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大棚種菜技術?

大棚種菜技術?

溫室(大棚)蔬菜栽培技術八大要點1。配方平衡施肥溫室蔬菜正常生長所需的土壤總鹽量為2000~3000 mg/kg。超過6500 mg/kg,根系會出現反滲透而死亡,產量自然下降。溫室內溫濕度高,有機肥分解快,磷的有效性比露天高2~3倍。氮素揮發量大,過量施肥容易造成肥害。大棚裏要多施磷鉀肥,少施氮肥,不要施餅肥、人糞尿、沒熟的綠肥稭稈。追肥應該是“少吃多餐”,防止濃度過高。壹般種植三年以上的大棚雞牛糞控制在每只2500斤以內,化肥減少50%左右。對於總鹽濃度高的地塊,註意施用有機牛肥、腐植酸肥和EM菌肥,提高土壤碳氮比,疏松土壤通氣,溶鹽,減少肥害。同時補充硼、鋅、鎂,平衡土壤營養。二、密植稀苗的大棚蔬菜留苗數量直接影響產量。據測定,1平方米的兩株番茄消耗50%的光合產物,得到50%的果實。如果每平方米種四棵,營養體消耗70%~80%的光合產物,產物只能占20%~30%。反之,密植會導致產量低,植物會因為對陽光的競爭而白白長大,通風不好容易感染各種真菌病和細菌性疾病。同時,冬季氣溫低,光照弱,光合作用差,碳水化合物合成少,必須稀植。壹般前期密植,中期疏株,後期疏枝,以枝葉不擁擠為原則,充分利用空間,提高溫室總產量和效益。三、大棚蔬菜蔓生的預防與管理壹般苗期植株較弱,根系較深。要控水控株促根,使地下部分吸收60%左右的光合產物,中後期地下和地上吸收各占50%。前期,植株消耗60%的養分,生殖生長占40%。中期50%;後期生殖生長占60%~70%,營養生長只占30%~40%。即前期保證壹定的同化葉面積,後期控蔓促果,提高產量。過多的藤蔓必然影響產品的養分積累,光合產物消耗大,產量低。所以藤蔓過度生長不是好蔬菜。四、科學打藥治病目前,菜農解決大棚蔬菜病蟲害的主要途徑是打藥,但如何打好藥也很有講究。首先要明確病癥,選擇合適的藥物。壹般應選用含銅、鋅的藥劑,既能殺菌,又能增強植物抵禦病菌入侵的能力,促進作物生長。二是改善生態環境,降低棚內濕度,如膜下滴灌,減少植株數量,增強通風透光,可以減少病蟲害,減少農藥用量。第三,土傳細菌引起的苗木死亡,應在苗期用藥預防。前期解決不好,苗期發病,後期發作,病菌和細菌已經侵入植株,勤施藥效果不好。5.合理使用“溫室氣體”在溫室蔬菜種植過程中,尤其是冬春季節,由於長期處於密封狀態,容易產生有害氣體,對溫室蔬菜有害。比如在大棚土壤中施入硝態氮肥和未成熟有機肥,在分解腐爛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亞硝酸氣體。在溫室中達到壹定濃度時,會傷害茄科蔬菜,使地上的葉子像開水壹樣被燙傷,嚴重時葉肉變白死亡。同時,溫室蔬菜在早晨陽光的照射下,二氧化碳特別缺乏。所以,在冬春季節,對於經過壹夜消化的各種蔬菜,在第二天早上的太陽暴曬之間,加適量的二氧化碳氣肥,可以使蔬菜長得快,延長生長期,增加產量。中午氣溫高的時候,定時打開通風口通風,減少氣體傷害。6.塑料薄膜日光溫室下滴灌屬於封閉半封閉環境,水分蒸發擴散緩慢。壹般植物的蒸騰量和土壤水分的蒸發量只相當於露地的50%,尤其是夜間、陰天和氣溫較低時,空氣的相對濕度往往是飽和的。溫室濕度過大是蔬菜病害的主要原因。如果用膜下滴灌代替漫灌灌溉大棚蔬菜,可以大大改善大棚環境,降低濕度,提高大棚溫度,減少蔬菜病害,達到增產提質的目的。溫室蔬菜用塑料薄膜覆蓋。據測定,地膜覆蓋前夜間室內濕度可達95%~100%,地膜覆蓋後降至75%~80%。膜下滴灌發病率比漫灌低10%~15%,節水60%,增產40%。因此,膜下滴灌是溫室蔬菜最理想的灌溉方式。七、安排合適的留茬次數很多菜農認為,建大棚要花很多錢,土地又不能常年閑置,所以主茬上蓋了次茬,次茬和主茬壹樣。結果還不如2510。其實長冬之後壹年種壹茬比較好,春秋兩季壹年兩茬。茄子、辣椒、番茄、黃瓜的老株可以再生壹茬,價格低的時候要留苗晾地。夏天留壹段時間深挖雨水壓鹽,暴曬殺菌,關棚殺蟲,土壤固化,主茬問題就少了,收入幾千塊錢甚至上萬元。八、掌握大棚溫度很多菜農認為,大棚溫度越高,蔬菜長得越快。事實上,並非如此。蔬菜生長的最高溫度有上限要求,即最高溫度為25℃~30℃。對於不同的蔬菜,最高溫度也不同。溫性黃瓜、茄子的最適溫度為25℃~32℃,芹菜、韭菜等耐寒蔬菜的適宜溫度為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