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告訴我滄州過年的習俗?
簡單來說有:祭竈掃塵,貼春聯,大年三十除夕年夜飯(團圓飯)倒貼“福”字,農歷六月初六祭祖回父母家,過年送橘子,過年放鞭炮,迎接春節。具體為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竈】【掃塵】【吃竈糖】中國有“官三民四船工五”的說法,即政府在臘月二十三、普通百姓二十四、宅船二十五舉行祭竈儀式。捧著祭祀用的火爐後,他們正式開始準備過年了。每年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人們稱之為“春節”。臘月二十五:【接玉帝】【捉田蠶】【千燈節】送別竈神至除夕,期間人間無神管轄,眾人多赦嫁,稱為“捉亂年”。亂年是人們為自己設計的調整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期。年底了,人們有了閑暇和積蓄,對於那些很少有精力做大事的人來說,這是壹個很好的機會。臘月27/28:【洗澡】傳統民俗中,這兩天要密集洗澡洗衣服,以擺脫壹年的黴運,為明年春節做準備。北京有句諺語“二十七洗病,二十八洗邋遢”。臘月二十六洗澡是“洗福祿”。12月29日:【小除夕】【過新年】除夕的前壹天叫“小除夕”,人們互相拜年時叫“別年”。戶外燒香叫“天香”,壹般要三天。12月30日:除夕:【貼大門】【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放鞭炮】【祭祖】【給壓歲錢】“年夜飯”中的“除”字是“去”;容易;“交替”的意思是除夕是“月窮舊歲盡”的意思。人要革除舊部,革除舊年,來年意味著獲得新的壹年。這是農歷年的最後壹夜。所以這期間的活動都是圍繞著去舊換新,消災祈福。正月初壹:【新年快樂】【開門放鞭炮】【占年】【貼雞圖】【聚財】這壹天是壹年的第壹天,是春天的第壹天,也是正月的第壹天,所以叫“三元”;這壹天還是年朝、月朝、日朝,所以也叫“三朝”。中國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習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改變了正月初壹的時間。正月初二:【祭祀財神】【財神傳說】在北方,正月初二祭祀財神。在這壹天,無論是商業商店還是普通家庭都會舉行祭祀財神的活動。各家各戶向在除夕夜到來的財神獻祭。事實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被焚化了。這天中午想吃餛飩,俗稱“元寶湯”。魚和羊肉被用作祭品。正月初三:【燒門神紙】【小米生日】【小年朝】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為有天書而流傳於世,於是真宗頒布聖旨,將正月初三定為天慶節,官員等人放假五天。後來叫小年朝,不掃地,不討火,不打水,跟舊王朝壹樣。正月初五:【祭祀財神】【路神】【送窮】【開市】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據說過了這壹天,很多禁忌就可以打破了。按照老習俗,要吃“水餃”,北方稱之為“水煮餅”。女人不再忌諱,開始互相拜訪拜年。新娘將在這壹天回家。破五當天不宜做事,否則今年會出事。正月初七:【人節】【攤煎餅】【吃七寶】相傳母蝸牛先開天辟地,造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造人,所以這壹天是人類的生日。漢代就有人開始遵守日常習俗,魏晉以後才開始重視。古代有佩戴“人勝”的習俗。因為是人節,所以古代有不在這壹天處決人的習俗。正月初八:【谷日】【順興】人們制作小燈籠,在正月初八焚燒祭祀,作為星辰的下限,稱為順興,又稱“祭星”、“受星”。也有人說初八是小米的生日。天氣好的話,水稻收成會好,如果是陰天,那壹年就不好過了。正月初十:【石頭生日】【慶鼠嫁女】【大年初十歌】舊社會,人們在正月舉行祭祀鼠的活動,又稱“鼠嫁女”、“鼠嫁女”。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正月初七,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五。在許多地區,它是第壹個月的第十天。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拜鼠方式。正月十五:【元宵節】【送兒花燈】【迎子谷】【走萬病】【偷菜節】【八五節】元宵節又叫元夕、元夜,又叫上元節,因為是新年的第壹個月圓之夜。因為這個節日有歷代看燈籠的習俗,所以也叫元宵節。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漢武帝正月在甘泉宮祭祀“太乙”的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神靈的序幕。立春習俗:【東郊春節】【春帖】【春牛】【咬春】立春春節是中華先民在春日的重要活動。周朝時,立春是皇帝,他親自帶領三縣九郡的王公和醫生到東郊迎接春節,祈求豐收。回來要獎勵大臣、布德、令利民。使之成為世世代代的全民春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