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第壹個辦手機號的人名叫徐峰,那年他22歲,十分膽大,在整體經濟情況還不是很發達的時候,他便有創業的想法。從香港到廣州,他投身到餐飲業中,為其他行業的老板提供餐飲服務。而他所經營的可不是小地攤,因為針對的人群都是有錢的大老板,所以他將自己的餐飲店也定位於高檔餐廳的地位。
依靠著地理優勢,他的“南海漁村”主要經營的就是高檔海鮮,每天他都得從湛江或者海南的漁民手中進新鮮的貨。但是由於信息傳遞的緩慢,他經常不能知道漁民打撈到什麽貨,從而不能及時的做出當天的菜譜,每日的營收十分不固定。
當時他要同漁民交流只有兩個方式,壹是他親自去,二是發電報,但電報到達漁民手中的時間他早就可以親自到達。所以每天他都只能親自去漁民那裏買鮮貨,而有時因為不能及時到達買到的貨很可能不新鮮或者會出現買不到貨的情況,這對於他的餐飲店來說可不是好事,得罪顧客的同時還會砸自己的招牌。
徐峰對此深感苦惱,但他曾在香港看到許多有錢人手裏拿著“大哥大”在打電話,若是他自己也有壹個,便可以同漁民迅速交流。所以他壹直在默默的關註廣州的通訊市場,希望自己也能買到壹個,這對他的生意將會產生很大的幫助。
因為壹直關註通訊行業的徐峰曾對自己的親戚提起過自己買壹個大哥大的想法,所以他在郵電局工作的親戚便壹直在幫他留意。在廣州的第二年,他就得到消息說廣州六運會結束後,有100臺試用手機,很有可能流入市場。聽到這個消息徐峰十分激動,立馬跑到郵政局去準備購買。
他到達郵政局的時候,那些手機還沒有開始售賣,工作人員還需要向上級請示。徐峰的消息也是極準確的,這些手機真的要賣,工作人員得到許可之後便讓他挑選電話號碼。從01到99裏選壹個手機編號,同廣東的區號9010組合起來就是電話號碼。徐峰可以從工作人員遞給他的壹張紙條上的100個號碼中選擇,因為是生意人,他壹眼就選中901088這個號碼。
號碼選擇好之後就得繳費,當時的手機單價是12000元每部,除此之外入網費6000,月租150元,是普通家庭難以承受的開支,畢竟壹個人工作也可以可能月租都付不上。但是徐峰知道,現在所花的這些錢可以在將來為他節約大量的時間,賺更多的錢。
果斷的買下大哥大之後,徐峰每天都可以輕松地從漁民那裏進到自己想要的貨,他的“南海漁村”的食材問題算是徹底解決,因為合理的價格,在他的經營下南海漁村生意越來越好。回頭客帶著新客戶絡繹不絕,他的“南海漁村”每日都座無虛席。
後來小小的飯店已經滿足不到徐峰的需求,他的目標是高端餐飲行業,店當然需要與時俱進,設計的符合他的要求,於是他的飯店變成酒店,最後又變成連鎖酒店,而他壹直在這個領域不斷的迎合環境需求創新。
因為他的“大哥大”可以讓他得到和傳遞信息的速度比別人快,他的想法總能超前壹步。在管理企業上也能及時的同有關部門取得聯系,所有的事情都能井井有條的實現。徐峰後來被央視報道稱為“中國四十年四十個第壹”其中之壹,許多人都知道餐飲界有壹個目光長遠獨到的徐峰。
像徐峰壹樣做生意的人還有很多,在生意場上,擁有壹部手機,就等於擁有即時的信息,能掌握即時的動態。所以做生意人成為購買“大哥大”的主要群體,那段時間本來壹開始買兩萬多的大哥大直接被擡價到六萬多,但很多沒有渠道的人,還是買不到。
盡管當時的大哥大因為技術和移動基站的落後,是不是會沒有信號,但依舊不影響它為這些老板們帶來財富。當時打電話還需要靠運氣,信號不好的時候只能拿著手機到處找信號,不過這和普通的寫信發電報比起來已經更加高明且迅速。
廣州的三個模擬移動通信基站,給他們提供著保障,只是因為能力不足,時而斷線,但好在還能正常運轉。當時的移動工作者花十年的時間才達到當時的成就,對他們而言那已經是很大的進步。而這小小的基站需要他們經常維護,不然用戶就可能打不通電話。
但正是這壹群人的努力,才有後來通訊行業不斷發展前進的機會,隨著越來越多通信基站的建立,技術的發展,我國的手機網絡從古老的gsm數字電話發展到2G網絡時代,並迅速地進入3G、4G,壹直到如今5G時代的到來。
而手機的外形也有很大的改變,從壹開始像“板磚”壹樣的“大哥大”到輕便的“小靈通”,他們不僅是重量的改變,還有質量的改變,第壹批代替大哥大的產品是由摩托羅拉公司在90年代研發的,從此手機成為人人都能使用的工具。再到現在,進入智能手機時代,依托於通信的發展迅速,我們的手機也變得更多樣化、多功能化。
最初的移動信息基站也早被新型基站取代,它於2001年結束自己18年的信息支持生涯。這意味著徐峰的大哥大也沒有任何可用之處,他作為第壹個辦理電話號碼的人,陪伴他許久的901088也將離開他的視野,別人找徐老板的的時候再也打不通這個號碼,而是需要打另壹個139開頭的11位的號碼。手機改變徐峰的生活,也改變壹代人的生活,如今它正從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荀子曾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自然的發展有獨特的定律,時代前行是必然的趨勢,徐峰代表的是這個前進的時代中眼光獨到的壹類人,他們知道時間的重要性,抓住“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大膽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成就,最終才得以成功。而為他們提供“地利”的人正是像通訊行業這壹類國企,建設出壹個不壹樣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