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青麻是什麽病?

青麻是什麽病?

中國黃麻病害

陳鴻福

知青疾病約29種,其中真菌性疾病23種,細菌、線蟲和元素缺乏癥1種,病毒性疾病3種。我國已發現23種,其中莖枯病、炭疽病、褐斑病、黑斑病、猝倒病、霜黴病、根癌嚴重,造成苗期死亡、早期落葉或成株期死株,我國每年因病損失纖維約10%。

簡史

青麻(檾麻)原產中國,早在2500年前就有栽培,用作衣服和繩索的原料。中國1755丁毅在《農田指南》壹書中曾提到作物輪作對預防青枯病和減少死苗的作用。1928年,日本中田小五郎等人列出了朝鮮的紅麻病害名單。同年,前蘇聯(E.S.Kvashnina)對北高加索地區的紅麻病害進行了初步研究。在1942和1943中,Hiroshi Takeo和Guiqiyi對中國華北和東北地區的棉花和亞麻病害進行了調查和討論。中國農業部植物保護司在1954中編寫的《中國主要農業病蟲害及其防治》對該病害及其防治進行了詳細描述。

類型和危害

綠麻的主要病害有苗病、根病、莖病和葉病。

幼苗病害

中國有9種。危害嚴重的有:立枯絲核菌,導致幼苗倒伏死亡,在中國和日本尤為嚴重。霜黴病(霜黴病),損害幼葉和頂端,使病葉早落或幼苗死亡,在東北和華北地區廣泛發生。北京炭疽病菌。在中國、印度、日本和美國的壹些地區,紅小豆莖點黴還能引起種子腐爛、芽腐爛、幼苗腐爛和幼苗坍塌。

根部疾病

中國有四種。根結線蟲。,分布廣泛,危害較大,可引起麻類植物根系多種腫瘤,引起黃葉、植株矮小,易被真菌侵染引起根腐病,尤其在中國和印度麻區。碳腐導致根腐和死亡。根癌農桿菌Conn是壹種細菌性疾病,導致根部呈肥大樣,然後腐爛,發生在中國和美國。

莖疾病

在我國已發現6種,主要包括:莖枯病,又名Macrophoma Abutilonis Nakata et Takim。多為距地面15 ~ 30 cm高度處黑褐色、梭形或長條狀病斑,然後向全莖周圍蔓延,露出纖維,嚴重時麻莖會折斷死亡,在我國普遍存在。莖腐病。)多發生在離地面l米左右的葉疤處。病斑呈梭形,有大突起,先紅色,後黑色孢子。病變裂開後,可露出纖維,病變部分呈弧形。在嚴重的情況下,大麻植物會死亡。中國和日本麻區常見。炭疽病,病斑黑褐色,沿莖縱向開裂幹燥。碳腐病會導致莖基和莖腐爛,大麻植物枯萎。

葉部疾病

我國已發現10種,主要包括霜黴病、蜀葵尾孢。、檾麻葉點黴和檾麻菌。導致葉片產生大小、形狀、顏色不壹的壞死斑,病葉早落。中國和前蘇聯也有黑斑病。)何飛],導致葉片出現大片雲狀病變,病葉死亡。此外,中國和美國的紅麻也受到煙草環斑病毒的危害。

黃萎病菌。和鐮孢屬物種。是中國、美國和前蘇聯常見的血管疾病。葉子的癥狀變化很大。莖被截,維管束變色,嚴重時麻株死亡。

已被世界上壹些產麻國嚴重危害而我國尚未發現的病害有:根腐病(Dugger)亨內伯特病是前蘇聯塔什幹的壹種嚴重病害,煙草黴菌病(Cladosporium her-barum Link)在前蘇聯和美國。此外,前蘇聯棉花也感染了煙草網狀病毒,美國棉花受到錦葵病毒的危害。

紅麻大部分病害的病原菌可在種子、病害和土壤中越冬,成為來年年初的傳染源。綠麻在生長過程中,受風雨、蟲災、農業作業等再次感染。含菌量高的種子和土壤、低溫多雨、感病品種、密度過高、偏施氮肥、低窪潮濕地區、連作麻田均有利於病害發生。

疾病控制

以下是控制這種疾病的常用方法。①嚴格執行檢疫制度。防止檢疫性疾病特別是根腐病傳入中國。②種子處理。用福美雙、曲安奈德或多菌靈浸種或拌種,可顯著提高種子發芽率,減少苗期病害。③培養措施。除去病殘,輪作作物,種植抗病品種,合理密植,施肥和排灌。④藥物控制。發病初期噴施福美雙、退菌特、甲霜靈或多菌靈。

邱(1922 ~)

孫守恭

植物病理學家。福建省連江縣。1948畢業於福建省立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曾任臺灣省立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助教。1961年獲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回到臺灣後,他被任命為“中加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和中興大學的教授。1975至1987,受聘為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他在20世紀60年代從事植物病毒學研究,發現並命名水稻轉黃病,證明是黑尾葉蟬攜帶的病毒病,屬於彈狀病毒科。他確立了場控方向,成功提純了病毒。1965-1968在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研究蟬的細胞培養,建立了幾個細胞培養系,發展了WondTumour病毒和馬鈴薯黃病毒的熒光抗體定量技術,應用於水稻黃葉病毒的研究。他發表了60多篇學術論文。

海棠病

樂高尼亞病

邢勇

世界已知30余種,中國約有19915種。白粉病、灰黴病等危害葉、莖、花。葉片主要受軍團菌、炭疽菌、細菌性葉斑病等危害。根莖或根主要受立枯病、莖腐病和立枯病的危害,根主要受根癌農桿菌和南方根結線蟲的危害。病毒病中有花葉病(CMV)。細菌性葉斑病、白粉病、灰黴病常見且嚴重。局部立枯病和基腐病發生較多。

細菌性葉斑病

主要危害葉片,有小而圓的澇斑,周圍有黃色暈圈,擴大為暗褐色枯斑,發展到整個葉面,最後葉片早死早落,濕時患處有銀耳膿。病原體是野油菜黃單胞菌變種。壹種植物細菌。危害秋海棠,如銀葉秋海棠、紅葉秋海棠(B.coccinea)、秋海棠(B.coan-siana)、秋海棠蟾蜍(B.rex .)和四季秋海棠(b . SEM-perefluns)。病菌主要在病葉和殘體中越冬,從傷口或氣孔侵入。當它暴露在風、雨或水中時,水滴飛濺並擴散。通常潛伏期為7 ~ 10天。病害防治:應註意清潔農村,改進栽培措施,如清除病株,保持植株或盆栽的間距,保持溫室內相對濕度在40%左右,澆水或灌溉時不要在葉片上留下水滴;發病時噴灑農用鏈黴素、氫氧化銅等殺菌劑。

白粉病

危害僅次於細菌性葉斑病。葉、莖、花表面產生白色粉狀斑點,嚴重時連在壹起。病原:北京、雲南、河南的中華秋海棠,雲南的雲南秋海棠,秋海棠上的丹毒、子囊菌、白粉病;臺灣省報道的圓山秋海棠(B.laciniata var.lormosana)為橢圓型、半翅目和絲狀。華南不容易形成性行為。至少有兩種不同類型的花粉孢子。主持人是各種海棠。病原體有生理分化。寄主種或品種間抗病性存在明顯差異。銀葉秋海棠高度感病,四季秋海棠中度感病。可發生在10 ~ 26℃,高溫(32℃)不利於細菌感染。細菌控制:清理田地,發病時噴灑曲安奈德和膠體硫。此外,還有毒死蜱、放線菌酮、噻嗪酮的防治報道。

灰黴病

(見蘭病)。

立枯病

導致幼苗倒塌或插條腐爛。炎熱潮濕時,死苗表面及附近土壤上可見白色絮狀菌絲體。病原體是腐黴屬。它屬於卵菌綱霜黴病菌。播種前,盆土不消毒,積水,澆水過多,覆土過厚容易生病死亡。土壤傳播的疾病。病害防治可以在播種前用迪信通對盆土進行消毒。

基底腐爛

它導致莖或莖基部褐色腐爛,嚴重時葉子也被殺死,形成大片漬水的圓形斑點。潮濕時,病部有少量褐色菌絲體和褐色顆粒狀菌核。病原菌為胡瓜黑星菌,屬於擔子菌和黏菌。無性狀態為立枯絲核菌,屬於半知菌,無性目。病害防治:為保持植株通風透明,播種前用五氯硝基苯處理盆栽土壤,發病時澆井岡黴素。

元秋(1909 ~ 1981)

李君妍

植物病理學家。江蘇南京人。1932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先後在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重慶市政府農業推廣委員會擔任技術助理、技術員、技術主管。1947年赴內布拉斯加大學深造,1950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後,先後在金陵大學、湖北農學院、西北農學院任教授。曾任中國植物病理學學會首任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陜西省植物病理學學會理事長。

在科研工作中,他主要從事小麥和棉花病害的研究,為防治小麥赤黴病和銹病做出了貢獻。1953以來,長期負責棉花黃萎病的研究,育成了陜西省第壹個棉花抗病品種“西農中三”,研究並明確了棉花黃萎病種子的傳播途徑,提出了棉花黃萎病種子的檢驗技術和藥物的消毒方法;參與棉花枯萎病生理型鑒定和區劃,推動棉花品種資源抗病性鑒定和抗病品種選育,1978獲全國科學大會和陜西省科學大會獎。主要著作包括棉花枯黃萎病、小麥赤黴病、禾谷類作物病害、牧草和綠肥作物病害、保護地樹木病害等,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