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7世紀,意大利面壹直是富人們享用的佳肴。後來在那不勒斯出現了機械壓面機,生產成本降低了,普通人也能吃上意大利面了。那不勒斯城的窮人們幾乎頓頓都要吃面,所以有人叫他們吃通心粉的民族。在19世紀晚期,大量生產面條的新機器出現了,面條的種類和形狀也越來越豐富。
當然,大家都知道,意大利面必須有沙司醬來配。最早的沙司醬是豬油和奶酪,富人們則用糖和肉桂。番茄沙司到19世紀才成為意大利面的佐餐佳料。別忘了,番茄是被西班牙人從美洲帶入歐洲的,幾年後,它才開始在意式美食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妳打算去羅馬旅行,壹定別忘了去那兒的面食博物館看看,詳細了解壹下意大利面的歷史。
現在的意大利面,包括在北京能吃到的意大利面,基本上都是幹面。意大利法律規定,幹面條只能用硬質小麥粉和水做,不能摻其他東西。幹面條的形狀多得數不過來,大多數是根據形狀命名的,比如farfalle(蝴蝶形面);conchiglie(貝殼面);spaghetti(細面);penne(管形面);orrichiete(小耳朵面),很像中國的貓耳朵面食。
與此相反,意大利北部常吃的新鮮面條是用雞蛋和壹種特殊的小麥粉做的。這種小麥粉在北京的有些超市也能買到。在北京,有些意大利餐廳也有新鮮面條,而且總是打出自制的名頭,但大家不壹定知道這到底是什麽東西。所以,如果妳有任何疑問,壹定要問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