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倒思維中的墻》這本書裏,作者用經典的方式講述了壹個故事:
楊梅,前某知名企業人力資源經理,事業有成,收入不菲。婚後全心全意做家庭主婦。
每天晚上,楊梅最期待的就是看到丈夫回家。為了給老公做晚飯,每天研究菜譜,準備壹下午。但是老公打了個電話:“親愛的,妳晚上不能回家。請先吃飯。”楊梅恨恨地說:“妳不回來,我就不吃!”丈夫認為這是憤怒。晚上十點回到家,看到的是壹頓冷飯和壹個已經餓了五個小時,滿腹委屈的女人。壹場激烈的戰鬥不可避免。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不止壹次了。楊梅覺得很委屈,甚至懷疑丈夫出軌。丈夫覺得體貼的妻子不在了。
有很多女性與楊梅相反。他們的經濟條件也很好。他們不需要賺錢養家,但在職場上依然努力賺錢。賺錢使他們實現經濟獨立和尊嚴,使他們在家庭中有更好的地位,使他們的婚姻生活更加幸福。
有些女人不工作賺錢養家。他們賦予賺錢更多的意義:為了更好的生活和更幸福的婚姻。賺錢可以讓女人在婚姻中保持應有的樣子。
2.
壹位老教師,重點大學畢業,後來創辦了多所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大半輩子。他壹生兩袖清風,生活簡樸,衣著樸素,喜歡哈雷摩托車。他最值錢的財產是那輛哈雷摩托車。在別人眼裏,他可以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但他依然很享受每天穿梭於學校之間。
他不需要工作賺錢養家。顯然,他已經不僅僅把終身教育當成養家糊口的壹種方式,這份工作已經成為他的興趣,他的愛好,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如果他養家糊口,他可能會有更多的方式去賺更多的錢,但他選擇了自己最感興趣的方式。
就像羅永浩,如果他想養家糊口,做脫口秀可以賺很多錢,但是他選擇了做錘子手機這條辛苦的路,因為這是他的興趣所在。
有壹種人賺錢的方式很多,但不壹定選擇最賺錢的那種,而是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他們不是為了賺錢養家,而是把工作當成壹生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其中。而他們工作賺錢,也總能保持他們所期待的。
3.
馬雲在撒貝寧主持的《大家說說》節目中說:“錢有什麽用?財富有什麽用?像我們這樣的財富是社會托付給我們的,讓我們更好地管理這筆財富吧。
我從來沒碰過錢,也對錢不感興趣...錢對我來說是壹種資源,妳的錢越多,妳要做的事情就越多。
如果是為了掙錢養家,當年的中國首富馬雲早就該收手了。但是,他承擔著社會責任,他知道他的事業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為了完成社會賦予他的責任,促進整個社會的財富進步,他還是要工作。
也許我們普通人永遠不會理解馬雲的感受,也不會達到馬雲的境界,但是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壹些人,他們工作賺錢不是為了養家糊口,而是出於壹種社會責任感,為了社會進步。而他們打工掙錢,可以保持他們在社會上,在人們心中應有的樣子。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提出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像梯子壹樣從低到高分為五種,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事實上,人們工作賺錢是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有人掙錢是為了生存,有人掙錢是為了養家,有人希望通過掙錢來獲得人們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來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而這應該是最高階層的需求——自我實現。
4.
我們普通人不可能像老教師那樣把工作當成終身的興趣,也達不到馬雲把工作當成社會責任的高度。如果妳問我為什麽工作掙錢,我的答案很簡單:為了自己,也為了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
看到漂亮的衣服,不會因為看到價簽就放回去;妳想學的課程不需要考慮價格;想去哪裏,就去哪裏;旅行的時候不用坐很長的綠皮車,省錢。
父母想買的東西不會為了給我省錢而放棄;我可以帶我父母去他們想去的任何地方。喜歡打牌的媽媽不會因為輸了幾十塊錢而心疼;喜歡各種電子產品的爸爸不會因為價格而舍不得。希望不要因為錢委屈自己,也希望不要因為錢委屈父母。
家庭條件好的女性還在職場上努力賺錢,是為了讓自己的婚姻生活更幸福,保持婚姻中女性應有的樣子;本該安享晚年的人還在繼續工作,把工作當成壹種愛好,為的是保住自己所期待的;馬雲家裏有錢,還在經營企業,因為承擔了這個社會責任,為了保持人在社會上應該是什麽樣子。
電影《熔爐》裏有壹句話,我們努力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無論是老教師,馬雲,還是普通人,我們都是為了滿足自己不同的需求而工作賺錢,但我們的目的都是壹樣的,那就是在世界前進的步伐中保持自己本來的樣子,不被世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