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海豐的民俗文化。
在廣東海豐,晚輩給長輩拜年時,要磕頭,長輩則用紅紙包錢或給他們橘子。像中國各地的習俗壹樣,年輕人在拜年時向長輩致敬。至於給年輕人吃什麽食物,自然是選擇孩子愛吃的、有吉祥意義的物品。所以選擇橘子作為這類有特殊意義的食物。至於給紅包,是讓孩子買自己喜歡吃的,玩的,後來為了簡化手續改了。雖然意義相同,但還是不如傳統的橘子有意義。海豐的元宵節時間不壹,從正月十壹到十八,從正月十二到十六。有壹首童謠是這樣說的,“十壹人鼓噪,十二人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亮,十五行半月,十六人畢燈。”從十三日晚上開始,名門大族擺起豐盛的菜肴祭拜祖先,然後聚在壹起吃元宵酒,或互相邀請吃菜、茶、餅。海豐燈會的方式有以下幾種:1。掛燈籠,做彩色裝飾品。燈會燈籠掛在全縣各地的慈堂廟裏,有的甚至搭起燈棚懸掛大而精致的山燈,展示各種用泥土或紙做成的“娃娃”,擺成“桃花過渡”、“向唐僧取經”等戲劇場景。燈光生風,帶動“娃娃”在田野裏旋轉,惟妙惟肖,煞是好看。每家每戶都有很多種掛燈籠。那些年給男孩子掛的燈籠叫“公孫子”燈籠,那些年給新婚夫婦掛的紗燈籠叫“新婚”燈籠。孩子們揮舞著各種古老的燈籠和燈籠滿大街跑。火樹銀花很壯觀!2.在南門、高田、海城的湖邊,在公平鹽的街角,青年男女壹邊蕩秋千壹邊唱著歌,比如十二月的歌,百魚百鳥的名字等等。,或即興而唱的歌曲,大多是為了慶祝和平,慶祝豐收或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圍觀者有的隨聲附和,有的則等著輪流蕩秋千,徹夜不眠,其樂融融。第三,搶槍頭。在梅隴習俗中,有人在高臺上點燃鞭炮,臺下的人爭先恐後地去接。搶到第壹槍的最受尊敬,全家歡喜。第四,辦燈謎。第五,高舉火炬。在鹿井附近的農村,手持各種火把在田間追逐是壹種時尚。第六,舉行大型花燈遊行。這是解放後壹項新的流行活動。政府組織各單位裝扮成遊行隊伍,舞龍舞獅,鼓樂讓人嘆為觀止。舊時海豐婚姻禮儀復雜,各地風俗略有不同。青年男女經媒人安排後,經過“家風”(互相走訪對方家庭情況)。如果雙方都滿意,男女長輩和媒人就帶著“四禮”到女方家提親。送禮壹般是四公斤豬肉、四瓶酒、四包蛋糕、四對橘子,即尾數要標“四”以示成對。寒暄過後,男方長輩解釋,如果女方父母對婚姻不滿意,就不收彩禮;同意的話,做甜藥丸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