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西向東繞中央太陽軸方向公轉和自轉(北天極上空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逆時針,南極上空逆時針)周期性恒星年(6: 09,365天,10秒)恒星日(23: 56: 4秒),近日點(65438+10月初)和近日點。平均線速度為30公裏/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 h,極點為0。
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1)赤道角:赤道面與黃道面的交角。(2)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交替(2)當地時間(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離,北半球向右傾斜,南半球向左傾斜。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①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往北白天越長。太陽的直射點在那個半球,極日現象出現在北極圈北部。②赤道冬季長達半年,晝短夜長,越往北晝短。③春秋分當天,北極圈北部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晝夜平分:與北半球相反?
4.時區和當地時間的計算第壹步:先找出兩地的經度差。第二步:再次求時差,按經度每度差4分鐘計算。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東邊加西邊減。時間超過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如果時間為負,則增加24小時,日期減少1天。
v:終結者線和經緯度?
(1)從終結者線與緯度的交點判斷①終結者線可以判斷這壹天為3月21或9月23日前後;②終結線與南北極相切;現在是北極圈的白天;可以判斷這壹天是6月22日左右;北半球是夏季至日;南半球是夏天;③終結線與南北極相切;現在是北極圈的夜晚;可以判斷這壹天是650。
(2)根據終止線與子午線的相交關系,判斷晝夜長度,計算壹個地方的晝夜長度。計算日長時,從晨線與緯度圈的交點到昏線與緯度圈的交點計算該地所在的緯度圈,用經度除以15,即該地的日長。如果在地圖上只畫了半個日半球,需要註意的是,地圖上壹天所跨越的經度差的兩倍除以15。
第二單元大氣?
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燥潔凈的空氣(氮——生物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形成雲和引起雨的必要條件)2):大氣的垂直分層(教科書20
海拔、溫度、大氣運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高層大氣2000-3000 km。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平流層隨著高度的增加上升50-55公裏。臭氧吸收紫外線並升溫。對流層低緯度:17-18km,中緯度:10-12km,高緯度:8-9km,有利於高空飛行,隨高度增加而降低。對流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吸收的衰減:選擇性,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可見光反射較少:非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越強,夏季陰天,溫度不是很高散射:選擇性,對波長短的藍紫光容易被散射,所以晴空壹片藍?
(2)對地面的隔熱作用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攔截熱量使溫度升高。由於大氣對短波太陽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對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有很強的吸收作用,所以大部分地面輻射被大氣吸收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壹種,它是朝向地面的,對地面熱量有補償作用,起到保溫隔熱的作用。②大氣的熱狀態,大氣的熱效應,1)熱循環:因為地面忽冷忽熱。
三:全球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教材第37頁圖2.14)①地球表面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的風帶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它們在夏季向北移動,位置偏北;冬天它往南移動,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有什麽影響?
(2)季風環流區東亞、南亞、東南亞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造成熱帶季風氣候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運動方向西北風(亞洲大陸)東北風(亞洲大陸)夏季東南風(太平洋)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暖鋒冷鋒暖鋒概念冷空氣團主動向暖空氣團移動;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天氣特征在過境前受單壹氣團控制;天氣晴朗,受單壹氣團控制;低溫過境時,陰天、雨雪、大風、涼爽;過境後持續降水增多;氣溫下降;天氣晴朗;溫度上升;壓力下降;天氣轉好;降水的分布壹般出現在鋒後;降水壹般出現在鋒面大氣;比如北方夏季暴雨
(2)低壓和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氣旋和反氣旋有低氣壓(低中心、高外圍)和高氣壓(高中心、低外圍)。它們水平移動,向中心匯聚(北向南),從中心發散(北向南)。它們垂直移動,上升和下沈。天氣晴朗多雨。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氣候的形成因素(太陽輻射、地面條件、大氣環流、人類活動)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溫度特征溫度分布壹般低緯高,高緯低;山上的溫度比山下的溫度低;暖流經過的地區溫度高於寒流經過的地區。由於下墊面不同,各地的溫度條件也不同,其中海洋和陸地影響最大。
擴展數據
學習方法:
第壹,文理融合,學與學並重
高中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地球運動和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科學特征,需要更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要采用重科學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實際運用為目的,註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理解和運用,用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要多做習題,重視解題,特別是多畫圖,加深理解,鞏固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第二冊和選修教材壹)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適合采用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能閱讀書籍,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多思考,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見解。
第二,圖文結合,易學易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壹定要重視。認識和使用地圖也是地理最重要的基本功。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各種豐富多彩的插圖,它們與文字壹起,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生動、形象。學習時,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註重地圖的學習和應用。只有圖文結合,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讓地理變得易懂、易學、易記、易用。
第三,知識連接,掌握
高中地理的學科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1.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學習“在哪裏?”“什麽樣的東西”“有什麽特點”等問題,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很多需要記憶的內容,所以其學習方法的重點就是解決如何科學高效地記憶這些地理事實。
高中地理側重於地理事物的規律及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索這些規律的成因,為人類形成相應的對策服務。換句話說,就是要著眼於多重因素的綜合分析,總結那些復雜的地理事實,從中推導出壹些規律,從本質上把握其成因,最終形成人類生產生活的相應對策。可見,高中地理學習的核心是理解而不是記憶,是應用而不是記憶。
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以人地關系為特征,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3.許多地理問題具有知識和能力的跨學科特征。自然地理主要與數學、物理、生物相關,人文地理主要與政治相關。對我們正在面臨的綜合高考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