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湖南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湖南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湖南過年的習俗有:出天、搶香、關財門、開門燒火、拜六神、關門吃團圓飯、過年點燈、土家族趕過年、開財門打粑粑等等。春節是中國農歷新年,俗稱“過年”、“過年”、“過年”。

湖南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長沙:“年富力強,壹去不復返”

除夕夜,壹棵楓樹(或松樹、栗樹等。)在長沙農村的每壹個爐子裏都燒著,叫做“年菜老”。大年初壹,家家戶戶雞鳴起床,男女老少穿上新衣,由輩分最高的男主人燒香開門放鞭炮,這叫“出青天”,或者叫賺錢。

衡陽:“關金融門”與“搶第壹香”

衡陽地區在春節有其獨特的習俗,30日被稱為“除夕”。今天的午餐極其豐富,也就是所謂的“團圓飯”。晚上接到竈神的命令後,把門關上,這叫“關財門”。把事先準備好的零食、水果擺出來,全家人會圍坐在火爐旁,邊吃邊聊,提前問候孩子不要說不吉利的話,給他們壓歲錢,直到深夜入睡,有的還通宵不睡,這叫“坐月子”

此外,衡陽還有壹個特殊的習俗,那就是佛家會在當晚午夜後去寺廟燒香,尤其是在南嶽廟、雁峰寺和玉木山禹巖寺,因為據說誰先燒香,誰就興旺發達。

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大多數家庭起床很早。首先,他們開門,在祖祠前立案,焚香設祀,以警示祖先和神靈,求得平安,稱為“開財門”。早餐後,保持傳統素食習俗。飯後,父母帶領家人向近鄰或至親拜年,稱為“出天宮”。

株洲:“開門敬六神”

初壹淩晨“開門”後,株洲的男女都穿上新衣,先祭祖,再拜六神(竈神、房檐神、白虎、井神、土地神、財神)。還有壹些遊仙、醴陵、炎陵等縣有自己地域文化和人文習俗的過年傳統。如株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攸縣居田村,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每年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固定播放原生態音樂《唱嘆詞》,壹唱就是四天四夜。此外,株洲農村還有看皮影戲的傳統習俗,正月初壹至元宵節是皮影戲表演的旺季。

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龍燈隨處可見,無論是湘潭的農村還是城鎮。龍燈必須先“接”,即挨家挨戶發請帖,接到請帖的人依次進屋舞龍燈表示祝賀。春節期間,湘潭少數外地人士利用人們發財致富的心理,或“贊美土地”,或“向財神送禮”,稱為“有春”或“大酬賓”。

邵陽:第壹個孩子,第二個郎,第三個女孩。

少陽的團年飯是臘月二十九,意思是春節前的“聚”和“數人”,和今天大家理解的年夜飯的意思不壹樣。雖然過年是30歲,但是用餐儀式分為兩部分:30歲的早餐和初壹,天亮前結束。拜年時還有個順序,“第壹個孩子,第二個郎,第三個四姑娘”。也就是初壹給父母拜年,初二給公公婆婆拜年,初三給姑姑阿姨拜年。

嶽陽:“關門吃團圓飯”

“百裏魚,團圓飯”,除了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嶽陽還在臘月三十吃“團圓飯”,非常豐盛。

嶽陽人非常重視團圓飯。出門的人壹路趕著回家,家人等啊等。吃團圓飯的時候,門要關著,意在防止財寶跑了。飯後放壹個鞭炮,意味著人們已經吃完了年夜飯,可以四處走動了。

常德:春節點燈,“好運高照”

春節期間,常德各地都有在大門口張燈結彩的習慣。現在各單位都流行在大門口綁彩門,裝彩燈,人家過年也會亮燈。

張家界:土家族趕過年。

張家界有很多少數民族。按照土家族習俗,每年過三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農歷六月二十五,十月壹。“趕年”就是提前壹天慶祝新年,年夜飯壹般在臘月的淩晨吃。越快越好。除夕夜,土家族人點燃篝火,圍著篝火跳舞,唱調音歌。

益陽:大年三十燈火輝煌。

益陽農民有句話:“三十火,十五燈”。春節期間,益陽、桃江、沅江、南縣等地也流傳著打“三棍鼓”的習俗。可以只有壹個表演者,也可以兩三個人壹起演奏。表演者壹邊念著順口溜,壹邊用手扔出三根短棍。三根短棍壹樣長,洞內有三枚銅錢,投擲時沙沙作響,有節奏,變化多端。

郴州:加入“對”和“開門”

新年到來時,人們喜歡在門上貼對聯和門神,千家萬戶煥然壹新。春聯包含許多祝福的話語,用來表達人們迎接新年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大年初壹,公雞打鳴,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叫做“開門”。

永州:二十壹,出個主意;尚潔街22號

永州的春節俗稱“過年”,包括從除夕到元宵節的整個時間段。為了過壹個好的春節,通常在農歷十二月下旬做準備。有句童謠說“二十壹,出個主意;二十二、尚潔街;二十三、送廚王;二十四,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剁豬肉(或殺肥豬);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呼嚕;二十九,壹切;三十夜,團圓酒。”永州人在正月初壹出門就稱之為旅行,去當地的土地廟祭祀。當他們回家時,他們折斷壹束樹枝,這被稱為“致富”。

懷化:割“年豬”

從臘月二十三竈王爺菩薩上天,到臘月二十四過農歷新年,懷化市民過年模式正式開啟。在苗鄉,除夕夜,小夥子上山砍“年豬”,年豬不是豬,是壹塊硬木頭。每當夜幕降臨,家家戶戶都會燃起壹把旺火,把這只“年豬”和其他柴火壹起燒掉,然後用這只“年豬”作為引火物,壹直燒到正月十五。在漵浦縣,每個家庭必須在臘月二十九煮壹整只豬頭,三十日早上吃團圓飯。團圓飯只能吃半個豬頭。吃完飯,兒子要把剩下的壹半送到嶽父家。

婁底:年夜飯不能少白蘿蔔。

在婁底農村老人舉辦的年夜飯中,白蘿蔔是必不可少的壹道菜。“吃白蘿蔔會讓妳的人生變得明朗。”這是老人的美好願望。

湘西:做豆腐,殺豬,做粑粑。

湘西農村有這樣壹句廣為流傳的順口溜:(臘月二十五煮豆腐,二十六打掃屋子,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粑粑,二十九種東西,三十夜後慢慢撤(撤:湘西土話指慢消費,慢享受)。除了上面提到的順口溜,還有飯(祭祀已故的祖先和親戚)和抓肉(在山上打獵)...

中國新年的起源

春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有許多不同的傳說和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壹種說法是春節始於虞舜。相傳公元前壹天,舜為帝,率部下拜天地。從此,人們把這壹天當作壹年的開始,即農歷新年的開始,後來稱之為春節。春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包括許多神話、傳說和故事。例如,在春節期間,人們會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拜年,吃餃子,給紅包等等。這些傳統習俗傳承了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