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世俗的標準,姐姐是壹個古怪的人,她的壹些行為怎麽說都不為過。除了內心的激情,她不遵從任何外在的教條。在“正常人”眼裏,她是壹個接近“自閉癥”的人。妹妹在性格上從來沒有社會化過,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她和現實世界互相無視,互相排斥。工作、貞操、名譽、婚姻,所有這些東西對她來說幾乎都是可鄙的,她願意犧牲所有這些東西來換取哪怕是最小的自由。就像鋼琴課拒絕發言的媽媽壹樣,姐姐是在告訴觀眾,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過上純粹的精神生活。然而妹妹在背後哭,卻有著後者無法比擬的血肉之軀。只要有我妹妹這樣的人,觀眾就知道這個世界不是沒有希望的。雖然智障,但哥哥的行為是三兄妹中最容易理解的,因為壹切從實際出發考慮的思維是普通人最熟悉的。但是我哥的現實是缺弦少筋的現實,所以沒有市場人氣。所以哥哥的“傻”被賦予了阿甘的“大智慧”,所以他“比傻子還聰明”哥哥娶了壹個醜但聰明的老婆,小兩口勤儉持家過著平靜的生活,結局比姐姐或哥哥都“好”。如果壹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要現實,那麽我弟弟的現實可能是最好的壹個:善良,忠誠,謙遜和壹點小聰明。
在《孔雀》中,弟弟的性格變化最大。但是由於空間或者其他原因,弟弟的戲份最少,有些情節不是很有說服力,很尷尬。這樣壹個年輕人,把時間花在買菜做飯、看人下棋、帶孩子上,被稱為“老高”。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姐姐的“理想主義”和哥哥的“現實主義”之後的必然延續。既然生活中沒有什麽能引起他的熱情和興趣,剩下的只有冷漠和嘲笑。這種“出身”是壹種中國式的虛無主義。當我們對命運采取冷漠、放任的態度時,我們最大程度上為自己保留了壹片私人領地。
許多人在《孔雀》中看到了他們過去的日子。懷舊往往是悲喜交加。孔雀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是中國大陸最後的計劃經濟時代。計劃經濟留給當代中國人最深刻的記憶就是物資匱乏。但是,對於很多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最大的痛苦並不是物質上的匱乏,而是來自於壹種計劃好的生活,或者說是壹種安排好的命運。
《孔雀》展現了面對這種被安排好的命運的三種人生態度,沒有對主角結局的矯飾和美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孔雀》是壹部充滿勇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