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石公戲的四大流派是什麽?

石公戲的四大流派是什麽?

在漫長的歲月裏,在廣西的土地上,石公戲被人們繼承和發揚光大。隨著時間的推移,石公戲逐漸發展成四大流派:武鳴縣石公舞、河池、上林縣石公舞;秦州縣教師舞蹈,壯族教師舞蹈。在吸收當地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武鳴縣的武功舞依附於古代祭祀儀式,受外界影響較小,形式簡單原始,表演者載歌載舞,曲調活潑,節奏鮮明,舞蹈動作簡單粗獷。

儀式開始時,主持祭祀的巫師身穿猩紅色長袍,頭戴八卦帽,系腰帶,打靴,執法器,即牙齒和壇木。在誦經的過程中,他即興載歌載舞,表示辟邪,開壇請神。

儀式中間,兩個男孩分別戴著紅色和黑色的面具,用兩環棍即驅鬼棍表演雙棍舞和雙絲帶舞,紀念祖先。然後男孩和其他巫師表演了四人篩米舞和五人飄帶舞,祈求豐收。

最後,所有巫師和童子手持樂器和法器,主要巫師帶頭按照“福”、“祿”、“壽”三個字組成隊形。節奏由慢變快,情緒由輕快變歡騰,舞步由穩進變轉折跳躍,氣氛熱烈,高潮叠起,被稱為“踩幫”。

演出中還演唱了壹些民間故事。舞到最後,男孩戴上面具,手持二環杖驅鬼。最後,他點燃壹只紙船,扔進河裏,以示驅走邪靈是福氣,全村吉祥平安。

河池、上林兩縣教師舞蹈的特點是人物突出,舞蹈詞匯豐富,有壹定的節奏和規範。

在表演過程中,大師穿著寬袖長袍,戴著刻有人物面部的木制面具。在打擊樂的伴奏下,他先表演了壹段獨舞或二重唱,以表示神已經來到人間,然後坐下來歌唱他的人生經歷和成就,贊美他的力量和功德。

在表演中,每個神都有不同的面具和歌本,舞蹈動作和伴奏的鼓點也各具特色,生動地展現了每個神的個性特征。

在表演唐將軍、葛、周三能為民驅鬼、除疫、除災、除難時,他們的行動豪邁而有氣勢。表演三界,是因為三界能為百姓驅除瘟疫治病,保佑平安。他的身材瀟灑飄逸,頗有文人氣息。

墨夷力大無窮,為民除害。表演時手持寶劍,動作矯健豪邁。

靈娘可以保佑天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她的舞蹈節奏緩慢輕盈,舞蹈動作婀娜多姿,展現出慈祥女神的形象。

當上帝和皇後是兩個把孩子送到人間的女神,他們的二重唱充滿了生命的氣息,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上帝換上了壹張慈祥、誠實、微笑的木臉,配上聳肩搖頭、喜跳追逐等幽默的動作和滑稽的舞步,真的很有趣。帝母戴著溫柔美麗的女性面具,含蓄可親。在上帝的戲弄下,她變得害羞和逃避。上帝追得她精疲力盡,氣喘籲籲,直到她摔倒在地,引得觀眾哄堂大笑。

秦州縣的教師舞蹈宗教色彩較少,藝術表演性較強。整個節目是三人以上的集體場景,規模大,場景調度復雜。節目除了少部分簡單的舞蹈外,大部分都是有壹定人物關系、情節簡單的多人舞蹈,並有許多完整的民間故事傳唱,內容豐富,形式活潑,處於舞蹈向戲劇的過渡階段。

石公舞整場演出包括《三師》、《四將》、《五雷》、《千歲》、《殺妖》等主要節目。每次演出結束後,他們都會坐下來唱節目中的角色和故事。

“三師”是當今師徒紀念祖先功德的表現。是壹個比較完整的歌舞片段,三個人穿著紙,邊唱邊跳。

《四將》是趙、鄧、馬、關四大元帥帶領千軍萬馬鎮壓邪靈的場景。四個人戴著四種木制面具,分別是紅、綠、黑、白。

他們各自依次出場後,表演了壹段四人的集體歌舞,然後四名士卒手持三角紅旗,與四帥交錯,變換隊形,時而扭麻花,時而搖尾巴,直到四帥騎在士卒的脖子上,穿梭跳躍,最後形成壹條龍,另壹人帶著彩球,邁著輕快的步伐,引著龍滾來滾去,氣勢磅礴,顯示了四帥的無窮威力。

“五雷”是指在地主家做長工的五兄弟。因為地主不給他們發工資,他們就去縣衙投訴,但縣官早早和地主溝通,反而殺了五兄弟。五兄弟死不瞑目,取了牛、馬、豬、雞的頭,向玉帝告狀,玉帝封他們為雷王,回到人間殺了地主,為自己報仇。這個節目戴了壹個四個動物頭像的面具,有壹定的知名度。

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藝術,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受歡迎的劇種之壹。

壯族歌仔戲主要流傳於河池、宜山、來賓、永寧、貴縣等壯族聚居區。是在龔師傅“跳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梅山派祭祀舞蹈。它歷史悠久,舞蹈詞匯豐富,民族特色濃厚,是壯族民間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廣西壯族聚居區,除信仰道教和佛教外,還有壹種稱之為“梅山教”或“三元教”和“師教”的原始宗教,尊唐道祥、葛、周為祖師,是多神信仰。它是由當地的巫術、道教和古老的儺儀混合而成的教派。

按照壯族人的傳統習俗,大旱求雨、賞賜神靈豐收、驅鬼除疫或安排喪事,都要請梅山先生主持隆重的祭祀儀式。這種儀式的稱謂因地而異,如“潘達”、“左宅”、“古屏”、“吊芒寺”、“吊篩”、“歌手”等。

在壯族師公戲的祭祀儀式中,除了誦經、占蔔、邀神、驅鬼等巫術活動外,主要是帶著面具跳舞,唱神的傳說。

石公舞雖源於古代巫舞,依附於壹定的祭祀儀式,但卻長期流傳於民間,與各種形式的民間文藝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並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強化了娛樂成分,具有壹定的普及性和娛樂性。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民族政策和文藝政策的指導下,壹大批教師和業余舞蹈愛好者把教師和舞蹈愛好者從宗教和迷信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運用教師和舞蹈愛好者的詞匯改編創作了《橫道舞》、《蜜蜂舞》、《新風頌》、《朝陽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