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麗江美食“吹肝”是怎麽做出來的?味道好嗎?

麗江美食“吹肝”是怎麽做出來的?味道好嗎?

愛“家”

雲南人比全國其他地方的人更容易被稱為“家鄉寶”。

直接說雲南人特別想家。

即使遠在他鄉,也會懷念“家”的味道

臘月進入雲南高原,幹燥的風要吹壹個月,春節前必須準備壹些山珍海味。因此,居住在雲南嶗山腳下和洱海邊的白族同胞會花時間準備美味佳肴。

幾乎家家戶戶都愛做這種傳統的“吹肝”,手藝非凡。做出的“肝吹”色香味俱全。

“吹肝”是大理白族的傳統菜肴,這裏的人幾乎都知道。大理白族人招待外賓,總要上壹道吹肝菜。

吹肝涼片是最簡單也是最常見的吃法。自然風幹吹肝膨脹如饅頭,脂肪收縮成纖維,切面密布毛孔。調料被豬肝吸收浸泡,加上酸辣的蘸水,口感極其爽口,甚至略帶甜味。

這種美味的“吹肝”可以自然保存10個月以上,通常是在壹年中最冷的“三九”時節,這樣做出來的山珍海味才不會變質腐敗。豬肝雖然普通,但要新鮮飽滿,鮮紅,不能破損,否則吹進豬肝裏就會漏出來。

制作“吹肝”的手藝是靠世代相傳的。我婆婆把這門手藝傳給了女兒兒媳。沒有特定的配方,大理白族姑娘繼承了這項手藝。

在大理鶴慶,家家都有看壹眼泉水,那是從玉龍雪山深處流淌的千年雪水。做“吹肝”,首先要用玉龍雪山的雪水把豬肝洗幹凈。然後,勤勞的白族婦女開始準備調料,調料的準備是“吹肝”味道的關鍵。

主料是用我們園子裏摘的辣椒做的辣椒粉,紅紅的,很刺鼻。加上花椒、醋、醬油、鹽,院子裏的山泉水不用高溫煮沸消毒,直接用來調制調料。最後加入濃郁的鶴慶幹酒,在酒精的作用下味道能迅速滲入豬肝。

接下來進入最關鍵的壹步——吹豬肝,這需要肺活量大的男人來做。找個空心竹筒拼命往肝裏吹。吹肝者需要掌握力量和技巧。用力過猛,豬肝會爆漏,漏了就要紮起來。

拍豬肝使氣體均勻分散在豬肝的各個角落,也是檢驗豬肝是否吹得合適的壹種方法。豬肝被吹得像壹只燒壞的肥鴨,然後完成了吹肝的制作。

豬肝吹好後,要把事先準備好的調料往豬肝的氣孔通道裏塞,塞到差不多的時候,外面要塗上壹些精鹽。最後用壹根細細的麻繩,把快要飛起來的豬肝掛在屋檐下,有些像公雞。為了防止肝幹的不均勻,還用玉米粒夾在肝瓣中間,防止沒幹的時候有蛆蟲或者怪味。

冬天被風霜吹後,豬肝的顏色逐漸變深,“吹肝”就可以吃了。“吹肝”可以燉、煮、蒸、炒。

到了春節或者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分分鐘就能上壹頓美味。“吹肝”的調料也是精心準備的,需要加入蔥花、蘿蔔、楊梅等香料。吃的時候又香又酸,口感悠長獨特,回味無窮。難怪,這種美味成為當地白族人民招待客人的上品。但吃“吹肝”時,當地還有壹個習俗,每位客人只能吃六片。

相傳唐朝初年,雲南洱海居住著六個民族部落,史稱“六詔令”。他們是白族的祖先。每年向唐朝進貢時,每詔總有壹禮,唐朝的回禮也是每詔壹禮,六禮。所以按照祖先留下的習俗,白族同胞壹直流傳至今。而且這裏的白族同胞都熟悉漢語,他們用漢語的諧音字來豐富自己的生活——“6636,有福了,有福氣了”來慶祝。

壹頓美食,包裹著壹些情懷,夾雜著壹些文化,在季節更替、成長離別之際,給高原人民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壹個旅行者永遠不會忘記。

高原、山林、峽谷地貌特征明顯的雲南,自然食材豐富多樣,食物簡單直白,是雲南菜最主流的做法。“吹肝”,雲南人食譜中的“另類”,制作工藝復雜,需要時間沈澱。它們承載著雲南人的歲月記憶,包裹著鄉愁、鄉愁、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