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12月23日到除夕的前壹天是年。這些天,壹切都為過年做好了準備。泰山有壹首民歌:提供二十三個竈,二十四個豬槽,二十五個碗碟洗幹凈,二十六個女人抹油染發洗頭,二十七個女人趕集時買年菜,二十九個晚上煎炒做年糕。
除夕到正月初二(有些地方是初四)是過年階段。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晚上是除夕。除夕夜,家家戶戶貼春聯,掛壓歲錢,放鞭炮,做豐盛的菜肴,祭祖。晚上家裏大廳的燈高掛,徹夜亮著,有壹種辭舊迎新的氣氛。
除夕夜除了祭奠祖先,還要帶廚君大師回住處。半夜12(也就是年初壹零點),接財神。另外,除夕夜,團圓飯後,大家洗澡換衣服,要準備大年初壹的菜。按照習俗,新年第壹天禁止使用工具和打掃庭院。
農歷正月初壹是“春節”,也是新年的高潮。這壹天,從淩晨開始,家家戶戶燒香,點蠟燭,放鞭炮,在公宅祭祖,開門迎春。是夜,燈火不眠,俗稱“守歲”。
正月初二是開業日(有些地方是第四天)。今天壹早,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按照習俗,只允許從門口掃,為了不把好運掃出門外。午飯後,來自城市和農村的舞獅隊被邀請來慶祝新年,增加了春節的氣氛。有壹句民間諺語說“瑞士獅子歡迎從此幸福快樂”。醒獅隊每到壹個村鎮,都是先給各家各戶拜年,或者請他們進堂祭祖,然後掛綠旗奪冠。
正月初三到元宵節是壹年的後期。大年初三,老習慣是“中元節”,禁止走親訪友。不過這個習俗早就過時了,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難得聚在壹起過春節,怎麽能錯過壹天呢?
初七,俗稱“人月節”,是壹個喜慶的日子。據《荊楚年譜》記載,“正月初壹至初十,分壹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粟十麥”,並有“正月初十,高深莫測,十之盛世”之說。這壹天家家殺雞吃喜慶飯,寓意“天下好(雞)”。舊時“姑娘采園菜烹熟,煎成堆,各自喚女伴共飲,謂之“飲菜茶”。
正月初八,諧音“發”,企業和商家選擇這壹天開門營業,打開市場,迎接滾滾而來的客源和財源。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被臺山人稱為“正月十五”。臺城人在這壹天吃“油飯”——用糯米煮成的米飯,拌上炒好的蔬菜水果、臘肉、蝦仁等調味品,幾乎就是“八寶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