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年貨在壹年中的地位非常高,甚至決定了新年期間的幸福指數。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年貨不僅僅是食物,而是傳統的延續。舊日懷舊經典壹壹浮現,記憶中的舊時光味道重現江湖。
吳店饅頭
傳統的吳店饅頭是義烏人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主食,也是客人娶妻、嬰兒滿月、生日時的必備食品。作為義烏百年歷史的著名小吃,吳店饅頭已成為當地獨特的“美味”文化。
吳店饅頭的吃法多種多樣。拿蒸饅頭蘸紅糖,把紅糖壹點壹點融化。兩者合二為壹,咬壹口香甜四溢。或者把饅頭放在鍋裏,加壹點油用溫火烤,再撒壹點細鹽。出鍋的饅頭酥脆金黃,香氣撲鼻;或者把饅頭翻炒壹下,用筷子在饅頭上挖壹個小洞,然後挑壹塊好肉放進去,再加點筍幹脯,輕輕放入口中,壹口咬下去,會覺得很香,和紅燒肉入口都是滿滿的油,這是甜絲絲的。如今,饅頭炒肉已經成為傳統義烏宴席中不可或缺的經典菜肴。婚喪嫁娶都會用饅頭炒肉。沒有饅頭炒肉,無論妳在宴席上端上多少佳肴,宴席的主人都會在親朋好友面前丟面子。
用何首烏花和面粉發酵制成白曲;用白曲和糯米酒做饅頭,用饅頭揉面團做成圈,遊籠,蒸籠,出籠,噴紅字(福祿犀首)或貼紅印。吳店饅頭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從和面、揉面、成型、發酵到出籠蒸,每壹道工序環環相扣,保證其品質。壹個正宗的吳店饅頭,可以從光澤度、口感、高低來區分。相比市面上的普通饅頭,吳店饅頭的制作工藝要復雜得多。壹鍋饅頭烤好至少要三天,比較費時。在銷售旺季,饅頭制作者每天都要起早貪黑,有時壹天只有三四個小時的休息時間。目前市面上的饅頭大多簡單方便,幾個小時就能做好。
臨近年底,蘭溪、浦江、杭州等周邊縣市的義烏人經常來吳店訂饅頭。在年邁的義烏人眼裏,只有吳店做的饅頭才是正宗的吳店饅頭,是記憶中的味道。
孔村白塘
綿密飽滿、入口即化的白糖,曾經是義烏過年過節饋贈親友的必備禮品。然而,隨著白糖制作技藝的失傳,這種傳統年貨正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
義烏人口中的白糖不是指白糖或綿白糖,而是指白麥芽糖。早在元代,朱丹溪的《本草補》卷二十就明確記載了義烏糖的生產。義烏歷來有逢年過節用白糖配茶的習俗,這也是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小吃。直到改革開放初期,金華賣的糖大多來自義烏的孔府村。最鼎盛的時候,孔村有近百人挑著扁擔在義烏、金華的城鄉賣白糖,壹時名聲大噪。
曾經如日中天的孔村糖,近十年來迅速衰落。目前,李是孔村唯壹壹個做糖的當地人。七年前,李從他的父親那裏接管了糖廠,在妻子和兩個村民的幫助下,他每天可以生產大約100公斤的糖。孔村白糖以貨真價實著稱,制作工藝復雜,需要經過大麥發芽、糯米浸泡、蒸煮、發酵、壓榨、熬煮、打糖、切糖等工序。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做壹杯糖(50斤)需要將近20個工時。2013 165438+10月,孔府村的制糖技藝與永康的箍桶、磐安的草鞋壹起入選金華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前近半個月是李壹年中最忙的時候。忙的時候壹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李的糖每公斤25元。雖然價格聽起來很貴,但現在人們都很註意食品安全。另外,李前年成功為孔村糖業申報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這裏買糖的顧客越來越多。義烏糖,作為傳統年貨,正在展現新的生命力。