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重陽節習俗來歷,在黃河各地流傳著“恒景避難”說。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河有個瘟魔,每年九月初九的時候就會出現,那壹天家家有人病倒,重者喪命。有壹年的九月初九,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終於找到了壹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被他不畏艱險的精神所感動,收留了他,教給他降妖劍術並贈給他壹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練出了壹身非凡的武藝。苦練壹年之後,仙長對恒景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妳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恒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回到家鄉,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壹座山上,發給每人茱萸葉、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把瘟魔刺死。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便流傳下來。《齊人月令》中載:“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而金秋的九月,正是天高雲淡、金風送爽、登高遠眺的好季節,故重陽節又叫 “登高節”。另外,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蘊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老人節。
山西太原重陽節的各種習俗由來已久。清朝《陽城縣誌·風俗》記載:“九日采茱萸作佩,攜榼登高,飲酒賦詩,士大夫競相為樂。”明清之際當地文人學士輩出,詩人眾多,在他們留下的眾多詩文中,形象地記述了重陽風俗,如“士大夫呼朋約友,遊山登高,邊飲邊吟”;而平民布衣則扶老攜幼,壹家人佩戴茱萸出遊。如遇雨“阻興”,要“移”時補上。
從1982年起,太原在九九重陽前後三天舉辦隆重的廟會。參加廟會的人有壹件事是首先要做的,那就是為老人采買過冬的衣物。然後是買蜜酒、山茱萸酒等,同時還會帶回去壹些敬謝神靈、驅魔辟邪的祭祀器物。在這壹天人們身上要掛壹包茱萸葉,要出去采菊花。家家戶戶要制作九層重陽花糕,上插兩只面羊(取諧音“陽”)或插剛剛采回來的茱萸或菊花。吃飯的時候要為老人炸油糕 (取 “尤高”之意)。重陽節當天的中午飯很講究,壹桌飯菜葷素相間,軟硬俱佳,幾盤幾碟均有規矩,其中糯米柿餅、紅豆甜飯是必不可少的。當地俗語有“九月九,啥都有”,即秋收之後五谷豐登,兒女專門為老人炸油角(有大餃子狀,三角狀各種樣式),餡分素、葷兩種。角內包括各種菜,為鹹味,取“啥都有”之意。角內包各種豆類如紅豆、小豆等,煮熟後與柿子、柿餅或棗和成泥狀,為甜味,也取“啥都有”之意。出嫁的女兒要給母親、父親送油角、油炸糕,還要給父親送壹雙棉鞋、壹雙布襪,給母親送壹條香帕或做個臥兔(護發之用)。並定下九月初七到十壹5天內各家為老人應做的飯食菜譜。太原市更是要連唱五天大戲,而戲的內容均為敬老、尊老之內容,如“殺狗勸妻”等,極具地方特色。此外,當地還有此日占冬雪之俗,對人們來講,此日喜雨忌晴,據說此日有雨,冬必多雪,有諺語:“重陽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壹冬幹。”
“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九九”又與“久久”諧音,因此重陽節被賦予了“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基於此,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重陽節,太原壹直傳承著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