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辣椒豆腐應該是用辣椒和豆腐做成的菜。但是,妳可能還不明白,合陽辣椒面豆腐其實是壹種由三部分組成的食物,是當飯吃的壹道菜。食物的三部分分別制作,吃的時候合二為壹。食物的三個部分是:水煮豆腐;辣椒;煎餃。
煮豆腐。在沸水鍋中加入壹些胡椒和鹽。將豆腐切成鏈狀,猛煮至豆腐浮於水面。《談河陽》壹書認為目的是“消除豆腐中的漿味”,並說:“豆腐在水中煮沸後,恰到好處地浮在水面上。如果時間過早,豆腐未滿漿嘗瓤,調料未能滲入豆腐內部,食之無味;來不及的話,豆腐會板結,食物不僅軟糯可口,夾在筷子上也不打呼嚕。”(1)這裏的“呼嚕”是指壹種顫抖的狀態,表示豆腐柔軟有彈性。
紅辣椒。或者紅辣椒。用清油或者大油,以植物油為主,最好加適量的大油。鍋裏放油,燒紅,放涼壹點。倒入辣椒面,然後用勺子舀起紅油倒回去。這種“提湯止沸”壹是讓大油、清油與辣椒面混合均勻,二是避免辣椒油因油溫過高而燒焦、變色、酸敗。在合陽的鹿井壹帶,也澆了少量的醋和醬油。所謂辣椒,其實就是燒辣椒油,也就是紅油。用的是辣椒油,不是油辣椒面。
煎餃。它是由豆腐片或塊、肥腸段或節、肥片,配以新鮮蔬菜、蔬菜,油炸而成。還有蔥、粉條、蔬菜、肉丸、豆腐、海帶片等材料,用大油炒,配以少量高湯和各種調料。這是自己確立的壹道菜,或者說好像陜西人經常羞於吃面條。然而,它“可恥”嗎?河陽人說法不壹,講河陽的書叫“炸嫂子”。合陽縣的資深民俗學家史耀增認為,這不是壹種恥辱,而是壹種“禮物”。當我們說“帶孩子”時,我們指的是我們攜帶的東西。在合陽人眼裏,吃辣椒豆腐最重要的是煮豆腐,也叫白豆腐;其次是辣椒,也很重要。沒有它,就不夠,不夠;最後,這可能是妳認為的壹道菜。吃這種辣椒面豆腐時,豆腐占了四分之三,而帶孩子只占了四分之壹的爭議,這也印證了“取其從”的意思。
吃的時候,先用漏勺把鍋裏的豆腐放進碗裏。鍋著火了,豆腐就熱了。然後,舀壹勺餃子,澆壹勺辣油。餃子和麻辣油都是辣的,甚至應該是辣的。合陽這個辣椒豆腐腦壹定要趁熱吃。想趁熱吃,心裏熱,身體熱。
合陽人辦喜事,辦喪事。廚師壹邀請幫他們到位,他們馬上開始做辣椒豆腐。不管是客人還是幫工,來了都會吃辣椒豆腐。吃的時候要先吃碗中的豆腐和韭菜,碗底剩下的油湯用來做包子。饅頭是專門為婚喪嫁娶蒸的小白饃。合陽的辣椒豆腐有壹種很重的油和氣,所以壹般人在做事的時候都會殺豬,辣椒豆腐基本都是用的肉湯。合陽人善良,尤其是婚喪嫁娶。無論妳吃多少,主人看到妳碗裏什麽都沒有,都會加給妳。除非妳放下筷子,否則說明妳已經吃飽了。四六個小涼菜的正式宴會。有青椒拌香菜,蘿蔔絲,豆芽,菠菜,芹菜。
合陽的辣椒豆腐腦是人們在婚喪嫁娶時做的。不僅自己吃,還送給上門的客人。也送給當地村民。同壹條巷、同壹條街甚至同壹村的每個人都有壹個碗。提前發就像發通知壹樣,是邀請誌願者幫忙的意思。也有牽線搭橋的作用。如果是過去因為各種原因稍微不太和諧,送壹碗辣椒豆腐,說明我們希望恢復村民之間的正常關系,是主動要求理解。
合陽人文化水平不低,對生活品味很講究。反映在辣椒豆腐上:他們註重挑選盛有辣椒豆腐的精致碗,把這樣精致的餐具稱為“品”。家裏誰用的餐具好,就會被說有“品”;誰的婚喪嫁娶做得好,就會被說是“把事情做好”;誰能吃辣椒豆腐,誰就會被說“擅長”。都是壹個字“品”。
也就是說,在給村民送辣椒豆腐的情況下,也是很“有味道”的。壹般是用相當大的盤子送的。有的大盤子,1.5米長,七八十厘米寬,兩邊有凸邊和鐵環,兩個人擡著。以前是木板,現在多是鐵板。妳也壹定要委婉地說:辣椒豆腐是有“品”的,送上門的,所以請妳家老人小孩嘗嘗。
辣椒豆腐壹般都是合陽人愛吃的,但是最喜歡吃的,吃的最多,最精致的還是合陽的鹿井壹帶。這裏的人們,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宴請親朋好友,辣椒豆腐是必不可少的壹道菜。《談河陽》寫道:辣椒豆腐“滿滿壹大碗,紅香,有油漬。抄筷子的時候,豆腐塊是活的,壹入口就忽明忽暗,香氣四溢。可以說色香味俱佳,讓人垂涎。”這裏的“忽悠”和所謂的“忽悠”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