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龍潭民俗

龍潭民俗

龍潭古鎮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龍潭人以龍為吉祥物,有鴨龍、脫節的老龍、潑水龍,端午節還有龍舟賽、旱船等。古鎮的漢劇傳唱已久,茶館的評書猶在耳畔,花燈獅燈絢爛,揮手舞蹈婀娜多姿,土家族的山歌粗獷豪放,雕、剪、繡、畫層出不窮。漢劇是中國漢族劇種之壹,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湖北漢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陜西等部分地區,由此誕生了國劇京劇。漢劇與益陽、昆曲、梆子並稱為中國四大古老劇種,清代由湖北傳入酉陽。早在唐代,龍潭就興起了中國戲劇。

龍潭漢劇角色完整,分為生、旦、凈、醜、洋、小、糊、夫、雜十行。漢劇的聲部主要是西皮和爾,服飾主要是紅袍、黑袍、白袍和鳳冠。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二胡、三弦、琵琶、笛子、瓶子。龍潭有200多部中戲,有三大朱家莊,吳家坡,秦香蓮,四郎探母。

龍潭漢劇獨具特色,只有在龍潭,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是土家族藝術的瑰寶,融合了漢文化和土家族文化的精華,極具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龍潭鴨龍填補了中國龍燈大全的空白。2003年,重慶攝影協會會員在龍潭看完鴨龍表演後,發表了這樣的評論。《巴渝古鎮龍潭》壹書對鴨龍的記載如下:為巴渝絕技,舉世無雙。

相傳龍潭鎮巴羅村的大部分是田,他是做生意的行家裏手。他們將桐子、茶葉、漆器等土特產通過水路運到湖廣等地銷售,再運回日用品賺取“運費”。在龍潭古鎮的巴羅村,有鴨山、鴨坪、鴨洞。鴨洞裏有壹只母鴨。經過多年的修煉,她已成為“鴨神”,掌管龍潭河的吉兇。有壹次,他成了仙家的鴨神,把夢給了巴羅村長。“中午洪水會急劇上漲,趕緊轉移到山灣!”裝了船的首領按照鴨神的命令行動。躲在山灣裏的客船安然無恙,救了人也救了貨。風平浪靜之後,他們出了湖廣,賣山貨,賺了不少錢。為了紀念鴨神的關心,領導們在新年裏做了壹條鴨龍,模仿鴨子的樣子。鴨龍,壹種龍燈,代代相傳。

老人小孩都會講鴨龍的故事。

龍潭巴羅村的鴨頭是扁扁的鴨頭,嘴裏含著寶,靈活多變。龍身有9至11孔,每孔編織成長方形竹竿,龍尾呈魚尾狀。龍頭、龍身、龍尾由數根竹條制成的竹環連接,通體飾以彩鱗。鴨龍壹般重40到60公斤。所以玩龍的時候,很費力,很慢。壹般要準備三四個強壯的男青年來代替上場。跳舞的時候,水龍頭只能左右搖擺,上下晃動。這叫“鴨子說再見”。7月15日,在河流上燃放水燈籠(也稱為神燈)的習俗由來已久。《酉陽直隸縣誌》中記載“……有設玉蘭節,放煙花,放河燈之人……”。

相傳,宋代酉陽改村為州時,土家族通常在7月15日的夢蘭節晚上舉行煙火表演。這壹天,夜幕剛剛降臨,身著節日盛裝的土家族、苗族、漢族群眾聚集在龍潭河兩岸。主人下令點燃蠟燭後,成千上萬的河燈立刻照亮了水面。木船彩龍在江中比拼,自制竹筒煙花升上天空,嗩吶、鞭炮、鑼鼓聲響徹雲窗。曾有人吟詩稱贊:“滿天星鬥燈籠,送走瘟神祭神,四季平安官民樂,五谷豐登新事。”土家族詩人陳在《趣園》中寫了壹首詩:“。夜晚,河燈與溪水在月亮上相遇,月光如鏡。數百個河燈,數千個蠟炬,光芒四射的美景和廟宇。像花壹樣,是燦爛的霓虹和彩色的身影。熙熙攘攘熙熙攘攘,晚上就更難有興致了。

都是土城苗鎮的,山歌都是自治的,所以祝同慶。音樂鼓聲震天,歡呼聲震地,金風陣陣。勇闖激流,放眼各族人民,爭當好軍。躍馬征程,勇擔天下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