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顧祖禹詳細資料全集

顧祖禹詳細資料全集

顧祖禹(1631-1692)生於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無錫人),居常熟,顧柔謙之子。生於明朝宗彜四年(1631),卒於清朝康熙三十壹年(1692),享年六十二歲。中國是清初的地理學家和學者。生於江蘇常熟,卒於無錫宛西,故稱宛西先生。他的曾祖父顧大東寫了《九面圖》。他的曾祖父顧文瑤和他的父親顧若謙都熟悉地理研究。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壹生致力於歷史和地理,重點研究了進化地理和軍事地理。

基本介紹中文名:顧祖禹國籍:明末清初國籍:漢族出生地:南直隸常州府巫溪縣出生日期:1631去世日期:1692職業:學者代表作品:個人簡歷、筆記及讀史紀要主要作品,從清順治十六年(1659)他參考了二十壹史、 100余種地方誌和大量其他文獻,並盡力“望城墻、循山河、查道路、問風俗法”和實地評估異同,歷時30余年,編成130卷、280卷。 前123卷描述了歷代的國家情況(圖1),並以明末清初的行政區劃,描述了各省、州、縣的疆域沿革、山川形勢、城市集鎮、關塞險關、津梁山路等。後六卷描寫川與瀆之異同,“顯九州之脈絡”。1卷末描述了劃分,“向下看”的意思很明確。附《略圖》四卷,包括當時全國總圖、各省分圖、邊疆分圖及黃河、航運、水運分圖。讀史地的總結,重在古今郡縣之變,推斷山水之趣。是中國演化地理學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和軍事地理的重要參考(圖2)。晚年參與編纂《大清統壹誌》。宋代以後,出現了壹些專門研究地理演變的著作,尤其是明代後期。學者們覺得“空談心性”已經對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危害,提倡實學。顧曾寫過120卷的《天下郡國之病書》,主旨是“服務的質量在今天是可行的,而不只是空話”。《讀史地紀要》是對“山川險要易,古今攻防攻取宜,興衰成敗宜”的詳細論述。前者側重於地理條件與政治經濟的關系,後者側重於地理條件與軍事的關系。顧祖禹曾在詩中說:“重瞳帳盡皆知,隆慶軍亦漫遊。”半輩子在西藏旅遊是不對的,怎麽能談神壇上的兵呢?“這首詩的淺顯意思是,項羽的軍隊總是有名的(據史書記載,項羽的重瞳指的是項羽),他也可以在劉邦的軍隊裏隨便走(劉邦的外號叫龍準公,意思是大鼻子)。可惜我做了半輩子的事都是錯的,怎麽能紙上談兵呢?這首詩可以作為他壹生追求的註腳。附註:288本《清稿》列傳如下:顧祖禹,字福初。柔謙精於史學,他說:“明朝統壹於攻守攻取,各種山川不明,行隔而失,緣起而不備。“祖禹繼承其誌,撰讀《史記》壹百三十卷,專業記載、記錄之書皆被批駁。在山川險阻,古今戰爭成敗痕跡上都有詳細記載,景點也全部省略。手稿寫的時候是二十九歲,寫的時候是五十歲。寧都都督魏見之,嘆曰:“此書千年無雙!"他的書與梅文鼎的《歷書》和李慶的《南北史》並稱為三大奇書。祖玉和朱比利成了朋友,朱比利死了,祖玉安排了他的葬禮。許命人修改統壹之誌,並延之於祖禹,祖禹必薦之而亂之。終於回家了。顧祖禹的主要著作《讀史地紀要》歷時30余年,可以說他把壹生都獻給了這本書。他飽受亡國之痛,卻始終堅持自己的誌向,不求名利於世。長期生活在“貧與悲”的環境中,為自己的文字擔憂,確實難能可貴。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保存故國的文獻,以便將來為反清復明大業做貢獻。他的摯友、江西寧都首府魏對他非常了解,認為他“深謀遠慮,深藏於文字文字之外”。他開始寫小結的時候,有“餓草永遠隔著秋窗蔓延,隱隱空山有哭聲”“河底可憐沈甸甸,手心還樂得撫摩金鷗”等詩句,可見他寫這本書是帶著無限的傷感。《概要》是壹部歷史地理專著,描述地理沿革和戰爭情況。它不僅是歷史地理研究者的必讀之書,也是歷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史書。因其行文風格,便於查考,也可作為歷史地理的參考書。全書壹百三十卷,附錄《地圖概論》四卷,共二百八十余萬字。按明末行政區劃,詳細敘述歷史地理沿革,記載史實,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第壹部分,歷代國家情況,按歷史順序排列,記載了唐虞、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明的國、州、郡、縣。第二部分,南北直隸十三省共114個省誌,記載了州、縣、山、川、魯、晉、豫、陜、川、湖廣、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的位置和原因。每個省會都有壹個概況介紹,討論其歷史上最重要的點,以使整個省的情況清楚。每壹卷的討論,都來自《綱要》的自我註解。每個政府也模仿這個例子,理論更詳細。各縣管轄主要山川、關隘、橋梁、驛站、城鎮。如直隸(今屬北京)密雲縣,不僅列有密雲山、白潭山、霧靈山、九尾嶺、白河、潮河、瑤水等主要山川,,還記載了歷史上的白潭、堯陽、西溪、安石、樂言、行唐等廢棄縣,漁陽城以及古北口、石塘靈官等重要場所。他還在每個地名下做了小註,如《唐代棄郡》小註雲:“在郡東,今定州屬郡。廖智,太祖保吉掠奪定州,打破了唐朝,把它的人民驅趕到北方的坦洲,選擇在荒野中生活。凡置十村,仍稱行唐縣。黃金廢料。”又如《漁陽城》,註雲:“孔雲南十八裏郡,秦郡轄之。第二代派左手保衛漁陽,也就是這座城市。”(中華書局卷十壹,卷511—517)《川都》第三部,六卷,匯集歷代地理書中對山川的記載,“瀆與川之異同,揭示九州之脈絡”。第四部分,天文學的劃分,列舉了史籍中關於恒星在不同地方劃分的學說。附錄《圖略》共四卷,有首都各省、邊疆乃至海洋的圖表,“以示書之脈絡。”摘要》可以對都城的情況、山川的險要、戰鬥防禦的事跡、河渠的水利等進行詳細的論述。,既考證,又方便使用。其文筆也頗為新穎。比如歷代國家級文章,以朝代為經,以地理為緯。北京省情以地理為經,朝代為緯,經緯互持,縱橫並用。《總結》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極強的軍事地理特征,實戰應用的思想貫穿其中。他像父親壹樣溫和謙虛,為明朝統治者不會乘山河之危,不會吸取古今用兵成敗的教訓而痛心疾首。故此書對山河之險險、古今用兵之宜、戰防之成敗、景遊之成敗,作了最詳盡的記述,為日後反清復明大業作出貢獻。正因為如此,張之洞的書目問答將其列為軍事家;梁啟超還認為這本書是“壹部極有獨創性的軍事地理學”,“其寫作的初衷是為民族復興所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華書局重慶整編第壹版1943,318頁)。《紀要》的另壹個特點是,不僅包括歷代疆域和行政區域的演變,還包括自然地理(如運河的變遷)和經濟地理(如糧食、墾荒、馬政的變遷)。他研究過歷代經濟,寫過論文,可惜都失傳了。好在“大意只錯在文章”(《總結。普通案件”)。他雖然沒有專門研究經濟地理的變遷,但還是為我們研究經濟地理提供了很多信息,比如交通的變遷,城市的興衰,漕運的增減,經濟中心的轉移等。書中對各省區農業生產特點的簡要概述,使我們能夠了解歷史上這些地區農業發展的概況。比如他談到四川省時說:“都說四川土富民強,貨殼四溢。從秦漢到南宋,賦稅是天下之最。”(《四川壹》卷六十六,《中華本》卷三,2853頁)至於河流的改道和湖泊的變化,對當地經濟的各個方面都有直接的影響,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書中不僅論述了各省區的這壹點,還專門用壹章來描述幾條重要的河流和貧源。比如他在書中用了兩卷(四川讀書,125卷,126卷),聚焦黃河。詳細描述了河流的起源、流向、變遷和河流災害。他無情地斥責明朝統治者消極治河、積極保福的錯誤做法,只求南糧北運,不顧黃河下遊兩岸人民的生活。《紀要》的第三個特點是作者嚴謹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糾正了前人的壹些重大錯誤。比如漢代長安西南的昆明池,最初是為了模擬昆明(今雲南大理)洱海的形狀而開鑿的,但自從晉朝大臣贊誤將昆明的滇池當成了《漢書》的洱海之後,1300年來學者們壹直百思不得其解 而直到顧祖禹在《紀要》中糾正了這壹錯誤,才理清了漢代長安昆明池與昆明的關系(卷100)可見,《紀要》確實是壹部材料豐富、考證詳盡、結構嚴謹的歷史地理著作,超越了以往的《元和縣誌》、《太平全球誌》、《輿地紀聲》、《郁芳勝覽》等歷史地理著作。 後來借助政府的力量,在《大清統壹誌》編纂完成後,該提要不僅沒有被廢除,反而受到學者的重視和證明。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歷史地理研究者的重要參考書。《紀要》中也有壹些史實和地理位置的錯誤,時有前人和鄰居發現,在傳抄和刻制過程中,書中有不少筆誤和錯別字。但是,與其貢獻相比,微不足道。康熙五年(1666),顧祖禹三十六歲時,提要部分由無錫華家刻成,只有五卷。全書於祖禹死後119年、嘉慶十六年(1811年)由四川龍灣峪文賦館印刷出版。此後又有道光三年(1823)、光緒九年(1883)、光緒二十五年(1899)上海的活字本,以及同年三味圖書館的印本。商務印書館1937中的《世界圖書館》就是根據龍奔印的。1955中華書局按業務原紙類型重印了六大冊,閱讀起來相當方便。重印前,中華書局把鄒本拿來比較,發現“兩本頗有異同,後四卷說出入特別大,但鄒本壹般是對有關記載和文意的仔細考查”。中華書局重印該書,“除萬友圖書館校對有明顯錯誤外,其余仍同。“鄒本與鄒本的壹切異同,都是不同的,並列出了兩個長達16頁的異同表,附於書末,以供參考(《讀史郁芳紀要》評介,中文版,6卷,5709頁)。摘要中的地名按照省、地、州、縣的順序排列。讀者可以查到明代縣級以上的地名,雖然也方便查。然而,由於它包含了三萬多個地名,而且卷帙浩繁,讀者很難找到古代地名。有鑒於此,日本人Akio Aoyama於1930年至1932年編輯了《讀史記、分鐘索引:歷代誌那地名概況》壹書(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東方研究所1933年出版),並註明了原書數量和所屬省縣,參考了當時出版的5種歷史地理雜誌。叫索引,其實就是地名詞典,挺有用的。但該索引的不足之處是:只收集了州情和各省的地名,沒有收集川都和玉兔的地名;經常被誤認為兩地的人(比如福建崇安縣和江西鉛山縣交界,中間有個分水關,但指標被誤認為兩地);可惜的是,該索引未能糾正摘要中原有的錯誤(如福建省南平市,元代為南澗路,摘要誤為南澗路,索引也誤為南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