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域理論功能外語教學特征
語言是人們社會交際和個人思維的重要工具。真正掌握語言不僅在於組織正確的語法句子,還在於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語域。所謂語域,是指隨不同場合和環境而有所區別的語言變體,是指在特定環境中使用的、具有壹定語言特征的語言變體。語言使用的情境或環境主要包括說話者、接受者、話題和交際風格四個因素。在實際交際中,人們選擇的語言形式往往隨著這四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語言形式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語域特征。外語教學應重視語域,提高學生識別和使用語域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有很大幫助。
首先,語域理論
根據韓禮德(1964),語域指的是“語言的功能變體”。【1】所謂功能變異,就是情景語境變化引起的語言變化形式。語域理論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語言變體,認為語言是壹種社會行為,是壹種行為潛力,是壹種“可以做的事情”。“能做什麽”通過語言表達為“能表達什麽”。行為很大程度上受環境制約;語言形式的選擇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環境的制約。可見,語言的使用是隨著社交場合的變化而變化的。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其使用的語言受制於壹定的語言環境。韓禮德將決定語言特征的情景因素歸結為:話語場、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即話語場、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2]這三個成分中任何壹個的變化都會導致意義的變化和語言的變異,產生不同的語言變體,即語域。
語言場指的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即話語的範圍和整個語言事件的背景。比如對話的主題和話語中的設定。談話的話題可以是技術性的,也可以是非技術性的。技術性話語包括科學研究報告、醫療指南等。非技術性語篇包括短文和日常對話。
目的論是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參與者的社會地位和角色關系,可分為個人語旨和功能語旨。前者指的是雙方的社會角色關系,後者指的是語言活動的目的。個人意向可能是親密的,比如親戚朋友之間;也可能是疏遠,比如不熟悉或者陌生。功能主旨可能是指導性的,如食譜的使用說明;可能是描述性的,比如機械結構;可能是描寫性的,比如人物描寫;它可能具有說服力,就像大多數廣告詞壹樣。
情態是指語言活動中使用的媒介或渠道。不同的言語風格會導致不同的渠道、媒介或修辭方式來區分語域:口語和書面語,兩者在很多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就英語口語而言,有的人是即興發言,毫無準備;有的是有準備的,有的是準備充分的。寫的材料也不壹樣。有的為說而寫,不留書面語痕跡;有的雖然是為演講而寫,但留下明顯的書面語言痕跡(如政治演講);還有壹些不是為了說而寫的(比如學術論文等。).此外,談話的目標也包含在方式中:是證明還是教導,是勸說還是威脅等。談話方式中也包含了風格:小說、詩歌、神話、布道等風格都需要不同的方式。自然,談話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言語的功能,即決定了主題、信息、期望和回應手段的選擇。
語言的使用總是發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這三個情景語境因素共同制約著說話人對詞語和語義結構的選擇,決定了在不同情景下使用的恰當的語言特征——語域。
二、語域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語域有三個基本特征:第壹,可以根據細膩程度的不同來劃分。換句話說,壹個大的類別可以分成小的類別,小的類別可以包含更小的類別。例如,文學英語可分為小說英語、詩歌英語和散文英語。詩歌英語可以進壹步分為敘事英語和史詩英語。第二,語域之間的“距離”不相等。有些語域非常相似,有許多共同的意義特征,如詩歌英語和散文英語;有些語域差別很大,比如數學英語和小說英語。第三,根據自由度的不同,語域可以分為開放語域和封閉語域。封閉的註冊沒有個人創造力的空間,屬於受限語言,比如軍訓中的口令;開放語域能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有廣泛的意義可供選擇,是相對不受限制的語言,比如日常會話。
語域還有兩個功能:壹是反映文化的功能:語言可以反映社會,語域變異可以顯示社會進程和文化的多樣性;二、預測功能:這種預測是雙向的,我們可以根據上下文預測交流的內容,也可以根據文本預測文本的上下文。封閉型語域越強,其可預測性越強,反之亦然。
韓禮德的語言理論不僅研究語言的本質、過程和共同特征等基本問題,而且探討語言的應用。他的語域理論深入分析了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將語言的變異與社會語境的變化聯系起來,對語言教學有很大的啟示。
第三,語域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壹是培養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能力,培養學生不僅使用正確的英語,而且使用恰當的英語。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註意語域特征。
首先要加強學生對各種文體和文章的體裁分析,進而指導外語教學。教師要不時向學生介紹不同的文體,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讓他們知道文體大致分為正式文體和非正式文體;禮貌風格和熟悉風格的區別;口語體和書面語體的區別。還有廣告語體、新聞體、信函體、法律體等等。此外,如果壹個優秀的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巧妙地將語域和體裁分析結合起來,使學生的思維上升到語篇的高度,將會進壹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因為體裁語言形式的變化是通過語域中場景形式的變化來實現的。語域是通過語言的風格來實現的。語域的三個要素應該而且能夠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有效而恰當地結合起來,但這種結合受到體裁的限制。體裁分析註重語篇的組織模式,交際目的和社會功能將有利於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
其次,讓學生清楚地明白,語法規範的句子並不是在所有場合都適用的,語言的使用要受到壹定交際場合的限制,也就是說,在什麽場合說什麽,否則就像在莊重場合穿便裝,在非正式場合穿西裝戴帽子壹樣不合適。比如英語將來時的形式“be going to+不定式”。這種動詞時態有兩種形式:壹種叫“going”,壹種叫“goto”(= going to)。比如:“政府要暫停談判了……”,“是的,戴夫會搞定的。他說他會在下周早些時候這麽做。”這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變體。前者適用於正式或書面場合,後者多用於日常交談。但是很多同學對這兩種風格很迷茫。
此外,還應在壹定的交際情境中學習短語和句法結構的練習,使學生不僅知道表達同壹意思的幾種方式,而且知道在什麽場合使用哪種形式。[3]如:
去廁所→去廁所(僅限男性)
給鼻子上粉(僅限女性)
去廁所(成人)
(為孩子們)去廁所
花壹便士(口語)
滿足某人的需要(俚語)
去洗手(男人& amp女人)
四。結論
壹個英語學習者不僅要有紮實的基本功,還要以語域理論為指導,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使用恰當的語言。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既要註重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又要註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根據不同情況正確使用語域,達到正確交際的目的。
參考資料:
[1]韓禮德,《語言的使用者和使用》,載於韓禮德、麥金托什和斯特裏文思。(編輯。)語言科學與語言教學[M]。倫敦:朗曼,1964。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占子。系統功能語言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徐誌所,吳莎莎。語域與英語教學。理工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