,妳必須放松。妳必須小心使用刀叉,輕輕地放。不要演奏刀叉交響曲。吃得好的時候不要發牢騷,不要吮牙。在德國人家裏吃飯,這是規矩。我呢,德國的飯不多。因為總是被請吃飯,所以財力不足;老是請我吃飯,我的“修養”不夠。幸運的是,德國人不是靠吃來做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