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農家午餐》簡介

《農家午餐》簡介

《農家午餐》簡介|欣賞|反思

1983彩色電影107分鐘

英國格林·波因特電影公司出品。

導演:理查德·艾爾編劇:伊恩·麥克尤恩攝影:克萊夫·蒂克納主要演員:喬納森·普賴斯(詹姆斯·彭菲爾德),蒂姆·庫裏(傑裏米·漢考克)和羅斯瑪麗·哈裏斯(安·巴林頓)。

摘要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爆發戰爭,在英國引起巨大反響。英國廣播公司電臺的新聞編輯詹姆斯·彭菲爾德壹直在跟蹤報道這場戰爭的進展。英國艦隊遠征南美,讓人想起1956年英國艦隊進軍埃及,引發蘇伊士危機的往事。然而,英國的行動遭遇慘敗,但這壹次它很快取得了勝利。在民族情緒高漲的情況下,雄心勃勃的詹姆斯好好看看這個熱門話題,決定寫壹本關於蘇伊士運河的書。詹姆斯出身卑微。自牛津大學畢業後,他壹直在尋找改善職業前景和提高社會地位的機會。現在他有這個機會表現自己,出人頭地,怎麽能不利用呢?他參加了出版商湯姆·戈爾德舉辦的宴會,以便等待機會說服他為自己出版壹本書。席間,他被自己的老朋友傑裏米·漢考克(Jeremy Hancock)介紹認識,他是壹名記者,專門報道艦隊街的新聞,因此名聲大噪。他遇到了在電視臺從事研究工作的蘇珊·巴林頓。出身中產家庭的蘇珊年輕貌美,各方面都符合詹姆斯的要求,所以他極力追求她。在與蘇珊交談時,他隱瞞了自己的工人階級家庭背景,並謊稱父母雙亡。事實上,他的父母住在倫敦郊區的壹所簡陋的房子裏。他媽媽病得很重,已經臥床很久了。他只有年邁的父親照顧。他忙著找借口,很少回家看望父母。

有壹次,傑裏米告訴他,蘇珊的母親安·巴林頓是壹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和社會主義者,她寫過關於蘇伊士危機的文章。詹姆斯認為這是壹個攻擊蘇珊的好機會,於是他驅車前往諾福克海濱,以寫書和求教的名義專程拜訪了安。安非常喜歡詹姆斯。她說他讓她想起了死於二戰的哥哥。臨走時,安邀請他改天和蘇珊壹起來這裏。在返回倫敦的途中,他的汽車拋錨了,因此詹姆斯不得不來到附近的格林漢姆共同空軍基地,向多年來壹直生活在基地外的婦女們求助。當婦女們聽說他在電臺工作時,她們請他為反核運動呼籲,詹姆斯欣然同意。女性在熱情幫助他時也向他散發反核傳單,但壹旦汽車修好,詹姆斯在開車離開後就立即撕毀了傳單。

詹姆斯和蘇珊如期到達了鄉下的諾福克,安對他充滿了熱情。她不僅把蘇伊士危機的所有信息都給了對方,還主動和他發生了性關系。與此同時,蘇珊處處避開他,言語帶刺。回到倫敦後,詹姆斯越琢磨越不對勁。他為蘇珊精心策劃,現在卻成了蘇珊母親的情人。所以他拒絕接安的電話,斷絕了和她的關系。安的第二任丈夫、電視廣告導演馬修·福斯(Matthew Foss)壹直風流成性,他邀請他共進工作午餐,暗示他並不在乎詹姆斯與安的親密關系。馬修含沙射影地告訴他,廣告中推銷的產品可能都名不副實。他們正在享用的美味被稱為“農民午餐”,實際上並不是過去農民犁地時吃的午餐。不過是商家為了迎合顧客的浪漫懷舊而玩的小把戲。但是,為了不影響和蘇珊的關系,詹姆斯沒有聽馬修的勸說。他在會見出版商戈爾德時表示,蘇伊士危機的歷史可以用新的思想來改寫,以迎合保守黨在福克蘭群島問題上推行的現行政策。然而,戈爾德直言不諱地告訴他,他只需要為美國大學生寫壹本歷史教科書。

在傑裏米的鼓勵下,詹姆斯與他和蘇珊壹起去布賴頓采訪保守黨年會。就在首相撒切爾夫人向代表們發表演講,承諾將在福克蘭群島問題上“告訴人民真相”的時候,在大廳的壹個角落裏,詹姆斯突然發現傑裏米正在親吻蘇珊。想起過去,他突然意識到他最好的朋友欺騙了他。在他的追問下,傑裏米也坦白承認詹姆斯和安的浪漫戲碼出自他的導演之手。詹姆斯憤怒地斷絕了與他們的聯系,埋頭寫作。金對這本書的手稿非常滿意。就在他的書《付梓》出版時,他的母親去世了。葬禮上,他面對母親的遺體,依然淡然考慮自己的未來。

辨別和欣賞

這部電影是“新電影運動”以來英國電影界少有的獨特的社會現實主義電影。導演的創作動機是為了給觀眾奉獻壹部充滿時代氣息、能夠把握社會脈搏的影像作品。青年編劇麥克尤恩認為,以前的英國電影時代感很弱,在表達當代生活和社會現實方面,遠不如意大利和法國電影甚至美國電影。為此,他想壹掃英國電影業的迂腐,創作壹部小說作品。他們沒有求助於大型商業公司,而是在壹直熱心幫助民族電影事業的金冠公司的支持下,以獨立制片人的身份制作了這部電影。他們首先要尋找壹個正在英國發生的、能夠震動整個社會的重大事件作為影片的背景,於是為主角確定了壹個對重大事件最敏感的職業——記者。劇本初稿最初選擇了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的婚禮作為背景事件。福島戰爭爆發後,董事們認為這是上帝的禮物,他們立即以此為框架開始了新的篇章。為了更加真實,導演還帶著攝影師到壹些正在進行的政治事件現場,立即找劇捕捉鏡頭,拍完之後再修改劇本,使之盡善盡美。比如從1980開始,英國反核婦女組織就壹直在格林漢姆共同空軍基地外安營紮寨,舉行反對美國核巡航導彈存放在英國的和平示威活動。這壹直是英國政治生活中的熱門話題。直到1988裏根和戈爾巴喬夫簽署中導條約,同意撤回巡航導彈,和平陣營運動才告結束。導演巧妙地把他們設計到劇情中,這些事件的真實參與者出現在銀幕上,讓影片像電視新聞片壹樣真實(影片上映時他們還在和平陣營)。又如,導演得知保守黨在布萊頓召開年會後,立即千方百計找關系,修改劇本,以“浪漫喜劇”的名義征得保守黨同意,並實際拍攝了影片的場景。詹姆斯和瑪格麗特·撒切爾在同壹個畫面中的場景大大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和場景感。以正在發生的真實事件為電影背景,追求真實感和即時性,這種實時制作劇情片的方法在世界電影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這種方法是有風險的,電影導演通常不會這麽做,因為他們在拍攝之前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也無法按照導演的意圖去影響事件的發展。他們只能按照事先的想法當場即興發揮,成敗不可估量。缺點只能在剪輯的時候彌補。但由於這種方法對突出影片主題有很大幫助,導演創造性地做到了這壹點,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影片上映時正值英國大選,影片中若隱若現的對保守黨的批評引起了爭議,導演很快聲明他們並不是為了鼓勵選民投票給工黨,在他們看來工黨和保守黨是壹樣的。電影憑借其即時性,造成了社會效應,幹擾了現實生活,這正是導演所希望的。這種拍攝方式既繼承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紀錄片運動為代表的英國電影的紀錄片傳統,又體現了新的突破和發展。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揭露當今英國隨處可見的虛偽和欺騙。不僅人與人之間相互欺騙,甚至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也有壹些欺騙的舉動。在個人生活中,導演設計了壹場騙人的四角戀。詹姆斯根本不愛蘇珊。他只是想找壹個有中產階級地位和家庭背景的配偶。為此,他絞盡腦汁想贏得蘇珊的愛,甚至繞道去找她媽媽,卻不想被傑裏米困住。詹姆斯的“最親密的朋友”傑裏米對他的朋友毫不關心。相反,他與蘇珊聯手戲弄詹姆斯。在四個導演中,導演只對安表示了壹些同情。這位社會主義者很直率,她的丈夫整天都不在家。她很孤獨,難以忍受。當她看到詹姆斯主動靠近時,她把他當成了知心朋友。詹姆斯的醉酒恐怕不是為了酒,很快就擺脫了她,留下她壹個人孤獨。當涉及到政治問題時,電影導演表現出更多的欺騙行為。詹姆斯寫書不是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他根本沒有獨立見解),不是為了進行嚴肅的學術討論和歷史反思,而是把它作為奪取自己名聲的敲門磚。因此,他迎合了保守黨的政策和當時彌漫全英的民族主義情緒,企圖借福島戰爭的勝利為蘇伊士運河問題翻盤。蘇伊士危機的實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壓迫民族紛紛覺醒,反抗殖民主義。英國這個老牌殖民帝國的解體是不可避免的。這次失敗促使英國進行了痛苦但必要的歷史反思,這對英國順應歷史潮流,跟上時代步伐大有裨益。英國有識之士(如本片導演)都知道這壹點。但保守黨為了維護自己的殖民利益,執意進行福島戰爭,以狹隘的民族主義欺騙民眾。在這壹點上,詹姆斯是在為自己的私利火上澆油,渾水摸魚。再比如詹姆斯的車在經過空軍基地的時候拋錨了。為了借工具,他假裝報道和平示威,壹旦目的達到,就立刻扔掉反核傳單。這壹集既揭示了詹姆斯務實的生活態度,也暗示了社會上的人會出於各種動機欺騙和利用這些善良的女性。在保守黨年會上,撒切爾夫人鄭重聲明要“告訴人民真相”,就在詹姆斯發現傑裏米和蘇珊偷偷接吻的時候。這組鏡頭壹方面說明詹姆斯從大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被騙了,另壹方面也巧妙地暗示撒切爾夫人也在出軌。其實這部電影的片名就是壹種欺騙的隱喻:“農家午餐”是劇中人物中午使用的壹種快餐的商品名稱。它根本不是傳統的英國餐,而是對過去的成功偽造,就像保守黨和詹姆斯需要重寫蘇伊士危機的歷史壹樣。該片導演還煞費苦心地設計了這樣壹個情節:詹姆斯參加了壹場政治講座,會上壹位演講者在談到蘇伊士時曾問道:“我們能不能說國家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像個人行為?”這句話強烈地表現了導演的創作意圖。演講者慷慨陳詞原本是劇本初稿的重頭戲,但導演Al覺得太直白,不夠電影化,於是兩人把這壹幕改成只是影片中的壹個插曲,讓細心的觀眾自己體會其中的含義。在影片中,導演還通過其他細節影射了與政治相關的現實。比如諾福克,壹個鄉村小鎮,在影片中被刻畫得非常漂亮,近乎田園,和倫敦的人要過河有很大的不同。然而,這裏並不是天堂:當安和詹姆斯進行推心置腹的談話時,戰鬥機低飛的轟鳴聲使談話無法進行。安告訴詹姆斯,她的前夫也為BBC工作,在蘇伊士危機期間為了客觀公正地報道事件,維護記者的獨立性,被迫離職。這位主管提到了福島戰爭期間公司裏壹群誠實的人所做的同樣的努力。

這部電影另壹個值得註意的地方是,它描繪了80年代英國工人階級年輕人的行動。英國社會等級壁壘森嚴,工人階級始終處於社會底層。他們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往往會受到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年輕人最有事業心。他們壹直在努力擺脫這種局面,但往往在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動作。戰後英國的許多電影都反映了這壹社會現實。比如在英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新電影運動”,旨在表達上世紀50年代被壓制在社會底層的“憤青”們的憤懣之情。《上流社會》中的喬·蘭普頓為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玩弄權術,靠裙帶關系往上爬。周六晚上和周日早上的亞瑟·西頓只能通過喝酒、偷女人和打架來發泄他的憤怒。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社會風氣的急劇變化,英國下層青年又開始逃避現實,整日燈紅酒綠,追求享樂,以壹種存在主義的態度對待生活,構成了英國電影中的“搖擺的60年代”。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社會動蕩逐漸平息,理性主義重新擡頭,社會運行回歸舊秩序。但是,這種回歸並不是徹頭徹尾的復興。畢竟壹些過時的刻板印象被六七十年代的反叛浪潮沖走了。就英國而言,階級差距不再是不可逾越的,來自工人階級的年輕人要求改變社會地位的外部壓力得到了緩解。但是,他們必須遵循舊的秩序,壹步壹步爬上階梯。首先,他們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然後他們才能找到壹份體面的工作,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以便過上舒適的生活。60年代的嬉皮士早已銷聲匿跡,80年代年輕人的目標是做雅皮士。本片的主角詹姆斯就是這樣壹個時代的產物。他夢想的是如何爬進中產階級的行列。他甚至是這類人的卑劣典型: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詹姆斯以自己的工人階級背景為恥,不僅謊報家庭背景,還拒絕探望和照顧身患重病的母親。他的向上攀登在本片中有兩個具體的目標:寫書和求愛,這兩個目標都顯示了他的無恥。

應該說,這部電影的導演們的創作意圖和表現手法都是相當創新的,但他們畢竟年輕,技術也稍遜壹籌,所以在創作時有些“題材先行”。同時,他們過於關註社會政治背景,卻對前臺愛情寓言故事的深度挖掘不夠,藝術感染力也不盡如人意。可惜壹些熱點政治事件只是作為背景出現,未能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影片在揭露造假方面總是顯得乏力,對觀眾缺乏沖擊力,這對於強化主題無疑是不利的。

盡管如此,這部電影仍然在英國電影史上占有壹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