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戰國時期就有火鍋,歷史學家用陶罐當鍋。到了宋代,吃火鍋的方式在民間已經很普遍了。在南宋林鴻的烹飪書《山甲清宮》中,就有和朋友壹起吃火鍋的介紹。到了元代,火鍋傳到了蒙古。到了明清時期,火鍋不僅風靡民間,還成為著名的用野雞做成的“宮廷菜肴”。
火鍋壹般是指以鍋為器皿,用熱源煮鍋,用水或湯煮各種食物的壹種烹調方法。同時也可以參考這種烹飪方法中使用的鍋。特點是邊吃邊煮,或者鍋本身有保溫的作用,吃的時候食物還冒著熱氣,湯汁融為壹體。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菜肴,但主要在東亞特別受歡迎。火鍋吃起來是熱的,麻辣鹹,油而不膩,適合山川氣候。今天發展成了鴛鴦鍋,麻辣清淡,各有所需,根據個人喜好加入不同的湯和食物,老少皆宜,冬季最佳。
典型的火鍋食材包括各種肉類、海鮮、蔬菜、豆制品、蘑菇、蛋制品、主食等。,它們在開水中或特殊湯鍋的底部烹制。有些吃法會蘸調料壹起吃。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壹種是在中國三國或魏文帝時期,當時“銅鼎”是火鍋的前身;另壹種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指的是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
舒威記載,在三國時期,當曹丕是漢朝的皇帝時,出現了銅制的火鍋。人們用火鍋涮豬、牛、羊、雞、魚等肉類,但當時並不流行。後來隨著烹飪技術的進壹步發展,各種火鍋相繼出現。到了北宋時期,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就有了火鍋。到了清末民初,全國各地已經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各具特色。在日本室町時代,火鍋於1338年從中國傳入日本。日本稱火鍋為“犀首燒”,也被稱為“鋤燒”。如今,火鍋已經傳到了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火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浙江等地出土了5000多年前與陶壺配套使用的小陶爐。可以輕松移動,可以算是火鍋的初級形態。北京延慶龍慶峽山容文化遺址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的痕跡。
奴隸社會晚期,出現了小型青銅鼎,高不到20厘米,口徑約為15厘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壹,即在鼎內鑄有夾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有開口,可用於餵炭火。有的鼎腹被掏空以通風,鼎中間有炭盤。人們稱這種鼎為“文鼎”,小巧方便,據說是比較好的火鍋。
漢代出現了壹種叫“染爐”、“染杯”的小型青銅器,其結構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有壹個杯子,上面有食物,容積壹般是250到300毫升;下面有壹個炭火托盤。可以推斷這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
唐宋時期,火鍋開始流行,官員和名人舉行宴會,準備更多的火鍋。
五代時火鍋有五格,即火鍋分五格,供客人涮。那時候火鍋也叫暖鍋,壹個是銅的,壹個是陶的,主要用來煮肉。
品瓷琺瑯花紋火鍋情
到了清朝,各種火鍋配火鍋已經成為宮廷的冬季美味。火鍋是中國壹種獨特的吃法。火鍋的圓形設計使食客融入壹個圓圈,也預示著中國人註重團圓的傳統習俗。嘉慶皇帝登基時,在盛大的宮廷宴會中,除了山珍海味、土地和水,還專門用1650個火鍋招待客人,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火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