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中國有婚禮習俗的步驟?

中國有婚禮習俗的步驟?

壹、交杯酒與結發夫妻 “合巹”這個詞對於現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與新娘的“交杯酒”卻是每壹個結過婚或參加過婚禮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巹”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內***飲合歡酒。巹是飄之意,把壹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壹個,用以飲酒,就叫合巹,合巹始於周代,後代相巹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來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飲合巹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為壹,自此已結永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苦的深意。正如《禮記》所載:“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宋代以後,合巹之禮演變為新婚夫妻***飲交杯酒。《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新人“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壹盞,謂之交杯。飲訖,擲盞並花冠子幹床下,盞壹仰壹合,谷雲大吉,則眾喜賀,然後掩帳訖。”這個儀式的象征意義是意味深長的。 用彩綢或彩紙把兩個酒杯聯接起來,男女相互換名,各飲壹杯,象征此後夫妻便連成壹體,合體為壹。當然很多情況下,“惟新婦羞澀,不肯染指壹嘗”。(民國:《解縣誌》) 飲過之後把杯子擲千床下,以蔔合諧與否,如果酒杯恰好壹仰壹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滿交歡,天覆地載,這陰陽合諧之事,顯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國時期,山西民間結婚,拜天地之後,“導入洞房,婿先進,上床踏四角,新娘繼入,坐床後隅,飲交杯酒,是日‘合巹’,合巹之後,尚有謁祖日見勇姑等禮,大抵於結婚之翌日行之”。(民國:《浮山縣誌》) 今天,山西農村青年的婚禮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簡單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後兩臂相勾,雙目對視,在壹片溫情和歡樂的笑聲中壹飲而盡,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舉行婚禮的大廳、飯店、酒樓。按民俗傳統,交杯酒是在洞房內舉行的,所以都把合巹與入洞房連在壹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現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與心態都是壹致的,結永好、不分離的暗示對於新婚夫妻今後長期的婚姻生活都會產生影響。 當人們置身於偏僻山村的婚禮中,不管平常人們的生活多麽艱辛,但通過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歡笑,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照婚禮習俗,在交杯酒過後,常常還要舉行結發之禮。結發在古代稱合髻,取新婚男女之發而結之,新婚夫妻同坐於床,男左女右。不過,此禮只限於新人首次結婚,再婚者不用。人們常說的結發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與續弦等都不能得到結發的尊稱。 古代婚俗中,結發含有非常莊重的意義,後來這壹習俗逐漸消失,但結發這壹名詞卻保留下來了。結發夫妻受到人們的尊重,結發向征著夫妻永不分離的美好含義,如同交杯酒壹樣,在農村仍然得到大多數人的充分肯定和贊許。 在男人們可以娶妾、養姨太太的時代,結發夫妻就顯得尤為突出。以至於不論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進士,還是突發橫財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貴、尋花問柳、續納小妾之時,壹般都要對結發夫妻保持壹定的尊重。 在中國人的心理和情感上,從古至今,漫漫幾千年,尤重結發夫妻。 因為結發意味著“第壹次”。在男女授受不親,人們壹生中深交的異性寥若星辰的情況下,結發,意味著第壹次接受了異性的新鮮,第壹次發出會心的微笑,第壹次品嘗了愛的幸福,第壹次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所以,無論如何,這個第壹次都是彌足珍貴,值得珍惜的。 此外。結發還具有莊嚴、神聖、天意、緣份等等得到社會認可的深層含義,在此基礎上,婚姻的雙方產生了義務和責任感。

二、鬧洞房的秘密

鬧洞房是婚禮的最後程序,也是任何婚禮都不可少的內容,它是婚禮的高潮,也是最熱鬧最有趣的節目。 新婚之夜,親戚朋友圍坐房中,對新娘百般戲謔,稱之為“鬧房”、“戲新娘”。鬧的方式各種各樣,各地有同有異。總括起來可分為文鬧和武鬧兩種。文鬧以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謎語、對對子,請其講述戀愛經歷及平常不見於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間有稱“說令子”,妙趣橫生,迫使新娘無法對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樂。“是夕,好事者多以談諧語編為詞調,強使新婦歌之,名曰‘鬧房’。近則變本加厲,慶賀之忱出以戲謔,抑失禮之甚矣。”(民國:《翼城縣誌》)武鬧是使用較為粗野的方式,不僅口出穢言,還對新娘動手動腳,頗有惡作劇的性質。 鬧洞房時,平輩的、晚輩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紛紛擁入新房,喜笑逗樂,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們極盡所能,想出種種方式,讓新娘當眾表演,以逗樂取笑,俗話說“三日沒大小”,除了爹媽都能鬧。這期間,人們之間隨隨便便的關系是禮俗所允許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頗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歡節。因此,無論如何戲鬧,如何難以接受,新娘是萬萬不能反目生氣的。如若氣走了鬧洞房的人,將被視為是新娘的任性,人緣不好,日後的光景就不會好過。 鬧洞房是對新婚夫妻的壹種祝賀方式。在民俗中,人們認為洞房中常有狐貍,鬼魅作崇,為了趨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勢的陽氣,才鬧洞房的,所以民間俗語說“人不鬧鬼鬧”。 鬧房在功能上也是對新婚夫妻的考驗,包括機智與耐心,原本是壹種“關口考驗”,但在民間往往行之過分,成為陋俗。 鬧洞房的習俗起源甚古,《漢書》記載“燕地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僅以為榮。”(《漢書》,《地理誌》)鬧房之俗可能起源於“聽房”。在新婚之夜,親朋好友在洞房窗外竊聽新媳婦的言語和動作,人們感興趣的無非就是男歡女愛之事。從性心理的角度講,這種舉動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論中的“意淫”之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戲弄新娘的鬧洞房。此種風俗行至唐代,風行民間,不但男方親屬,賀賓客朋都有戲弄新娘的權利,連不相幹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攔,品頭論足,撫摸取笑,需索於難。這種習俗由古至今,已由個人行為變為集體行為。 綜觀鬧洞房之俗,驅動人們聽房、鬧洞房的心理動機是復雜的。 首先,這是壹種人們性意識的外化與下意識的沖動,人們從鬧房戲婦與撫婦之中,表現了對異性的某種挑逗,發泄出來之後便可克服既羨且忌的心理,以達到性在“下意識”界域的某種平衡,這種對異性的態度與行為在平時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鬧洞房正好提供了壹種機會。 其次,鬧洞房是傳統婚姻中包辦婚姻的產物。因為只有在新婚典禮之後,激動的新郎才可搞開新娘的紅蓋巾,這對新人以前不相識,無相交,更無情感的溝通,第壹次見面便要***墮愛河,顯然是陌生和難堪的。因此,鬧洞房習俗可以消除彼此的距離和陌生感,協調倆人之間的緊張氣氛,融洽感情。無疑,洞房之鬧是百米賽跑前的必要準備。 再者,在興旺發家的心理趨動下,大多數的新婚之家,都存在著既苦於眾親友之鬧,又樂於讓其鬧的雙重心理。 鬧房可以使雙方的親友們熟悉起來,顯示家庭賓朋滿座,興旺發達,增進親友間的溝通與感情,以及鄰裏間的和睦。 熱鬧是中國人生活的美學理想,鬧洞房正是臻於此境的手段。熱鬧了才能形成喜事喜慶的氛圍,鬧是壹種快樂的場景,是壹種歡騰與興旺發達的象征,只有鬧、大鬧特鬧,喜慶才有市場,財路才可大開,人丁才能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