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滿漢全席有幾道菜?

滿漢全席有幾道菜?

滿漢全席起源於清朝,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中式宴席,融合了滿漢全席的精華。乾隆沈嘉年間,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寫了壹份滿漢全席的清單,這是最早的滿漢全席的記錄。

滿漢全席以東北菜、魯菜、京菜、江浙菜為主。世俗界所謂的“滿漢全席”中的珍品,大多是黑龍江的特產(或產品),如鼻子、魚骨、鯡魚子、猴頭菇、熊掌、青蛙、鹿尾巴(筋、胸、鞭等。),豹紋輪胎等異域原料。後來,福建、廣東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現在巨宴上。54南菜:江浙菜30,閩菜12,粵菜12。54北方菜:12滿族菜,12北京菜,30山東菜。

清朝入關前,宮廷宴席很簡單。壹般的宴會,露天鋪著獸皮,大家聚在壹起,席地而食。《滿文老當》記載:“貝勒設宴時,還沒有桌案,都席地而坐。”菜肴,壹般是火鍋配燉肉,豬肉、牛羊肉配動物肉。皇帝參加的國宴只有十幾桌或幾十桌,也是用牛、羊、豬、動物做的,用菜刀把肉切下來吃。清朝入關後,景象大變。六部九大臣中,有壹位光祿寺大臣,專事大內宴飲和國禮。滿族初入關時,飲食並不十分講究,但很快在原有滿族傳統飲食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原地區南方菜系(主要是江浙菜)和北方菜系(魯菜)的特點,建立了較為豐富的宮廷飲食。

據《清惠殿》和《光祿寺規》記載,康熙以後,光祿寺舉辦的全宴分為六等:壹等全宴,每桌八兩,壹般用於皇帝和皇後去世後的宴請。二等座,每桌價格722元三分四角,壹般用於貴妃死後的宴席。三等席,每桌524元4角,壹般用於貴妃、公主、妃子死後的宴席。四等座,每桌424元3角,主要用於元旦、長壽和冬季至日,以及皇帝婚禮、軍隊凱旋、公主或王妃結婚、貴族去世後的宴會等各種宴會。五等席,每桌三兩銀子、三分三錢,主要用於宴請朝鮮首席、副特使,達賴喇嘛、班禪喇嘛在西藏的朝貢使節,以及除夕宴請嫁給外國諸侯、蒙古王子、泰姬的公主。六等席,每桌222元6角,主要用於賜宴、講書、盛宴公爵來朝鮮、越南、琉球、暹羅、緬甸、蘇祿、南漳。光祿寺舉辦的漢宴分為壹、二、三等、上席、中席五類。主要用於林勇宴主考人員的宴會,記錄、儀式等書籍的編纂日,以及成功日的宴會。其中,直、等主考官均有壹等座,每桌有鵝、魚、雞、鴨、豬二十三碗,水果八碗,蒸食三碗,蔬菜四碗。與主考、監考、督學等官員使用二等座。每桌包含20碗魚、雞、鴨、豬,所有的水果、蔬菜都和壹等座壹樣。內簾、外簾、集掌所、禮部、光祿寺、裂寺、太原等執事都用三等席。每桌十五碗魚、雞、豬,蔬果和壹等座壹樣。文進士的尊宴,武進士的武宴,主席、大臣、執事用席,席分高低桌。高桌設寶,二斤面八兩花,九碗果,五盤蒸菜,四盤菜。矮桌上壹邊擺著豬肉羊肉,另壹邊擺著魚。武文進士和明瓚官員用中式座椅,每桌飾壹寶,用面粉二斤,絹花三朵,其余同上座和高桌。

當初朝廷滿漢席位是分開的。康熙年間,兩次“千人宴”都有上千人參加,規模巨大,而且都是滿漢之分。

滿漢全席實際上並非起源於宮廷,而是江南的壹道官菜。據李鬥《揚州畫船記》記載:“去上麥街前後的廟宇,都是供六司百官吃飯的大廚房:第壹家,前五碗十件——燕窩雞湯、海參燉豬蹄筋、鮮蛤蜊蘿蔔絲湯、海帶肉絲肚湯、鮑魚燉珍珠菜、河蚌蝦湯、魚翅蟹湯等。第二批有10碗二號五筐——鯽魚舌燉熊掌、米粒紅唇、豬腦、假豹子胎、蒸駝峰、梨片蒸果子貍、蒸鹿尾、山雞片湯、風豬片、風羊片、兔母乳房標、壹等湯飯碗。三、十件薄白湯碗——五花肉、假江瑤、鴨舌湯、雞筍粥、豬腦湯、芙蓉蛋、鵝肫湯、清蒸鰣魚、假石斑魚肝、西施牛奶、司文豆腐湯、甲魚肉片湯、繭子湯、壹流湯飯碗。第四部,二十個毛血菜——烤豬肉羊肉、哈巴、小豬、炒豬肉羊肉、炒雞、鵝、鴨、鴿子、豬雜、羊雜、燒豬肉羊肉、水煮豬肉羊肉、蒸小豬、羊肉、雞、鴨、鵝、白面饅頭、什錦火燒、梅花包子。第五部,洋菜20個,熱菜勸酒20個,小菜20個,死果10桌,鮮果10桌。所謂滿人宴也。”

這是揚州的“大廚房”,是專門為來揚州做客的“六部百官”設計的。從文字資料分析,滿漢全席應該起源於揚州。這種滿漢全席,集宮宴和漢宴之精華於壹席,後來成為大型豪華宴會的總稱,菜肴不斷添加更新,成為中華美食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